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差异与启示
——基于校长开学典礼致辞的研究

2019-03-28 19:25:1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开学典礼社群新生

吕 挺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工作要点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在“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人才培养被明确置于核心地位。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在人才培养上的卓越表现形成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良性循环。笔者试以中美一流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为视角,比较分析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由此探寻中国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环节上的改革与突破方向。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每逢开学季,中外一流大学校长的新生典礼致辞都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于一流大学及其校长而言,这是一个极佳的自我宣传良机,校方不仅会对致辞主题与内容做反复酝酿与精心取舍,而且会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致辞文字稿供公众阅览。换言之,一流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的受众并不局限于在场新生与家长,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与影响力。同时,这一致辞形式也因其场合、身份与媒介的特殊性,可以作为呈现和研究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素材。

从场合上看,开学典礼具有庄重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带有继往开来、凝聚人心的重要功能。新生及家长将开学典礼视为自身或子女大学之旅乃至精神成人节点开启的重要时刻,对其充满了严肃和美好的期待。大学多会积极顺应和满足受众的这种期待,将开学典礼视为向组织新成员传递学校形象与价值理念,特别是培养目标的良好时机,借此重构新生的未来规划与集体认同感。

从身份上看,校长是一所大学的领导核心与精神化身。多数大学选择由校长作开学典礼致辞,既是以其身份之尊提升典礼的庄严感,亦是借助庄严的典礼进一步树立校长的权威,二者相得益彰。校长在开学典礼致辞中多会选择阐释具有一定超越性、涉及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埃利奥特之于哈佛大学,赫钦斯之于芝加哥大学,这些著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均留下过关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精彩论述,可以说开学典礼致辞是一流大学与一流校长育人理念的重要见证。

从媒介上看,致辞本身即是大学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组成。大学是一个社会当中对于理想追求最为纯粹、执着的组织机构,它的理想追求在现实层面可能遭遇种种掣肘,但在言辞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声张。“言语乃是大学显现自身的基本方式”,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能够让“作为听者的青年学生从个人的性情欲望之中跃迁到校长言辞所开启的大学理性空间之中生存”[1]。这一理性空间中必然包含了对一所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的清晰诠释,它是引发新生产生共鸣、进而主动步入与领略大学的指航标。

本研究参考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选取中美各10所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收集其校长2017-2018学年新生典礼致辞全文作为分析文本。相较于分析样本数量,本研究更为注重对文本细节及其隐含的价值观念的深入解析与推论,一方面利用语料词频统计工具(Corpus Word Frequency)筛选提炼致辞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结合文本整体内容与社会文化环境,对致辞中涉及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挖掘与阐释。

二、中美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国一流大学更重学生个人修养、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养成,而美国一流大学则更重塑造学生的社群意识、批判思维与世界责任。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点差异是相对性的存在,它所挖掘与反映的是各自大学校长在有意无意间透露出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侧重点,而不代表在彼此相对或其他培养目标上的缺失。

(一)个人修养与社群意识

“美”与“社群(community)”分别是中美双方一流校长致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前者出现了46次,后者出现了45次,数量几近相同,但指向相去甚远,反映了中美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大差异。

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美”同时指涉优雅的校园环境与良好的个人修养。中国大学校长普遍将学习视为学生的第一要务,而美丽寂静的大学校园则是为潜心学习者提供的最佳场所。同时,学习本身并非最终目的,在美丽的校园中勤奋学习是为了砥砺更加美好的个人品行。如清华大学虽以理工学科见长,但校长邱勇选择“向美而行”作为新生致辞的主题,他从王国维的“美育”观点出发,希望学生在美丽的清华园中学会欣赏艺术和自然之美,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味。中国一流大学校长普遍将学问与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人需要通过专注学习完善自我,此后方可交付和承担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这一人才培养逻辑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与之相比,美国一流大学校长在致辞中极少督促学生静心学习,而是反复言明社群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融入校园和社会,并充分强调学生在社群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一流大学校长倾向于将学生与学校放在供求关系的两端,认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树立正确人生观,练就过硬本领”,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为你们的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2]美国一流大学校长更为强调学生与学校间共享共创的双赢关系,感谢“每位入校学生用自己的天赋、努力、多元视角和生活经历丰富了学校社群,使之更加强大”,[3]希望“学生能够善用校园社群,将其视为大学时光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与机会之一……并且尽己所能营造相互尊重的社群氛围,使所有成员都可以在此成就最好的自我”,[4]提出“归属感同样意味着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有所付出,学校才能成为令所有成员心有所属的社群”。[5]

