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一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是非常能反映中华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而且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并广泛流传于民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或多或少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本文将从听众、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境遇。
【关键词】当代;传统音乐;境遇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1-0050-03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环境下的听众流失
听众的多少是让音乐能否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众多的听众,那么音乐的传播面就会变得很窄并且传承的可能性也会变小。因此,听众的存在是让音乐源源不断流传下去的一种动力。
(一)当代听众欣赏音乐的心理特征
听众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出现在我们身边,尤其是20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发展带动了通俗音乐、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的发展。一方面,这些音乐的涌现或多或少会对听众的审美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现代社会,流行音乐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发达更是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的发达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更加频繁,也促进了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发展,当然也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多元化。这两个因素频繁地影响着当代听众欣赏音乐的心理特征。
(二)当代听众流失的原因
音乐能够传承下去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音乐能让听众产生共鸣,例如歌曲《茉莉花》、著名二胡曲《赛马》等音乐作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甚至只需听一遍,就能记住其中的旋律,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热情,《茉莉花》细腻婉转,《赛马》热情奔放,这样的好作品自然而然就会让听众产生共鸣,那么就不存在听众流失的情况了。这些年来的音乐作品,能够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的越来越少,更无法让听众产生共鸣。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听众对音乐的漠视,听众反而将目光转向通俗音乐、摇滚音乐等。
(三)传统音乐要适应现代社会
现如今,时尚文化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夹缝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环境不再是以前那种原生态的环境,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环境。现存的一些民间技艺、曲调、歌曲等传统音乐形式已经面临着消亡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加强民族教育,让更多的传统音乐渗透到平常的音乐课堂中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在传统音乐的创新方面,不仅要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特点、形态特征上的曲调、调式、风格,而且要尽量接近现代感,有亲和力,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和认可。
二、西方音乐理论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说法是近现代才产生的。由于近代中国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所以才用“中国传统音乐”一词来表示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方法、形式、形态特征的音乐。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音乐就表示中国传统音乐。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文化的涌入。这一时期,中国人所创作的音乐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也就存在脱离中华民族固有方法、形式和形态特征的情况,中国音乐的含义也由此发生了改变,因此就用中国传统音乐来表示具有中华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
(一)西方音樂理论的特点
时至今日,西方音乐理论依旧渗透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音高方面,西方音乐中对音高的要求十分严格,音的颗粒型很强,基本上只出现半音和全音,五线谱的记谱法记的同样是半音和全音。
在节奏方面,西方音乐的节奏很规整,尤其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以巴赫、亨德尔、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作品都具有非常规整的节奏,尤其是海顿的作品,其《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除了小提琴的华彩部分有着比较自由的节奏外,其他部分都是规整的拍子,节奏特征非常明显。
在曲式结构方面,维也纳古典乐派定义了经典的三部曲式,三部曲式结构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明显的体现,虽然在浪漫主义时期,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但许多作曲家突破了古典主义中规整的曲式结构,尽情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例如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和《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更多地运用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依旧有一些作曲家遵循着古典时期的规整曲式,例如,舒伯特的经典歌曲《菩提树》就依然采用三部曲式的经典结构,第一部分带有伤感的情绪,曲调缓慢;第二部分运用了调性游离,并带有激动的情绪;第三部分则回到了主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曲式结构影响深远。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大不相同。
在音高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中许多乐器的音高不像西方音乐中的音高一样具有严格的颗粒性,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是非常自由的,例如,在弦鸣乐器中,陈耀星创作的二胡曲《战马奔腾》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乐曲的中段,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技巧,用大击弓摹仿马蹄飞奔声,用由弱到强的逐渐向上模进,营造了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刻画出战马嘶鸣、紧张激烈的奔驰场面。他运用独创的演奏技巧,如“大击弓”“双弦快速抖弓”、快速的连顿入弓等,把听众带入战马嘶鸣、风驰电掣、冲锋陷阵、顽强战斗的激烈情景之中。当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时,听众听到的声音是一连串的滑音,不具备严格的颗粒性。
在节奏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有很多器乐曲的节奏是比较自由的,例如在弦鸣乐器中,古琴的节奏自由而富有弹性、跌宕而充满变化,现在研究者谓之“弹性”节拍,如常人的说话、戏曲演员的叫板、念白等一样,全由演员任性挥洒,依情发挥,节奏上很少有西方音乐那种严格、规律的强弱拍子节奏,乐曲往往散板居多,甚至通体散板。
