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劲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新时代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时代要求,更是指导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纲领。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主要由国家、社会、学校三者构成,其中,以国家资助为主,社会、学校资助为辅。其中,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所谓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指以扎实的资助工作为基础,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的系统工程[1]。
随着高教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呈现出新变化、新态势,要求学生资助不仅要解决学生在学费、生活上的困扰,帮助学生继续学业,更要以资助为契机,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为其立足社会添加助力;要求学生资助不能仅限于奖、助、勤、补、免等经济方面的资助,更应该包含自我评价、朋辈关系、亲子关系等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要求学生资助不仅局限于校园里学业成绩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应该包含校园外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公共活动参与能力的提高,等等。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政策的核心思想,其核心关键在于“解决学生生活困难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在兜底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助力其实现自身梦想,进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切实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新时期对高校党委的政治要求,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检验。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进一步扩大了。整体而言,我国目前农村经济条件比城市经济条件要差,很多来自农村的贫困生由于在农村中学读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方面相对不如城市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自身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缺乏音乐和舞蹈天赋、方言较重等等。学校里也和社会上一样,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炫富、拼爹”现象,导致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变大,产生了自卑心理,但是,同时他们又是自尊的,不甘于自身清贫的现状,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家人,最终改变自己的人生。
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参加学校设立的勤工俭学、助管、助研等岗位,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以减轻家庭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然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形成了依赖和不劳而获的思想,觉得反正学校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学校会有助学金、学费减免政策等等,于是勤工俭学的岗位有时招不满学生,大家都争着去申请贫困生的名额,在贫困生认定和投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拉票、隐瞒家庭经济情况等行为……这些依赖心理和缺乏自立自强精神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有损当代大学生作为励志成才、自立自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梦”实现者的形象。
当今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是勇于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大学生,然而,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观功利化的现象,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拜金主义”思想和崇拜“土豪”“高富帅”“白富美”的扭曲思想。有的学生看待问题的态度是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利,如果有利则去做,如果对自己没有好处,那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责任感也相对缺乏,比如,在遇到社会上的募捐献爱心和需要见义勇为的行动时,觉得自己也不富裕,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和自己也没有多少关系,就敬而远之,于是变得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殊不知,这种行为是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重要的不是你捐钱数目的多少,做出多么重大的贡献,而是你有没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高中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业困难的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为例,很多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要比城市学生差些,通过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单和入学时填写的家庭信息登记表可以发现,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为家庭背景在农村的学生,同时,由于大学的情况和高中有很大不同,大学生多为成年人,长期处于成绩落后状态,心理负担会加重,觉得其他同学会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而看不起自己,个人觉得会没有面子,一些学生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同时,也产生了焦虑情绪。
资助工作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和疏导。党的十八大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纳入报告中[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自卑、嫉妒和烦躁的情绪,对学生要进行“获得资助与感恩回馈相结合、物质帮扶与精神解困相结合”的教育。通过资助可以解除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和忧愁,促进贫困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心理疏导工作既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又是高校资助体系构建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建立档案、心理预警、关爱帮扶、沟通反馈等一系列举措,建立全方位帮扶的长效机制[3]。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也不例外,从本质上来讲,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刻苦学习,实现成长、成才、成功,在于学生的发展,所以,以生为本、以人为目的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本真价值。高校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强典型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励志成才的信心,坚定梦想。比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都出生于经济贫困的家庭,大学毕业后都曾留在高校任教,后来创业,他们成功之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能够捐赠母校和社会,帮助那些有需求的人。同时,资助工作传递着国家的责任感和社会的公德心,它不仅使贫困大学生在物质上受惠,而且还要求他们逐步领悟其蕴涵的精神实质——即青年贫困大学生须有强烈的感恩心态、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公德心[4]。更应当看到,马云和俞敏洪的成功与他们大学时代对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帮助经济贫困大学生学会实现转变,回报社会的教育必不可少。通过不断完善对贫困生的精神文化教育机制,展开物质帮助、精神扶持、能力锻炼、价值引导、人格塑造等全方位的教育,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价值[5]。
学校对学生的学业关怀、心理关怀和就业辅导体现了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诚实守信和懂得感恩是对受资助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诚信教育则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比如,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和主题征文比赛、诚信签名活动、诚信宣誓活动、诚信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活动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更能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能进一步体现社会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重视和培养、进一步深化资助育人的效果。
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网络、校园广播以及宣传展板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地宣传各项资助政策,让国家、省和学校的各项惠学政策人人知晓、深入人心。高校必须严格落实教育部、财政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做好对资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广泛宣传和落实好学校和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有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确保大学生将资助资金切实用在学习和改善生活上,鼓励贫困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励志成才,用实际行动和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培养与关爱。
一是辅导员“家访”,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宣传学校和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二是资助工作负责人“接访”,向学生公布学院和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接待学生的来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学生工作处“回访”,深入学生班级,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开展“邮寄贺信”等活动,考察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四是校领导“走访”,随机走访部分学生宿舍和家庭,了解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四访”制度是进一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彰显了党和国家这一惠及贫困生家庭的民生工程的正能量。“四访”制度还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举措,是扎实落实“四个联系”工作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切实关注贫困生、密切联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
做好资助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一起努力,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制定更加完备的助学政策,社会要关注贫困生,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诚信体系,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体以高校和生源地为主。精细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管理工作[6];不断完善“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让贫困生感受尊严,平和心境,让优秀生获得鼓励,享受崇高;使资助环境有利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心。
青年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资助与教育不容忽视。新的时期,高校必须将资助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开展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系列资助育人活动,切实做到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组织锻炼以及提升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实现“助学、筑梦、育人”的育人目标;创新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形式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