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
【摘 要】本文关注的是近几年热播的以“家风”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从选题立意、节目内容、表现形式几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节目进行深入解读,肯定该类节目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节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家风;价值建构;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201-02
近几年,《中国好家庭》《家风中华》《谢谢了,我的家》《丝路家训》等以“家风”为主题的文化类节目另辟蹊径,成为电视荧屏的新亮点。该类节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将淳朴的家风、质朴的亲情、厚重的文化通过视听语言呈现给电视观众,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①家风节目立意高远,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努力尝试家风文化的创新表达,与观众分享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一、弘扬家风,立意高远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更是成为综艺节目的源头活水。2013年以来,从中央电视台到省级卫视都积极开办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演绎、知识竞技、书信朗读、文博展示……不一而足,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家风节目别具一格,以家庭为切入点,把“家风、家训”作为主题,以小见大,以情动人,通过家庭故事折射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家风、家训传达出来,引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影响受众的行为习惯。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世代相传的一种精神积淀。随着大家庭的逐渐瓦解,核心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的主流,家庭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家风却如性情般与人如影随形,对一个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优良的家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家庭熏陶而深入人心的。家風节目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平台宣传和树立榜样家庭,有力促进了优良家风乃至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内容质朴,以情感人
家风类节目在内容的把握上十分接地气,贴近现实生活,一般都是由家庭成员现身说法,讲述各自的家庭故事。节目由真人讲述真事,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渴望和情感体验需求。为了增加节目的关注度,节目组往往会邀请一些社会名流作为现场嘉宾,但谈话的侧重点不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就,而是人生、婚姻、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透过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示优良家风、家训,引发受众共鸣。
家风是抽象的,家庭是鲜活的。家风节目向观众展示的家庭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家风节目以谈话形式为主,以真实质朴的“家长里短”传递家的温暖、家的文化。节目没有激烈的语言交锋、空洞的道德说教,充斥荧屏的是浓浓的亲情、满满的正能量。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观众了解到各行各业的艰辛,品味不同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国好家庭》有一期节目邀请了哈尔滨的一个“铁路之家”,一家三代十五口人中有十一人在铁路部门工作,通过讲述播音员奶奶和列车员爷爷的浪漫爱情、儿子眼中的“半个爸爸”、妻子生产却依然坚守岗位等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使观众切身感受到铁路职工的日常生活,也更好地理解他们世代传承的“小家为大家,民安连家安”的优良家风。《丝路家训》节目从历代家训中提炼出“自律立身”“尊师重道”“知微见著”“一诺千金”等12个主题,邀请康震、毛佩琦、李山等著名学者解读这些家训。在第三集“父敬母爱”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和著名配音演员陈红,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各自与父母相处的日常,如想方设法将父母接到身边,平时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与父母发生争执时如何处理等生活细节。在讲述过程嘉宾数度落泪,感人至深。
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家风节目以访谈形式为主,主持人大多气质优雅,有谈话节目的丰富经验,擅长与不同类型的嘉宾沟通,如《谢谢了,我的家》主持人敬一丹,《家风中华》主持人杨澜,《儿行千里》主持人何炅等。与一般谈话节目相比,家风节目最大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元素多样。如《中国好家庭》往往根据每期节目嘉宾的职业特点,在访谈中穿插文艺表演、趣味游戏、知识竞赛等环节,使节目摆脱老生常谈,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一期节目邀请到篮球运动员郭艾伦一家,现场就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先是主持人于洋扮演詹姆斯哈登爆笑登场,之后郭艾伦、宋佳伦、曾格格等嘉宾进行分组比赛,比赛过程由嘉宾梁宏达解说,有效活跃了现场气氛。《丝路家训》节目中常常穿插动画短片和儿童诵读表演等形式,避免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枯燥刻板,令观众耳目一新。如在讲述二十四孝故事的时候,就采用了动画形式,非常形象生动。《儿行千里》在节目末尾设置了“家人读家书”环节,汲取了“书信”主题节目的成功经验。这种多元混搭、不拘一格的形式,实现了对“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使抽象的家风、家训变得亲切可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此外,家风节目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域特色,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辽宁卫视的《中国好家庭》节目将东北人特有的诙谐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主持人到嘉宾都很擅长活跃气氛,使家风、家训的严肃主题变得活泼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西安广播电视台的《丝路家训》则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特点,邀请这些国家的在华留学生作嘉宾,在节目内容的把握上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丝路文化很好地融合。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安徽卫视的《家风中华》则更倾向于邀请本地或与本地有一定渊源的嘉宾,通过乡音、乡情巧妙拉近了受众与嘉宾的距离。
四、几点建议
作为文化类节目的新样态,家风节目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关注普通家庭。对于一档节目而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内容资源枯竭。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节目可开掘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家风节目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没得选,而是怎么选。正如“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关键在于节目组如何挖掘。笔者认为,家风节目应该更多聚焦普通家庭,关注普通生命个体的生活故事。普通家庭更贴近现实生活,他们的故事也更容易为观众接受,更有说服力。
二是讲好家庭故事。家风节目最能引起观众观看兴趣的还是有特色的家庭故事,而故事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真情实感。如何用电视艺术手段把握人物和细节,充分展现“真实”的魅力,召唤受众对家文化的集体记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家风节目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节目组应充分考虑家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策划环节明确每期节目的主题,通过细节设计家庭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不同家庭的故事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深化节目主旨,引发观众思考。
三是打造节目亮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有制作家风的节目。家风节目要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必须依靠形式创新。《中国好家庭》的公益环节设置颇有新意,在知识竞赛中获胜的家庭将作为节目的爱心大使向困难家庭提供公益援助或为所在社区捐建爱心书屋。遗憾的是,這些公益善举在后续节目中未能追踪呈现。如果能在节目中持续跟进,展示公益成果,则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持续关注,培养社会公益力量。
四是利用跨“介”传播。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尤其是其在青少年受众中的影响力。《谢谢了,我的家》播出后,微博话题“谢谢了,我的家”24小时内阅读量超过1700万,讨论数超过5万,节目音频在喜马拉雅FM客户端收听量超600万次。②电视媒体需要把握好多媒体互动,跨“介”合作的大趋势,借助其他媒体、公司的资源优势,形成多方联动,为节目的播出、营销、衍生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推波助澜,扩大节目的宣传力度,深度开发新媒体市场。
五、结语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节目顺应时代需求,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形成文化认同,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也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家风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家风节目通过对中华家风文化的深度解读,增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电视节目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理应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家风节目引导观众向上向善,彰显中华美德,也体现了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
注释:
①习近平.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OL]. http://gx.people.com.cn/n/2015/0218/c229247-23947249.html.
②李君娜.一批家风类节目温暖上线,每个故事都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旅程[OL].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7637.
参考文献:
[1]杨奉涛.《谢谢了,我的家》:努力打造家风文化节目标杆[J].电视研究,2018(8).
[2]沈静,马晓倩.讲好家风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好家风》节目特色分析[J].电视研究,2018(5).
[3]刘俊.电视综艺“硬”主题建构社会文化生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8).
[3]张原.媒介融合时代评论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传播特征和价值建构[J].中国电视,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