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建构中《三打白骨精》之神话类型片新探索

2019-03-28 11:21张梅
戏剧之家 2019年6期

张梅

【摘 要】自上世纪20年代起,孙悟空形象便开始活跃在各类影视文本中,经历了从“妖—人—神”,又复归于“妖”的循环式创作过程,对孙悟空 “英雄式”的想象与书写,成为每一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隐形标杆。而纵观当下国产电影市场,神话类型影片作为倚重拍摄特效赢取票房的电影类型,其前进步伐仍然稍有缓慢,如何在规定时长内完成对神话英雄式人物孙悟空的跨时代描摹,成为神话类型片发展的心探索。

【关键词】神话原型;孙悟空形象;类型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096-02

一、民族想象与英雄崇拜

审美经验的形成与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悟空形像常与英雄相连,其神话原型的诞生与英雄崇拜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民族心理依凭。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英雄崇拜是一个永久的基石,由此时代可以重新确立起来,在一切倒塌的东西之间,这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石。”①

所谓英雄,更多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象征,英雄形象的产生正是出于人们要求超越不完善的现状,追求更完美的精神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交锋后的产物。孙悟空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必是成书于明代中叶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因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极度偏爱,使其在此文本中大放光彩,不仅一扫孙悟空之前的世俗性、妖性特征,将其由妖至人,由人至神进行了重造,且赋予了孙悟空得天独厚的身份特征与技能属性。正是这一全新形象的确立,才铸就了民族想象中对孙悟空形象的英雄式崇拜与无意识认同下的跨时代移情。

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并非天然,唐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西游”原型,孙悟空尚名猴行者,是位白衣秀才,虽多有惊人经历,但英雄特征并不显著,极具仪式化的 “花果山为王”“大闹天宫”“被困五指山”以及“九九八十一难”等重要经历尚未成形。随后,宋朝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开始出现“齐天大圣”的称呼,而此时的孙悟空依然与英雄无关,更似一个拥有神通法力的好色猢狲。孙悟空形象的进一步丰满与元末杨景贤的六本杂居《西游记》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在此文本里,猴行者改名为孙悟空,筋斗云、火眼金睛的技能属性相继出现,大闹天宫的叙事雏形也逐渐生成。

孙悟空英雄形象的生成经历了漫长的聚变,从最初的猴行者传说,到为一己私欲大闹三界的通天大圣,再到出生不凡,追求自我,反抗权威,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加入神籍被封斗战胜佛的英雄式蜕变,孙悟空的形象伴随着中国人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构成了一种基于民族主体意识的文化图腾,生成了最为朴素的民族英雄崇拜。在《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的形象便经历了从妖到人再到神的一次全面表达。

二、从文本到影像:《三打白骨精》的类型化叙事策略

《三打白骨精》改编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原型,影片选择对既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新颖的改编,增添了矛盾冲突的巧妙设置,在丰满充实影片架构的同时,也确保了观众能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导演郑保瑞曾在2014年执导贺岁片《大闹天宫》,但该片叙事过于强调后现代的娱乐化表达,口碑欠缺。基于此,《三打白骨精》在创作上更具心思,并未像前作一样进行颠覆式的后现代主义改编,而是基于后现代叙事逻辑之上的一次改编。

(一)情节设置的类型化改编。《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在原著中只是一平凡小妖,既无高强的法力,也无稀罕法宝与强大背景。但白骨精这一原型却是《西游记》文本中最著名也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形象。首先,白骨精是西天取经师徒四人聚首之后的第一个妖精。原著中,收复三个徒弟后便是三打白骨精。同时,该段落也是唐僧和孙悟空真正建立师徒关系的开始,之前紧箍咒只是控制了孙悟空的身体,并未收复孙悟空的本性。直到三打白骨精,唐三藏驱逐孙悟空,之后八戒义激美猴王,孙悟空二次出山,师徒关系才真正的稳固。其次,白骨精学名白骨尸魔,道家有三尸的说法,成仙需先斩三尸。佛家也有修炼白骨观的讲究,破除吾执,斩了执念,才能正式开始修行。吴荻老师对这里有着非常好的理解:人参果,人生果也。推到了人生树,寓意人生重头再来。三打白骨精,破除我执,才开始真正的修行。三打白骨精,一方面让唐僧了解到妖魔鬼怪会用美丽的外表去引诱和欺骗自己,对孙悟空的正义和忠诚有了真正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斩掉了孙悟空的戾气。在此之前,孙悟空形象更似妖而非人。直到经历此劫孙悟空才由内而外成为修行之人。