(二)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

“创新”是中国一流大学校长在致辞中普遍提及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国家正着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这一高频词的出现在情理之中。但若仔细考察致辞中对“创新”的陈述,会发现它更多表现为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期待式宣言,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原始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交大人应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6]“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希望你们打牢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意识……”[7]等,较为缺乏对创新内涵与实现路径的精要阐发。

相较于此,美国一流大学校长较少直接使用“创新”一词,但在致辞中有三个与之相关的特有高频词值得关注,分别是“多元(diversity)”“不同(different)”与“异见(disagreement)”。

“多元”被美国校长视为学校成就卓越的根源之一并引以为傲,“我们的社群充满多元性,囊括了来自各色背景、国家、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与思维方式的人们,这正是斯坦福大学的力量之源”[5],“正是你们身上的多元性与不同观念使得我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公立大学之一”[8],“我知道你们终归会发现在哈佛学院最无与伦比的经历来自它的多元,这里充满了陌生与不同的元素”。[4]

为何校园的多元性如此重要?因为它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群、思想碰撞,从而萌生出美国大学极为注重培养的批判思维。密歇根大学校长马克·施莱赛尔(Mark S.Schlissel)在致辞中对此有详细阐释,“我们的招生办公室致力于在每一级新生中体现国家与世界的多样性,因此你们的同学中有许多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国家与文化的代表……这为你们在课程之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你们需要做的是跨越分歧。理解他人的观点与生活经验就是在更好地认识自我,这同时有助于个人在日益多元化与全球化的社会中取得成功。我们能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身上学到更多。我们能从坦诚和批判审视那些不同观点时学到更多。我们能从倾听他人和自我内心时学到更多。我们能从尝试用不同视角建构解决方案时学到更多。”[3]

美国一流大学精心营造校园的多元氛围,推动学生与各类不同人群接触,不断反思与超越自我,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巧言令色、善于随波逐流的社会弄潮儿,当意识到自己所持观点并非主流时,学生被鼓励去勇于坚持和表达自己的“异见”。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伊斯格鲁布(Christopher L.Eisgruber)认为每个被学校录取的学生都具备成为未来领袖的潜质,普林斯顿大学致力培养的领导力不在如何获得人气,而在对真理的严肃和不懈追求。“有时候,最伟大的领导力与最重要的洞见不是来自那些为社会追捧的名流,而是源自一个勇于坚持基本原则的孤独声音。”[9]伊斯格鲁布校长希望每位普林斯顿学生都能抱持和践行这一理念,并将其视为学校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艾米·古特曼(Amy Gutmann)在致辞中所做的生动譬喻,人们接触新生观念时就如同踏上未知大陆,会习惯性地产生惧怕感,而大学正是要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域,走向未知大陆,因为在那里方有更多的发现与创新可能。美国一流大学校长在致辞中虽然较少明言创新,但他们鼓励和要求学生在“多元”氛围中接触“不同”观念,勇于坚持“异见”,这恰是创新精神的萌生之处。

(三)国家栋梁与世界公民

“国家”是中国一流大学校长在致辞中反复提及的高频词,寄托了学校对培养新生成长为国家栋梁的殷切期望。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恳切谈到全校教职员工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份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和民族精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指出,身为交大人要通过三重历练去成就第一等的人才,其中第三重就是要以“一等”的理想伴随终生,在国家民族的强盛中成就自我,认为这是价值成熟的标志,这样的人生方能无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回顾了科大人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所作的贡献以及钱学森、华罗庚、相里斌、潘建伟等创校先贤与杰出校友科教报国的先进事迹,向在场新生强调“梦想的实现,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与祖国和时代同行。”[10]

与之相比,美国一流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致辞中提到“国家”的次数要明显少于中国,这一现象同样反映在双方校长对各自所在国“中国”与“美国”的词语使用频率上。美国校长普遍没有将国家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在一起,他们实际谈到“国家”时多是在向新生指出美国新近面临的严峻现状,如“在全国蔓延滋生的仇恨与暴力事件”“公然挑战建国理念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游行”等。

“世界”是中美双方校长致辞中共有的高频词,但在指涉含义上却有着显著不同。中方校长致辞中使用“世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强调范围,如“世界领先”“世界前沿”“世界最大”“世界最美”等,二是伴随专有名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出现,三是虚指某一领域,如“丰满、积极的精神世界”“广阔的科学世界”。意指现实世界并与人才培养目标真正相关的仅有两处:一是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谈到中国崛起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政治格局,看似高大遥远的事情正在大家身边快速发生,因此北大定位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二是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指出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与中国崛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复旦需要通识教育开展立德树人、培养世界公民。

