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需要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中寻找有益的启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匠之路。
“工匠”,最初的含义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可见,工匠是社会职业的一种分工。从社会职业层面来说,“工匠精神”与其他职业一样,首先体现的都是敬业奉献。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封建社会,工匠作为排名第三的手工业生产者,在中国长期重农抑商的环境下,地位低下,既受剥削又没有自由。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绝大多数社会底层人员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自己首选目标。元代匠籍制度产生之前,任何工匠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改变职业。但是,真正的工匠却把敬业奉献体现得淋漓尽致,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如春秋时期的鲁班、西汉时期的丁缓。
勤奋学习技艺,塑造工艺精品。这既是一切工匠谋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制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对这一精神高度肯定;朱熹在《论语》注中从工匠道德的角度,做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读。后来,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并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使萌芽于《诗经》的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最终提升概括为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仅重49克的素纱禅衣,是西汉时期纺织工匠制作的精品中的精品。古文《核舟记》中记载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在一个小桃核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
鲁班之所以被称作木匠的祖师,不仅在于他的木工制作精细,更在于他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致力于创造发明。他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可见,“工匠精神”不是单纯强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制作同样一种工艺品,还要在提升工艺品的精细度、美观度、安全度上下功夫,更要在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工艺效率上下功夫。从这个角度而言,“工匠精神”要求每个工匠既要成为“美术家”,更要成为“思想家”,不拘泥于历史、不拘泥于别人、不拘泥于自身,无论是作品还是创意,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都是独领风骚,始终引领潮流。
有人曾说,中国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这只是“工匠精神”的一个方面而已。纵观古代中国,“工匠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代际传承。这种代际传承既可以是家族式的,如清代著名的宫廷建筑师“样式雷”家族,也可以是师门式的,如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与其弟子干将。他们不单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是几代人几辈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韧性。如果说用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制作出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那么用几十年几百年时间,打造出的就是一个响亮的品牌。“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正是因为敬业、求精、创新的代际传承,凝聚起几代人甚至十数代人的心血,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丰碑和传奇。我们要知道,品牌不是一个人创造的。时至今天,不能简单地把某个技术能手称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更是要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既抓住当前,又注重长远,把工匠所必需的思想、技艺一并传承下去。
一个民族能否有尊严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的是国家富裕、军事强大,还有文明振兴。古代中国能够令“蛮夷归服、万邦来朝”,正是因为实力强大。而这种实力又来自于大国工匠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早在西周时期,古代的“中国制造”就已闻名远近。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中国对外贸易总是实现顺差,中华文明总是让人神往。近代历史表明,国家的工业化以及工业的现代化,决定了一个民族或站立或跪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始终坚持文化与传统的结合,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一方面不断增加国家财富、不断增强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使“中国制造”的生命不断绵延、“中国智造”的内涵不断拓展,让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中华文化稳步大步地走向世界。
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个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既包含了群众对产品质量的强烈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对民族复兴的大国期盼。中国的产业工人只要有了“工匠精神”,也可以像瑞士的制表师、德国的跑车发动机调效师、捷克的水晶工艺师等等这些外国能工巧匠一样,制造出世界知名品牌;中国的劳动者只要有了“工匠精神”,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定会亲手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塑造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