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三重逻辑

2019-03-29 03:16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价值观道德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党的十九大以其独特的价值视角,在聚焦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战略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1]42。这一战略意在通过展现当代中国精神来凝聚价值共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方向。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应当在沿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路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和探索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时代进路,增强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所谓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是指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进程中,主动回应大学生对当下关心的道德需求,其价值理念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承接。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落实十九大关于培养时代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需要从理论层面深入阐释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逻辑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党的十九大为友善价值观引导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遵循,必须紧紧围绕“培养时代新人”这一关键和核心,揭示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理论旨趣、价值原则和选择标准,从而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真正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逻辑。具体而言,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逻辑,就是要从学理层面真正把握和遵循“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2]

(一)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根本价值遵循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内容命题,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190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逻辑,已然成为推进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这里所指的“立德”即树立美德,就是要树立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人品德,“树人”即培养人才,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友善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和人际交往的基础性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成效的好坏,对新时代高校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育什么才”等核心问题影响深远。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认知模糊、知行不一等现实情况,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在判明“立德树人”与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认识定位时,明晰“立德树人”宏观层面导航定向,做好友善价值观引导的顶层设计。一方面,“立德树人”的关键是文化熏陶,要将其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另一方面,友善价值观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道德规范中的友善“元素”,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认同和接受友善价值理念。因此,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工作,需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价值遵循。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基本价值要求

友善价值观引导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然要求。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融合创新,其基本价值要求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维度来看,要主动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在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的同时,将“宽容”“助人”“谦让”“自律”等友善价值元素,有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动力。因此,要强化二者的融合互动和同向前行,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从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基本要求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要将友善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指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践行。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定位,该定位目标要求全面涵盖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强调的价值要素,将会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水平、践行意识和道德养成。

(三)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是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论断,需要我们在积极化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前,对如何发挥友善价值观引领作用形成客观全面的理性认识。第一,社会发展与价值引领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高校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带来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并不是对以往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对精神世界交往需求的现实回应,需要高校在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时代进程中,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现实价值诉求。第二,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在于要弘扬友善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导向,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充分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自觉回应大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引导的重要使命。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和利益的多样化态势,发挥友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对强化高校阵地意识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毫无疑问,回应和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诉求、落实价值引领的实现路径、促进思想道德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高等学校的“分内之事”。高校应当自觉肩负起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新举措,让友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耳、入脑、入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追求和价值准则。可见,进一步延伸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实现路径,是化解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的现实要求,也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基本价值目标。

(四)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现实价值目标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等时代特点一直动态地塑造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各国之间的往来更多注重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文化价值观逐渐成为其间的关键因素。十九大报告规划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将友善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理念通过付诸情感、理性和信仰的方式予以行动,形成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友善价值观引导思路。在此背景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营造新时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行动主体多元化和行动机制协同化等理念影响下,用友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既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可以发挥大学生主体对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观自信。在实践层面,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友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引导成效的好坏对国家凝聚力形成和民族性格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包含理念、能力和行为三个层面上的具体践行。其中理念层面上的“友善”是指高校以服务人才培养为主线,将友善的价值内涵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之中,能够把文化强国建设和友善价值观引导理念融合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能力层面上的“友善”指的是高校具备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行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创新引导机制等环节,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现实价值目标;行为层面上的“友善”则指的是高校在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过程中,要秉持“以生为本”理念,高效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所关注的价值需求和行为诉求,提升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价值动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离不开对其现实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在新时代所应发挥的作用作了新的诠释,即从微观层面而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成效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从宏观层面来看,关乎社会未来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因此,回答和解决好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现实逻辑,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340,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关乎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优秀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使他们的价值理念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矛盾性、实用性和理性化等特点。与老一代的人相比,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日渐增强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长辈眼中的“新新人类”,其价值取向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由依赖性向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转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能动性不断增强,他们在自我认知评价中善于追求把握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建构起个体特有的价值观。二是友善交往理念的作用对象呈现“人己有别”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对友善价值观知行因对象的不同在表现程度上呈现出“内外相分”的特征。由于缺乏激发大学生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内在情感动力,使得他们对友善行为的认知和判断仍受限于外界评价和关系亲疏等范围内。三是部分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认知偏差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大学生在进行友善行为选择时,由于他们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狭隘,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义”“利”选择时缺乏理性取舍,致使友善情感意志力的公众面向不能得以彰显。四是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仍存在“知易行难”现象。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仍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认知,缺乏对社会层面认知和实践引导,这也就导致了实践环境与理论认知难以形成最大的“价值阈值”,大学生对友善的行为认知与行为选择之间缺乏情境性,影响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实际成效。由于大学生在个体心理和精神两个方面仍存在其脆弱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引导不好将会给大学生带来烦恼情绪,还会对大学生的行为处事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而言,用友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当前思想道德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够为大学生“系统地提供超越现实追求自由和应然的生存智慧”[5],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

