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兵 刘怡婧
【摘 要】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是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以黄梅挑花的前世今生、艺术特色、工艺流程等方面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传统挑花艺术魅力,并对黄梅挑花艺术如何融入当今社会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以期这门优秀的民间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弘扬。
【关键词】黄梅挑花;艺术特色;保护传承;当代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19-03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详地,勤劳智慧的荆楚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作为我省染织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黄梅挑花不愧为其中的“一朵奇葩”。黄梅县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地处“吴头楚尾”,得吴风楚韵,文脉丰厚,黄梅挑花与黄梅戏、黄梅禅宗并称为“黄梅三宝”,名扬天下。黄梅挑花曾获得1938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为“无声的叙事诗,立体的中国画”。2006年黄梅挑花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黄梅挑花源起与传承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黄梅挑花已经相当成熟,是研究鄂东传统文化以及古代楚文化的有力媒介。黄梅县是黄梅挑花的发源地,南部蔡山、新开、孔垄三镇,挑花历史悠久。被文化部第一批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见图一),就出生在新开镇邹桥村一个挑花世家。沿江分路、小池、刘佐等乡镇,也有部分村民能挑善绣。随着婚姻嫁娶,黄梅挑花技艺相继传播到县内其他乡镇以及邻近的湖北武穴市,江西九江市、瑞安市、德安县、鄱阳湖一带等。
黄梅挑花传承方式有别于其他手工艺。它不仅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女性能力的表现。当地有俗谚“黄梅有女皆挑花。”在封建时代,挑花绣朵一般是在较为封闭的状态下,由母亲向女儿、婆婆向儿媳口传心授,因袭的是一种女性圈子的血亲关系。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讥讽为“整巴掌”(即笨女)。解放后,逐渐形成了妯娌间、姊妹间、姑嫂间、同村姐妹间相互学习的亦师亦友关系。因而,黄梅挑花得以代代传承。
二、黄梅挑花艺术分析
黄梅挑花自形成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挑花技艺日臻完善。黄梅挑花以其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丰富的内容表达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一)艺术特色。黄梅挑花艺术特色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用彩线挑绣,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其中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尤为精美,是汉民族中在挑花方面绝无仅有的独特之处。二是用原色重色较多,以一个或数个基本纹样递次展开,数色更番运用,既明快又有节奏感。单色挑绣时,淡远相宜,疏密结合,构图大胆,运用十字挑花的独特技法千变万化。三是一般采用传统的格律体、平视体进行布局,结构奇谲,或团、或椭、或方、或多边制作图案,花团锦簇,相对成趣。四是具有浓郁的民俗理念,自由奔放,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灵牲异兽,都出自艺人的心灵手感,随心所欲,让人感觉清新可爱。五是工艺制作简便,不需绣框、绣绷、绣架,可随身携带,田间、地头、院落有空就挑,针法简单易学。六是兼具实用与装饰特点。挑花作品有助生活便捷和居家装饰性效果,构件取材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经济实用(见图二)。
(二)工艺流程。挑花工艺流程:纺纱——织布——漂染——挑制。将经过弹制的棉花绒搓揉成条状,用纺线车纺成棉纱;又将棉纱经过浆纱、晾晒、上锭子、排纱等工艺织成“家机大布”(又名大布或土机布)作布坯;再将织成的大布添加染料染色,成元青布(或藏青布),配以茶叶反复茶煮(防掉色),晾干,布成;最后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黄梅挑花在针法上以十字针法为主,常配以双面针、直针、空针、牵针等。其中双面针虽以十字行针,但背面均呈横纹或竖纹,无一“十字纹”或乱纹,为黄梅挑花工艺有别于“十字绣”的特异之处。
(三)题材分类。黄梅挑花实物品种众多,主要有被面、床单、门沿、方巾、围腰、衣裤、鞋垫、枕头等,其中以方巾最为出色。黄梅挑花表现题材主要有戏曲小说人物类、动物花卉类、文字诗词类和其他类。戏曲小说人物类有:七仙女、穆桂英下寨、天女散花、五女拜寿、四郎探母、送子娘娘、桃园三结义、打骨牌等。动物花卉类有:四凤恋花、四虎爬球、二龙戏珠、喜鹊闹梅、凤追凤、丹凤朝阳等。文字诗词类有:寿字纹、卍字纹、诗文等。其他类有:花瓶、花篮、香炉、花灯、乐器、花轿、文房四宝、福禄寿三星等。
三、黄梅挑花艺术的当代性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让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黄梅挑花发展路径探究