《三打白骨精》的开端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收降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过程,在简短的时间内展现出孙悟空的妖性、猪八戒的好色和沙和尚的痴呆,也利于推动情节快速发展,人物定位非常准确。但影片过于依赖原著的普及度,在情节设置上过于草率,未能给出人物更富逻辑性的动因。

影片極具类型片叙事技巧,将白骨精的出场进行了悬念式的铺陈,以误会的形式呈现了白骨精性格的多元化特征,也为后期剧情的翻转打下了基础。白骨洞中,正式引出白骨精和唐僧师徒的冲突,人物的欲望非常明确,但是纵观全片,导演并没有将白骨精前世为人时的苦难遭遇表现出来,试图通过人物的语言“说”出身世。相对于原著来讲,整个三打白骨精过程的改编都是非常彻底的,《三打白骨精》中将“三打”进行了极度渲染,第一打依旧是打死“老太太”师徒关系变得紧张;第二打白骨精诱惑孙悟空联手,使白骨精的故事和国王的故事很好的衔接在一起,高潮在于白骨精幻化成小孩要刺杀唐僧被孙悟空打死,唐僧不能接受结局在这里提前驱赶走孙悟空,将孙悟空的回归设置在三打更显师徒情谊;第三打是加上山崩地裂特效的终极BOSS之战,打的却是师傅唐僧,这也是影片中最大胆的改编部分。

整部影片在改编时并未照搬原小说,在正邪二元对立的原型设计上加入了更为多元的表达,白骨精这一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妖邪,具备了人性化的特征,这使得影片在叙事时更为注重对白骨精内心的表达,从而赋予了影片更为现代化的价值观。

(二)造型设计的开创革新。在影片《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造型一改往日邪魅认知,多了成熟、暗黑、悲剧等特征,一身黑衣的造型更具故事性。此外,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呈现出非常规性特征,唐僧的造型一改长袖佛袍,摇身变为湖蓝色的浪漫长袍,与一望无垠的沙漠形成强烈的反差。孙悟空虎皮裙的经典造型虽未大改,但在具体花纹中更添西域风味。风格多元且具有创新的造型不仅令观众视觉上一亮,视觉之外的内在感受也因此得以升华。

造型审美之外的动作设计也是《三打白骨精》中非常令人瞩目的,无论是开篇处对战虎妖、降服白龙,还是孙悟空与白骨精多次正面斗法的精彩动作设计都使影片充满了视觉魅力,导演通过独特的艺术造型给予观众陌生感体验,令观众走出原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设定和情感定位,对白骨精不再是单一的情感投射,而滋生出原文本之外的深入解读,从而构建出了更为开放的改编空间。

神话类型电影一直以来通过独特的神话思维、神话形象作为元素吸引力进行批量创作,《西游记》作为重要的神话IP被多次搬上荧屏,但表现形式趋于大同,无论在造型艺术上还是叙事主题上都无限靠近原文本,这也使得此类改编无法生成更为强大的市场动力和陌生感体验。在此维度上,《三打白骨精》似乎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进行参照,以此来鼓励国产神话影片的市场化、类型化制作,并使这一类型在本土化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高远。

注释:

①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演讲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4.

参考文献:

[1]朱军利.孙悟空:跨文化原型解读[J].东岳论丛,2006(05).

[2]李光.幻象与真实:与傅鸫谈《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美术创作[J].电影艺术,2016.

[3]庞博.浅论“奇观”电影中二次元美学之渗透: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物造型谈起[J].当代电影,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