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陈甜,孙月荣
(驻马店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器官疾病之一,以多发性较为常见,临床上常伴有腹痛、月经量增多及不孕等症状,对患者生存质量、机体健康威胁较大[1]。子宫肌瘤可生长于子宫任何部位,分散性较高,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易出现漏切现象,术后复发率较高,将增加患者二次手术风险[2]。近年来,随着内外镜技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逐渐应用,经研究证实,将宫腔镜、腹腔镜手术联合用于多发性子宫肌瘤治疗中有助于提升腹腔、宫腔病变处理安全性与有效性,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3-4]。鉴于此,本研究将观察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将2016年8月-2017年7月本院治疗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均63例。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本次研究,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年龄21~44岁,平均(33.25±3.68)岁;肌瘤最大直径3.9~10.8 cm,平均(5.23±1.14)cm;肌瘤数量2~9个,平均(4.69±1.25)个。对照组:年龄20~6岁,平均(33.19±3.70)岁;肌瘤最大直径4.1~10.9 cm,平均(5.27±1.12)cm;肌瘤数量2~10个,平均(4.72±1.23)个。两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①诊断符合《妇产科学》[5]中相关标准,且经B超、CT检查确诊;②可耐受开腹或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③认知、精神状态正常,可积极配合临床相关诊治。
1.2.2 排除标准 ①伴有子宫内膜性病变者;② 存在宫颈病变者;③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者;④凝血功能异常或伴有严重机体感染者。
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实施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将腹壁切开,对肌瘤数量、大小及与其宫壁关系进行探查,并检查双附件,随后将子宫肌瘤切除,待创面无活动性出血,缝合切口。观察组行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保持膀胱截石位,将宫腔镜置入,通过环形电极剔除壁间内突、黏膜下子宫肌瘤,若肌瘤有蒂且蒂部暴露,则直接于蒂部剥离,若肌瘤蒂部未直接暴露,可由肌瘤两侧向中央切除,随后扭转摘除肌瘤,若肌瘤无蒂,则可通逐层剥除,检查完整电切宫腔黏膜下肌瘤后将宫腔镜退出,随后实施腹腔镜探查,将举宫器置入阴道,对子宫位置进行调整,常规腹壁穿刺,将腹腔镜、手术器械置入,对肌瘤大小、位置、形态进行确定,将粘连组织分离,随后避开肠管,实施肌瘤剔除处理,期间注意电凝止血,针对黏膜下肌瘤,则钳凝蒂部,随后从蒂部剥除肌瘤,针对肌层出现肌瘤者,可将浆膜层切除,将子宫浆膜层、肌瘤包膜切开,显露肌瘤,随后向子宫外拽出肌瘤,并通过旋切器将肌瘤逐条剥洋葱式旋切剥除,若剥除肌瘤较大可于腹腔内旋切取出,将宫底暴露,术中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通过垂体后叶素、缩宫素将肌壁内部分肌瘤组织挤向宫腔,利于手术剥除。
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情况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宫腔粘连、切口感染及腹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两组复发情况。术前、术后1年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及情感职能等,共100分,得分高则生活质量好。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术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s)
组别例数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对照组63174.24±50.98112.63±29.78 48.69±12.247.59±1.14观察组63112.85±36.57 86.41±22.5331.06±5.434.38±0.82 t值7.7665.57310.45018.144 P值0.0000.0000.0000.000
表2 两组并发症、复发情况对比 例(%)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分)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对照组6356.25±15.4164.87±13.093.3840.001观察组6356.18±15.4775.52±10.718.1590.000 t值0.0254.998 P值0.9800.000
子宫肌瘤为一种好发于30~50岁女性群体的常见良性肿瘤,由于其对女性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具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故患者应及早接受治疗[6]。目前手术为子宫肌瘤治疗中优选疗法,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既往常用术式,可取得良好的切除效果,但其创伤大且术后恢复缓慢,易遗漏较小的子宫肌瘤,术后复发几率较高,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及生育功能的恢复[7]。
经临床实践发现,现代女性对子宫生理功能及外表美观的需求日益提高,且均有意愿保留生育能力,故采取何种术式治疗以减轻对机体的损伤且可全面剔除肌瘤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微创术式诸如腹腔镜手术、经阴道宫腔镜手术已在子宫肌瘤治疗中逐渐应用,其中单纯经阴道宫腔镜手术可利用自然腔道入路手术,患者腹壁无切口,可减轻对腹腔脏器的损伤与干扰,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经临床实践发现,经阴道宫腔镜手术术野范围较小,极易发生肌瘤剔除不完全或止血不彻底现象[8-9]。单纯腹腔镜手术操作简便、术野广且损伤较小,利于良好剥除肌瘤,彻底止血,但其往往无法发现并剔除黏膜下子宫肌瘤,故单纯使用经阴道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均具有局限性[10]。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多发性子宫肌瘤数量不确定且发生部位多变,病情较为复杂,临床治疗中极易发生剔除不全面现象,而将宫腔镜、腹腔镜手术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自身优势,在肌瘤分散广泛、多发性子宫肌瘤治疗中较为适用[11]。本次研究结果得出,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少,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相对较高,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相对较低,由此可见,较开腹手术相比,宫腔镜、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肌瘤剔除效果,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双通道入路手术视野好且操作简便,双镜联合手术可将不同部位肌瘤一次性剔除,提升肌瘤剔除全面性,利于将子宫完整保留,减少术后复发,保留患者生育能力[12]。
综上所述,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兼具了安全性、有效性双重优势,利于加快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