(二)事关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方向

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是道德生态模式探寻过程的一个重大创新,作为“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6],做好其引导工作对坚定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受制于年龄地域、专业类别、思维惯性和体制机制的影响,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现实践行会滞后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一旦大学生在道德情感层面对友善价值观缺乏回应意愿,来自外界的舆论反应将会成为阻碍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阻力。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道德需求,为保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同向而行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整体观之,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方向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其能够服务于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需要。首先,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需要鲜明的问题意识。面对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任其自由发展和传播,势必对大学生个体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作为国家民族发展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必须在化解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引导实践中主动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此回应和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其次,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有赖于系统化的目标牵引。加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应当将其放在“新时代”的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战略部署中找准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从本质上说,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主要功能在于国家意识认同,其在引导内容方向上的外延,需要在满足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才能彰显其最大价值成效。

(三)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的应然之举

“中国语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正视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的特殊情势,建构符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引导范式。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善的终极价值追求并没有改变,这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了一种道德价值坐标体系。在道德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了历史性的更新。作为道德体系对理想目标和人格境界的追求,道德的向善是根本的,能够对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选择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同时,在建构道德信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控制其向恶的一面”[7]223,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选择当代大学生作为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阐释友善道德信仰对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意义在于端正大学生“仁爱和合”的人生态度,强化友善价值观对思想道德领域的凝聚功能。在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的同时,推动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信仰观念,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一是要在价值理性层面深刻认识到完善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特殊使命,从国家战略高度和现实道德情境中探索符合友善价值观精神要求的实践方案。二是要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互洽协同和有机融合,探索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式。可以说,无论是为了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抑或是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都需要将友善价值观引导与道德信仰建构密切相连,通过系统的价值建构和实际践行,使友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形成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认识的高度统一,有效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推进。

三、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并深刻阐述了“育新人”这一使命任务,对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8]。随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战略方向的逐渐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多主体参与是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核心内容

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过程中,多主体参与是实现友善价值观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从主体参与层面提出了“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1]42的战略部署。多主体参与作为落实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切入点,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首先,从主体上看,友善价值观作为国家主导下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规范,应当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培育和健全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决策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9]的同时,建立健全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10],特别是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9]。二是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汇聚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社会主体力量。恩格斯曾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各种合力的结果,这就需要用友善价值观成为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明确新时代高校开展友善价值观引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实践智慧与主体参与、语境建构相结合,汇聚最强大的教育合力。为此,我们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友善价值观引导实践活动,而且要重视友善价值观在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不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防止出现“短板效应”和“负示范效应”,推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践行活动整体向前发展。

(二)多路径实施是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关键环节

如何将友善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在理念上体现新时代的“新”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路径建构,使友善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为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指明行动指南和实施路径[1]42。一是做好教育引导。要求必须把友善价值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注重对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引导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大学生友善道德品质的培养,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友善价值观教育引导活动。二是注重实践养成。要牢牢把握“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在友善价值观实践引导过程中,将大学生人际友善交往的情感需求内化为他们的精神需要,增强大学生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获得感”。这就需要通过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和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来不断丰富友善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方法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友善价值观,形成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的强大正效应。三是强化制度保障。从存在形态看,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价值观念与制度保障相互转化、互为促进、不断强化的规律。然而,当前高校友善价值观引导仍面临着引导体系松散、制度保障与措施落实不协同的问题。因此,友善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科学建构系统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夯实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基础工作,营造有利于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体制机制。在保障二者有机融合的同时,增强个体理性对情感的约束能力,进而发挥友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促成友善价值观所传递的理念目标成为规范大学生交往行为的道德力量和内心信念。

(三)多维度考量是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成效标准

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将友善价值观的评价标准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建构中,能够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行动指引。一是要考量发展效益。大学生作为友善价值观的践行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因此,友善价值观引导应以人的发展为归宿,要充分展现友善价值观的理论意蕴,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规律。要使友善意志在实践中得以产生,需要将友善价值观内涵的理念目标内化为个体友善交往的行为动机,使大学生成为友善价值观的忠实拥护者、坚定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二是要考量社会效益。弘扬和践行友善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42,培育新时代“崇德向善”的校园行为文明新风尚。与此同时,要使惩恶与扬善并举成为一项匡正人心之举,应当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保障机制,使友善价值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涵养提供必备土壤。三是要打造“中国话语权”。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为友善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强保证和话语支持,也为大学生放眼看世界提供重要的价值认同。在“强起来”的时代新起点上,如何突破现有的国际话语格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友善价值观所蕴含的“和平包容”等方面的东方智慧,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交往中形成友善价值观的“中国话语体系”,成为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大国形象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多种平台与渠道,将友善价值观的国际践行“转化”为最重要的国家行动,使大学生不断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与国家行为紧密相连,引领他们在历史和时代浪潮中有所作为。

四、结语

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工作,既不是对以往友善价值观引导思路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中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的“另辟蹊径”,而是基于培养时代新人战略任务所作出的,对以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内涵式深化、全员式育人和体系式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是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智慧的全面承接,在以观念整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行动逻辑,对系统建构和整体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具有积极意义。如若对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研究和阐述缺少战略性思维、系统化建构,仍无法避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过程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那么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就难以深化、中国思想道德建设就难以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