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完善产权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或者民营经济之间的鸿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日前在参加2018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年会时提出上述观点。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不能搞市场经济。但是我们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在公有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衍生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形成了两个板块。这种板块化反映出传统观念仍在延续,甚至在板块之间产生了一些体制摩擦,形成所有制歧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本办法是完善产权制度,填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鸿沟。”刘尚希说。
对于如何完善产权制度,填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鸿沟,刘尚希建议:第一,更新观念,从以所有权为中心转向以产权为中心;第二,平等保护自物权与他物权;第三,分开行使行政权和财产权;第四,中央对地方的产权要明晰、法定。
“中国的城市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体制背景,导致我们在每一轮开发过程中,对城市的形象都打上了牢牢的主观统一色彩,使得城市的个性化特点无处容身。”近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原主任李铁在采访中表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形象的干预应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古建筑遗迹保留的基础上,而不是对所有的个性化风格予以扼杀。
“治理城市要学会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不是把政绩工程延伸到每个城市的细节,不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所有的城市细节。而是要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个性化风格为基础产生的城市文明。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尊重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城市的居民和产业服务,而不是对他们正常的经营和偏好进行主观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尊重规律的城市发展路径。”李铁强调。
“什么样的办法符合各地的实际、能够有效推動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是能够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要靠在市场中的探索、试错、比较、竞争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地方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性。”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访谈中这样表示。
刘世锦认为,地方竞争机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套地方竞争机制仍然有效,但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与提升。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地方竞争的内容将有所调整,应主要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发展环境的竞争;培育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的竞争;吸引中高级生产要素、形成不同类型劳动者合理分工结构的竞争;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包容性、稳定性内在一致的社会治理方式的竞争等。
近日,由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会同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浪网、腾讯网共同发起的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在浙江省永嘉县揭晓。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由农村突破,根本的推动力来自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加入到工业化、城镇化洪流。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其动力机制、劳动力和发展要素供给,主要来源于农村。”
王卫民说,中国正发生着有史以来最快速、最全面、最伟大的变迁。要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就要时刻把握社情民意,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心声,随时掌握发展中的问题。为此,要发动社会各界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以深度参与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