在乐曲结构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也有很大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歌曲,就很能反映这一点。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民歌按其歌唱场合和艺术特点还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和长歌。例如劳动号子的结构一般比较短小,具有单纯多反复的特点,并紧密配合劳动。若劳动环境复杂多变,那么曲调也会跟着变化,由此组成了多段体的劳动号子。如《川江船夫号子》里面包括了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下滩号子等。山歌的曲调结构也比较简单,常见的结构是上下句的结构,最简单的就是上下句所用的音调材料基本相同,只在结束时采用不同的同干结构。小调歌曲的曲式结构与山歌、劳动号子相较要更匀称一些,基本的结构是“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一段。长歌的结构则更为庞大,例如侗族《大歌》中的《奶嘎》,共有十几段,每一段的篇幅都很长,加起来往往超过几十分钟。
(三)西方音乐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由此可见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凭借其经济、政治的优势向全球扩张,他们的文化也随之渗透到中国。近代,王光祈先生赴德留学,后来提出了著名的比较音乐学,并撰写了《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等著作,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可见西方音乐理论对我国的影响之深。刘天华先生创作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另外,他创作的琵琶曲《改进操》,其中也大胆运用了西方音乐元素和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西方复音和声的实验性使用,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散、慢、中、快、散的古曲结构核心,以速度布局来控制乐曲结构,同时暗合了西洋复三部曲式的性质。可以看出,西方音乐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之深远,尤其在作曲技法上,西方音乐的理论影响了我国一大批作曲家。
三、音乐教育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一)父母对孩子音乐教育的盲目性
现如今,各种音乐培训班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很多家长容易盲目跟风,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导致孩子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因而不能够集中精力去学好一样东西。在各种培训班中,可以很明显看出,钢琴和小提琴所占比例非常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旦孩子到了可以学习音乐的年龄,家长的盲目性会导致大多数孩子首先接触到的一定是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大小调体系和相应的乐理知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这些理论在孩子大脑中先入为主,以至于他们所认为的音乐,就是五线谱上的do、re、mi……减少了孩子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的机会。因此这个问题无疑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中学教育中容易忽略音乐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音乐教育,以至于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极其匮乏,更不用说传播中国传统音乐了。一旦中学忽略了音乐方面的教育,那么也会致使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无法加强,音乐课堂也可能变得索然无味,这也是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块短板。因此在中学教育这一块,不能忽视音乐教育。
(三)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问题
黄翔鹏先生在他的论文《论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指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必须把传统音乐的本来面貌、原始面貌直接呈现给学生,而不能满足于传授发展后的结果。在我国近代,杨荫浏先生可以从阿炳的作品中学习到传统音乐,刘天华先生也可以从周少梅身上学习到二胡演奏,这是在了解本源的基础上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直接得益于民间音乐。而在当代,很难轻易找到散落在民间的技师,那么高校的青年学生也只能依赖于学院教学,而无法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在这樣一种传承关系中,就很难再恢复以往的传授方式。
现如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旧围绕西方音乐理论,而传统音乐的内容非常少。高校音乐教育所涉及课程,例如月里、曲式结构、作曲技术等,都没办法脱离五线谱,更没办法脱离西方的音乐理论,以至学生在高校无法接触到纯正的中国传统音乐。这反映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方面,高校音乐教育还是有所欠缺,这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有一定影响。
四、结语
本文从听众、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境遇。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再是原生态的环境,社会的发展也已经使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异,社会的多元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面。因此,运用现代音乐理论的科学方法来梳理自己的传统理论,并且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为青年学生的培养问题尽力,是传统音乐工作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7(04):4-21.
[2]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5(04):85-89.
[3]刘致畅.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D].兰州大学,2013.
[4]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
[5]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中国音乐,2012(01):9-16.
[6]翟明超.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文化下的听众流失[J].大舞台,2012(01):78-79.
[7]于海英.不只是为了怀旧——浅析中国传统音乐听众的流失[J].人民音乐,2003(06):32-34.
[8]张琰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高中传统音乐教育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9]王一涵.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看中西音乐的审美观[J].文教资料,2015(09):74-75.
[10]董娟.试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J].新西部(理论版),2014(11):170-171.
[11]姚益锋.西方音乐的扩散[D].西安音乐学院,2011.
[12]邹俊杰,翟雪怡,孙红丹,张金石,翟文奇.音乐历史疆域的拓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兼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与缺失[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