1.黄梅挑花应走传承之路。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目前,许多非遗传承人已经年迈,一些年轻人认为非遗技艺“土气”或者因其耗时长、收入低而转投他行,导致非遗后继乏人。这些凝聚人类智慧结晶的文化瑰宝,面临活态传承困难、濒临消失的危险,黄梅挑花也面临同样窘境。如何让黄梅挑花更好地生存、发展,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方面开展多层次、多方向的培训工程,既培养传承人、手工艺品设计师,也要培训黄梅挑花爱好者,同时鼓励传统村落的贫困农户参与技艺培训,扩大黄梅挑花的傳承人群。在提高他们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可大幅提升农村就业水平。
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普及黄梅挑花技艺,将挑花艺术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学活动,编入美术教材,让挑花传承人走进课堂,制作教学视频,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还可在商场、地铁站、写字楼、艺术区、社区等公共场所让挑花传承人创建传习所,让更多人亲身感受黄梅挑花的艺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2.黄梅挑花应走文化之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黄梅挑花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拥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黄梅挑花只有走文化之路才更有生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场所设立非遗展馆,集中宣传、介绍、展示黄梅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供参观者观摩学习。可与博物馆合作,将镇馆之宝以黄梅挑花形式制作成礼品。同时,档案馆要为黄梅挑花等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建档立传,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世留存无比珍贵的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等黄梅挑花资料。通过多种文化途径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增强荆楚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3.黄梅挑花应走市场之路。非遗历史悠久,虽然有人认为它 “过时”,然而它们从诞生起能够流传至今,借助的是市场之路和商业力量。我们不能让精美的黄梅挑花只在象牙塔内孤芳自赏,这样即使有政府支持,也免不了会走向衰败,甚至消失。如何让黄梅挑花等“非遗”活下来?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迈出去”与“卖出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通过“迈出去”,让非遗技艺 “活”起来;通过真正“卖出去”,非遗技艺才能真正“火”起来。中国每年对国家级传承人的补贴为2万元,为最高级别,而省、市、县各级更是低之又低,使得传承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衣食温饱担心。只有让黄梅挑花传承人突破靠手艺养家糊口的局面,才能更好地将手艺传承下去,形成品牌,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
文化产业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保守估计,非遗产品将拉动的是一个千亿级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黄梅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传承下去,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实用性”。市场的认可度越高,销量越好,黄梅挑花的生命力就越旺盛。黄梅挑花应从古书里、橱窗中、博物馆走出来,衍生创意设计,将藏品和展品变成商品和消费品。黄梅挑花必须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
4.黄梅挑花应走创新之路。唯有创新,“非遗”才能得以传承。近年来,设计师倾心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与多元文化的碰撞,努力探索传统艺术与时代创新的平衡。
1985年湖北舉办首届戏剧节,融入黄梅挑花艺术元素的黄梅戏《老四与张二女》(见图三)的舞台布景获舞美设计金奖,1987年、1989年又获得国际舞美交流活动 “传统与现代舞台荣誉奖”。1991年,黄梅县新车站落成,以黄梅挑花艺术元素设计的候车大厅壁画《五祖圣境》,用十多万颗彩色马赛克历时三年完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09年,《黄梅挑花·清明上河图》和《沁园春·长城》两幅画卷作为“国礼”赠予泰国总理阿披实。2014年,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将传统黄梅挑花工艺与现代十字绣元素相结合,自主研发“黄梅挑花双面绣”并申请专利。
上述皆为黄梅挑花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彰显了黄梅挑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图三:黄梅戏《老四与张二女》
(二)黄梅挑花当代艺术实践构想
