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物种图鉴

2019-03-28 01:51
户外探险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存栖息地名录

Giant Panda大熊猫

别称:国宝

濒危级别: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现存数量:1000只

主要栖息地: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 )。

简介: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Nomascus Hainanus海南黑冠长臂猿

别称:风猴

濒危级别: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27只

主要栖息地:中国海南。

简介: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的大小没有区别。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是中国海南岛的特产。

Calidris Pygmaea勺嘴鹬

别称:琵嘴鹬、匙嘴鹬

濒危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足100对

主要栖息地:繁殖于北欧及亚洲;冬季至缅甸、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迷鸟至东南亚。

简介:勺嘴鹬属的鸟类,并与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被称为“闽江口三宝”。嘴黑色,基部宽厚而平扁,尖端扩大成铲状。脚黑色。勺嘴鹬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为冬候鸟。在2007年的一次由国际鸟盟进行的统计中,勺嘴鹬的数目约少于100对,因此IUCN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

Camelus Ferus野骆驼

别称:野双峰驼

濒危级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现存数量:不足1000峰

主要棲息地: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

简介:巨大的有蹄类动物,头体长3.2~3.5米,体重450~680公斤。背上有两个驼峰。头小,颈长而且向上弯曲,体色金黄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为最深。在冬季颈部和驼峰丛生长毛,有双行长长的眼睫毛和耳内毛抵抗沙尘,而缝隙状的鼻孔在发生沙尘暴时能够关闭。野生驼比家养的体型较小而轻捷,它的驼峰显著地小且更接近圆锥形,毛被也较薄。

Saiga Tatarica高鼻羚羊

别称:赛加羚

濒危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现存数量:1000只

主要栖息地:荒漠或半荒漠草原地区。

简介:属于牛科。体型中等,体长1.2~1.7米。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仅雄性具角。结成小群生活,有时形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善于奔跑,速度快,且有耐力。于秋未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由于羚羊角是为名贵药材,长期遭到大量捕杀,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原分布于俄罗斯南部、蒙古国及中国新疆北部,现仅见于俄罗斯。

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白头叶猴

别称:白头乌叶猴、金头叶猴中国亚种

濒危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数百只

主要栖息地:中国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

简介: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尾长,适于树栖。与黑叶猴在形态和体型大小上都差不多,头部较小,躯体瘦削,四肢细长,尾长超过身体长度。它的体毛也是以黑色为主,与黑叶猴不同的是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形状如同一个尖顶的白色瓜皮小帽。平均寿命25岁。现仅存数百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Sterna Bernsteini黑嘴端凤头燕鸥

别称:中华凤头燕鸥

濒危级别: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足100只

主要栖息地: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简介:中型水鸟,体长38-42厘米。羽色与黄嘴河燕鸥较为相似,夏羽自前额经眼睛到枕部的头顶部分,以及头顶上的冠羽均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淡灰色,几乎呈白色,而黄嘴河燕鸥的羽色较深。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东北部为夏候鸟,南部为冬候鸟。

Aythya Baeri青头潜鸭

别称:白目凫、东方白眼鸭、青头鸭

濒危级别: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足1000只

主要栖息地: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蒙古、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简介: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鸟体羽纯褐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

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Yangzi Crocodile扬子鳄

别称:中华鼍、中华鳄、土龙、猪婆龙濒危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CR)

现存数量:野生不足200只

主要栖息地: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

简介: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Garrulax Courtoisi靛冠噪鹛     

别称:中国黄喉噪鹛、蓝冠噪鹛、婺源黄喉噪鹛

濒危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现存数量:150只

主要栖息地:仅分布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自然保护区。

简介:靛冠噪鹛身长23 ~25cm,是噪鹛中极少数羽色艳丽的鸟类。它们体态修长,头顶上的羽毛是熠熠生辉的蓝色,肩背部有一环橄榄绿色带,从喉经腹部至尾为杏黄色,翅膀尾羽栗色具灰蓝色边缘,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

Rafetus Swinhoei斑鳖

别称:斯氏鳖

濒危级别:200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4只

主要栖息地:长江下游及太湖周围,中国南部。

简介: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

Acipenser Sinensis中华鲟

别称:鲟鱼、鳇鲟、黄鲟

濒危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足200尾

主要栖息地:中国、日本、韩国、老挝。

简介: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搏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

Andrias Davidianus中国大鲵    

别称:娃娃鱼

濒危级别: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详

主要栖息地:中国的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

简介: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

Eretmochelys Imbricata玳瑁

别称:十三鳞、瑁、文甲

濒危级别: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详

主要栖息地:各大陆近海。

简介:属爬行纲,海龟科的海洋动物。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玳瑁的角质板被制成眼镜框或装饰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

Odorrana Wuchuanensis务川臭蛙

别称:蝌蚂

濒危级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程度列为极危(CR)

现存数量:不详

主要栖息地:中国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简介:该蛙生活于海拔700 米左右山区的溶洞内。成蛙栖息于距洞口30米~122米左右的水塘周围的岩壁上,洞内接近全黑。该蛙受惊扰后即跳入水中,并游到深水石下。繁殖季节可能在5~8月,6~8月可见到蝌蚪。

Bahaba Taipingensis黄唇鱼

别称:金钱猛鱼

濒危级别: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现存数量:不足200只

主要栖息地:中国福建、上海、浙江、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沿岸。

简介: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

Manis pentadactyla中华穿山甲

别称:鲮鲤甲

濒危级别:2014年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

现存数量:较多

主要栖息地: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海南分布数量较多。

简介:身体狭长,头呈圆锥形,吻尖,耳小,无齿,舌细长可伸缩;尾扁平,背稍微隆起;头、颈、背、体侧、尾和四肢外侧均被以覆瓦状排列的角质鳞片,颜色随不同产地而呈黑褐色或浅棕色或两种颜色共存;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径20~30 厘米的洞。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猛兽、猛禽为天敌,偶尔遭家犬袭击。

Varanus salvator圆鼻巨蜥

别称:五爪金龙

濒危级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

现存数量:较多

主要栖息地:中国广西、广东、海南和云南的南部,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

简介:蜥蜴目巨蜥科爬行动物,大型蜥蝎。头吻较长,鼻孔近吻端;耳孔与眼径等大;舌长,前端分叉,可缩入舌鞘内。四肢强壮,指、趾具锐爪,其背面也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体腹面为黄色。幼年巨蜥具黑白相间粗大环纹 。巨蜥在沿海红树林密度最高,吃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和猴子、鸟类、爬行类、鱼类、昆虫和腐肉。

猜你喜欢
现存栖息地名录
关于老虎的“冷热”知识,你知道吗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参展商名录
BEAN SCENES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对现存“小产权房”分类处置的构想
北京100种常见鸟类名录
现行有效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名录(2015年)
用颜色打造隐身衣
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