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昀冉
【摘 要】师范类高校是为社会输送诸多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供给源,肩负着为各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重任。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日益提升,社会对小提琴教师的需求逐渐提高,当前师范类高校小提琴教学在生源素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对其进行系统的改革以适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师范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166-01
一、师范类高校小提琴教学的基本概述
当前社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进步机遇与挑战并存。师范类高校承担着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小提琴愈来愈受人们的喜爱追捧,学习小提琴的青少年亦日益增多。尽管当前高校已开设小提琴专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器乐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当前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器乐整体趋势,在具体教学中需稳中求进,重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改革完善,以保证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师范类高校小提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生源素质方面:忽视学生的独特差异性。当前师范类高校学习小提琴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基础较为扎实、具有小提琴专业培养的学生;二是以小提琴为辅修或兴趣爱好、具有一定器乐修养的学生;三是没有接触过任何器乐教育、零基础的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出现以上分层,基础差异成为教学的障碍,学习器乐的学生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小提琴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专业,如果在教学实际中因缺乏必要研究,对生源素质置之不理,而采取僭越学生认知范围的教学措施,其教学实效自然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二)课程设置方面:时间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师范类高校小提琴教学中需要文化课程与专业教学互相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当前大部分师范类高校的小提琴课程在时间设置上都较为短暂,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做到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小提琴知识的传授并重。时间的有限性致使教师不得不将所讲授的内容精简压缩,甚至有些教师会忽略对文化知识的讲解。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会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受挫,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会影响学生对小提琴學习的专业性。
(三)教育教学方面:内容与模式缺少创新性。一是教学模式老旧,目前我国师范类高校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对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忽视对乐谱情感的表达,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演奏时仅注重技巧,而并未投入感情,从而导致学生所演奏的作品灵魂缺失;二是教学材料单一,当前师范类高校在小提琴教材的选用上没有运用统一编排、科学修订的教材,教材的难度与合理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与实现突破。
三、师范类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维: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教育者教学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提琴的教学水平,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转变教育者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清醒认识质量参差不齐的生源情况,分析正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实施开展差异化与分层化教学。其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对于师范学生的小提琴教学,既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又要深入对学生音乐潜能的挖掘,重视小提琴的创新与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调整课程设置:协调时间内容比例。综合考虑小提琴教学的影响因素,制定可行有效的课程设置方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点,充分考虑生源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满足不同生源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保证小提琴教学的专业学习与理论实践并重,全面满足学生的不同诉求,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对小提琴学习的潜能,同时要注意提高小提琴教师对审美的重视,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到演奏中,综合提升学生对小提琴学习的审美情趣。
(三)创新教育教学:丰富完善教学模式。社会的多元复杂发展需要师范类高校的小提琴教学进行创新丰富发展,一是需要促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因材施教,通过运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定制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要丰富小提琴教学的内容,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资源,探索教学新方法新模式,保证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娴熟地操作实践技能,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器乐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多元复杂发展形势,师范类高校小提琴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理性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满足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之才。
参考文献:
[1]孙丽. 高校小提琴演奏教学模式的构建[J].艺术教育,2018(05).
[2]郭媛媛.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学的中国化改革分析[J].黄河之声,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