1.黄梅挑花的未来需高科技引领。“互联网+”时代,要树立“非遗+”理念,拓展思路、勇于创新,让深藏庭院人未识的黄梅挑花走进我们。比如,将非遗与影视融合,依靠影像真实呈现与重构珍贵的挑花技艺,增添剧作的文化质感;将非遗与创意融合,运用非遗的文化要素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打造文化品牌;将非遗与科技融合,利用裸眼3D、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智能互动等新兴技术,以非遗文化为内容,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使非遗传承更时尚、更炫酷;将非遗与新媒体融合,打造线上直播平台,推出移动客户端、掌上APP,开通博客、电子杂志,用现代宣传手段推动黄梅挑花的传播和推广。
2.黄梅挑花与新元素跨界融合。非遗传承不能过分追求将技艺一招一式原汁原味保留,黄梅挑花题材丰富、内容多元、色彩瑰丽,其几何化的抽象形态,多意象化表现,可直接成为一种独特视觉效果的展示性艺术。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上的要求与约束,立足传统民间文化精神实质和审美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入当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艺术嫁接,将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黄梅挑花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传统挑花手工艺品可以成为壁挂、雕塑、装置等当代艺术品。
3.黄梅挑花题材上应赋予时代特色。传统黄梅挑花传承人对于网络、新媒体、新潮流等新时代审美了解不够,遵循老祖宗的训导,坚守传统题材的非遗技艺,少有发展和创新,因而,难以被市场广泛接受。老前辈的设计风格和美学思想都应尊重,但黄梅挑花作品不能只拘泥于传统题材,也需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回避传统缺陷,赋予时代特色,加以个性化大胆创作,不断扩大黄梅挑花艺术的受众面,在传承过程中创作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新产品。而作品题材可以是城市地标、人物肖像、名人字画、抽象画、静物等更具有时代性的艺术表达,甚至还可以根据顾客需求量身订做。
4.黄梅挑花从民间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设计师应注重将富有民族审美特色和具有民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元素或文化符号建构到现代时装创作的形式中,通过其造型、色彩、材料等呈现出来的浓烈、直白、简朴、纯真等特有的性格,然后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将黄梅挑花的视觉特征真正地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才能成为引导时代潮流的又一产物。黄梅挑花服饰频频亮相国际时装秀场,并走出国门销往日、韩等国家。中国设计师们要本着对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时代担当,用中国品牌的力量探寻时代赋予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力,让融合民族文化美与真的时尚载体“黄梅挑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黄梅挑花像黄梅戏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结语
习总书记殷殷嘱托:“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新时代给“非遗”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它不应当只作为“遗产”而沉寂于历史,它也要“活”起来。
201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5月24日,发布了全国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383项,黄梅挑花成功入选。当前,黄梅挑花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一方面,将原生态的挑花工艺永久地传承下去,是黄梅挑花作为活态文化继续发展的根基;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的时代性差异,原生态的挑花工艺受到现代设计和审美意识的挑战,深度挖掘黄梅挑花潜在价值,推动其多元而持续的发展,既是传承的必经之路,也是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黄梅挑花活起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潘百佳. 黄梅挑花. 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3
[2]陈少平,石雪峰. 黄梅挑花经典图案集成.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2
[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黄梅挑花. 长江出版社.2008.12
[4]杨艳君,苏皓男.从市场态特征看黄梅挑花的创新与发展[J].装饰,2018,(02):96-98.
[5]欧阳瑰丽.浅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轨迹、现状及推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7):167-169.
[6]王迪.编织壁画材料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7]张都.室内设计中纤维艺术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