宋金波
一位创业的朋友,要招新人。招了近一个月,笑说,“白忙活”。一轮轮下来,最终倒是有了理想人选。可就在临门一脚,几位“小爷”——都是“90后”,却拔腿就走,留也留不住。
朋友说,人与岗的契合度很高,薪资待遇都相当说得过去。问题出在最后阶段,应聘者开始提问,且问的问题比招聘者还多——在招聘方看来,有些问题似乎不值得问。但偏偏当这些问题问过,“小朋友”的表情都不是很晴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关于“90后”花式辞职的事,貌似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不久前有新闻报道,某企业一“90后”员工被领导批评,竟回怼“你家有几套房子?来批评我?”言罢辞职。
很多人认为这不仅是任性,简直是炫富。但现实点说,“90后”的生存状况,让他们多少有些“任性”的资本。
这种任性的资本,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自由度的体现。
绝对的自由当然不存在,但相对的自由还是存在的。不仅存在,正当的自由还应该得到鼓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之一。
在有些时代,有些场合,也许就是无关人们背后的私语,或是某个掌握了不大不小权力的人“看你不顺眼”,足以构成有力的约束。你未必能辩白,未必能反抗,甚至也未必能回避和逃遁。一个人就成了如来佛手中的孙猴子。这样的情形,相对于今天社会,当然是“不自由”的。而这种“不自由”,除了一些特别因素,很大可能,是因为经济基础,所谓一个不敢随便打破的“饭碗”。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经常能看到街上年轻人,有着一张自由的脸。什么叫“自由的脸”?其实就是“不受气的脸”。一个人的行为哪怕有些乖张,有些怪诞,让人看不顺眼,可是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别人对他生活的介入和干涉就很有限。除了陌生人社会的文化特征,大城市里年轻人职业选择多、经济基础好,让他们可以自信而坦然地生活、工作、表达,也是一个原因。
最近流行一个词,来自日本,叫“下流社會”。用作者的话来讲,这个“下流”并非贬义,也不是指社会底层,而是指中等收入群体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甘于平庸。
我们的“90后”,是否已经有了一点“下流”的苗头?
有人觉得,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差不多一代人失去了上进心,失去了打拼的勇气,问题还不大吗?
多少有些杞人忧天。
中国社会的发展,东西部、城乡间差距仍然不小,人们观察到的“90后”任性,其实多数发生在一二线城市。更何况,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其实不少,他们就在你我身边。
企业也不必太抓狂。人是活的,公司也是活的,公司可以为了人而改变,也要适者生存,而不是一味靠低成本、低福利获得成功。按照吴晓波对1.3万名“90后”的调查, “90后”更追求随性,更希望与老板和领导平等相待。那些更有人性的公司,终究不会为缺少有能力的年轻人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