塑造世界公民恰是美国一流大学校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普遍共识,他们在致辞中频繁提及“世界”,呼吁学生肩负起家国情怀之上的全球责任。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致辞中开门见山,谈及近来全球面临的核战争威胁、极端天气与恐怖主义行为,提醒新生不要将步入大学仅视为自我人生新篇章的开启,而要认真思考大学与自我肩负的责任,作为哈佛人为世界做出“和而不同”的表率。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伊斯格鲁布(Christopher L.Eisgruber)在致辞中用很长篇幅探讨了本年度要求全体新生阅读的入学材料——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uller)教授的《何为民粹主义》,引导学生思考英国脱欧和特朗普胜选等国际政治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念,指出普林斯顿的教育旨在培养敢于坚持自我主见的未来世界领袖。

三、思考与启示

中美两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并不等于差距,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不能单纯模仿美国模式,而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这既是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也是在学习德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与本土孕育而生的“威斯康辛理念”“多元巨型大学”等实践探索相结合,从而步入巅峰的。从这一视角看,中国一流大学校长所倡导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应深入弘扬。但同时我们也要肯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一流大学对学生社群意识、批判思维和世界公民身份的着重定位,对现阶段中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三个关键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如何消除“精致利己主义”之弊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严肃指出,中国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与修养,但以一己利益为言行的唯一直接驱动力,善于通过配合表演和体制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严格而言,“精致利己主义”是钱理群基于个人感性观察所做的文学化表达,但它极为深刻地洞察和勾勒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症候,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

当中国一流大学培养人才囿于“精致利己主义”之时,以“耶鲁村官”秦玥飞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一流大学留学生毕业后却选择了少有人走的道路,没有进入本可以轻松涉足的高薪行业,而是扎根中国乡土从事充满艰辛的公益事业。由此联系中美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我们有必要反思对潜心学习与个人修养的刻意强调,是否使得我们的学生难以摆脱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应试思维,过分关注自我成绩、“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对社会事务和其他群体的必要关注与服务热情,也因此助推了“精致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借鉴美国一流大学做法,积极倡导学生在大学期间投身学校与周边社群建设,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与群体交往的实践中收获效能感,或许是破解“精致利己主义”之弊的一剂良方。

(二)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于晚年提出中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显著短板,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11]是可能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严重问题。该命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从国家总理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热烈讨论,延续至今。

中国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需要着力培养杰出创新人才,这早已成为无可争议的社会共识,在一流大学校长的新生致辞中亦有集中表现。然而现实窘境是“我们天天喊‘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很少提什么‘提高创新素质’,却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还出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12]诚然,创新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乃至劳动人事制度等都有联系,但学校教育显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与美国一流大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人才培养不是停留在主题先行的口号运动上,它需要大学整体氛围的精心构建。在自主招生环节有意识提升国际学生比例与生源背景多样性,在学生活动与社区组织环节有意识增进不同背景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教学环节有意识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意识,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深耕细作,校园会自然逐渐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收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果实。

(三)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华民族正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全球治理,迫切需要一支庞大雄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极大要求。

对于参与国际事务所需的各专业领域人才以及兼具专业背景与区域国别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科布局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在中短期内予以实现,许多高校业已开展了相关工作。但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不止于知识与能力,更在胸怀与眼界。以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其核心要旨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参与其建设的中方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主体性,拥有中国一流大学重在涵养的家国情怀,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超越性,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和平崛起不是在一味谋取单边利益,而是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大业。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方因立场或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在所难免,中方人员要具有换位思考和大局意识,能够以超越单边利益之上的视野寻求双方共识与认同。这要求中国大学在人才培养阶段如同美国一流大学一样,向学生更多强调自身肩负的世界责任与全球使命,这也是大国崛起时代中国一流大学的应有担当。

猜你喜欢
开学典礼社群新生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2023年春季开学典礼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社群短命七宗罪
现代家电(2019年4期)2019-06-12 15:59:52
我校举行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王文涛出席并讲话
理论学刊(2017年5期)2017-11-03 19:06:29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23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43
惠水县老年大学举行秋季开学典礼
晚晴(2014年10期)2014-10-24 16:06:27
非常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