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冰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技术具有什么特点?它又怎样应用到媒体行业呢?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区块链最开始被用作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并不为人所知。随着比特币作为第一种安全的数字货币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数字货币被创造,区块链逐渐家喻户晓。
区块链使用时间戳和数字密码技术,把交易记录记载在按时间序列组成的数据区块中,并使用共识机制把数据存储到分布式数据库内,从而生成了永久保存、不可逆向篡改的唯一数据记录,达到不依靠任何中心机构而实现可信交易的目的。①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②
通俗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按照时间顺序由一连串交易信息的数据区块(block)组合而成的链条(chain),并以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一旦上链后就难以篡改和伪造。③
区块链三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开放式系统和智能合约。
(一)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征。“去中心化”最开始并不是社会科学的概念,但在互联网诞生后,慢慢被频繁应用在相关研究中,成为一个术语。比如在门户网站时代,新浪、搜狐、网易等都是影响力巨大的网站,通过编辑发布各类新闻,网民看到的是经过这些网站编辑过的新闻,那么就可以把这些门户网站理解为是“中心化”的。后来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产生,可以视为“去中心化”的媒体,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布、编辑自己的观点。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意味着该技术可以完全抛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建立起来的第三方信任机制,而仅仅依靠技术实现各种各样的目的。在上古时代,人类尚未发展出政府、银行、媒体、邮局等等第三方机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周围的熟人交往而形成的。这是一种扁平化的社会结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发展完善,人类社会的生活机构变得中心化。
目前大数据已经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因此区块链一旦发展成熟而被运用,必然对各个行业产生冲击甚至是颠覆性冲击。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的正是这些传统的第三方机构,正是这些机构充当着人与人之间人际交往、资金交往、信息交往等的“中介”。
(二)区块链的开放性可以有效解决第三方平台管理不透明和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当前人们都是通过第三方平台确保安全,比如淘宝就是最典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银行是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的第三方资金机构。第三方平台主要的弊端一是个人隐私泄露,二是资金安全,三是维护成本太高。
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账本的方式在网络上共享数据,可以削弱第三方机构的控制,不需要任何数据管理系统介入,就可以实现资金交易、流水记录、变动记录等的保存。而且,任何交易和记录除非用户本人确认,否则不可能被删除或修改。这些数据在区块链中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任何人都可以查询。比如税务局等部门也可以随时查询有关交易数据。就维护成本而言,据麦肯锡报告《区块链:银行业游戏规则的颠覆者》称,在B2B跨境支付中,每笔订单的交易成本能从26美元降低到15美元。
现在的第三方机构都储存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和保护数据安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没有完善的立法和守法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个人隐私泄露和被挪作他用是必然的。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性破除了垄断,除非用户个人授权信息方能公开,将数据使用权还给了用户。
(三)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数据难以篡改的特性,让“匿名信用”成为现实。区块链技术中本身含有密码学的设计,智能合约的概念是由密码学家尼克·萨博1995年提出,“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④智能合约是一种用计算机语言取代法律语言去记录条款的合约,可以由一个计算系统自动执行。简单地说,智能合约就是传统合约的数字化版本。
智能合约的三个技术特点是数据透明、不可篡改和永久运行。由于支持区块链的节点成百上千,因此部分节点的失效不会影响智能合约的运行,从理论上分析接近永久运行。基于签署区块链的开放、透明性,合约一旦确定即不能更改,执行不需要依赖第三方机构,让“匿名信用”得以实现。事实上,这一点是区块链技术最大的贡献之一,因为依托第三方机构建立的信用成本越来越高,这也导致用户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到3.0阶段,意味着将在除金融以外的各行各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媒体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融合。
(一)区块链有助于解决版权保护问题。目前,区块链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版权确权;二是维权,即侵权取证。由于区块链具有唯一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因此当一个作品产生时一旦记录在区块链节点中,一旦发生侵权就可以进行确权,弥补了当前版权侵权中不容易确权的问题。
区块链分为私有链、公有链和联盟链,联盟链由相关机构或组织作为节点,版权交易和监管机构均可进驻联盟链,可以通过时间戳等技术保存版权产品,进行确权。目前国内的公证机构、互联网法院等大部分支持区块链技术取证。
杭州《都市快报》在起诉深圳“第一女性时尚网”侵犯其文字作品网络传播权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锚定区块链”的方式进行电子证据保全。⑤“北京云”市级融媒体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依托中宣部、人民网、北方版权交易中心、中国报业协会、互联网法院、方圆公证处等权威机构组成的新闻版权联盟链,实现了原创确权、版权存证、侵权监测、维权跟踪、一键取证、一键诉讼、侵权曝光等主要功能。⑥
(二)区块链媒体平台纷纷涌现,但也乱象丛生。自从比特币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的数字货币之后,虽然其未来前景仍有很大争议,但很多资本已经把眼光投向了区块链产业链条,媒体自然也是产业链中的一环。
2018年3月,普华资本和泛城资本联合领投的巴比特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深链财经获得来自梅花天使、PreAngle等八家基金的1000万天使投资,陀螺财经获得700万天使轮融资,而火星财经的项目在上线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估值已经达到1.5亿。⑦这些区块链媒体主要以资讯类为主,尤其是发布财经资讯。实际上在2017年,国内已经有200余家区块链媒体、公众号,但是影响力不大,而且鱼龙混杂,质量很差,存在严重的抄袭文稿、炒作数字货币泡沫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媒体只是报道区块链的媒体,而不是基于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区块链媒体。
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强调区块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刺激比特币大涨,区块链刷爆了各种圈,引发股票市场超百股涨停。人民日报评论随即指出,应防止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炒作空气币等行为,区块链技术创新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区块链目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安全、标准、监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区块链将重塑当前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模式。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社交媒体时代,媒体平台的权力与受众或网民的权力始终是不能对等的,虽然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但终究不能和正规的媒体机构、组织相比。现在的直播平台让每个玩家都可以通过平台展示自我价值,但是平台可以通过算法和推荐控制每个人的流量。
组织和个人从来不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区块链技术有望再次打破媒体内容的垄断,加大个体手中的权力砝码。比如全球首个基于aelf网络的实时内容分享直播平台YouLive,成员创造的价值以Token(代币)作为衡量单位,通过建立一个内在的经济激励系统替代现有的直播行业运营模式。
全球的新闻记者及新闻机构还联合构建了一整套数字加密货币——PressCoin,用以支持深度新闻报道。PressCoin的目标是通过打破产业及传媒大鳄对新闻报道的垄断控制,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力与影响力,改变新闻媒体一直依靠广告来获取收入的传统模式,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⑧
区块链技术尚在发展完善中,对于区块链媒体而言,更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荆棘更多。
(一)技术和理论构想离落地还有很长距离。虽然区块链技术号称已经发展到3.0阶段,但最早起家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仍然前途未卜,虽然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在某些领域接受比特币支付,但这种数字货币究竟可以发展到何种程度仍然未卜。对于区块链媒体而言,更是如此,很多基于区块链技术对于信息传播的改革仍然在非常初级的试验阶段,离真正成为一种普及的大众媒介相对较远。
(二)技术的双刃剑永远存在。目前来看,很多讨论的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变革非常美好,但即使在区块链发展成熟之后,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仅就区块链媒体来说,把谣言和有害信息放到区块链中成本更低而且不可篡改,这已经给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
(三)区块链是未来几年信息技术发展、媒体传播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虽然当前我国有关区块链发展的政策法规还远未完善,民众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也未建立,区块链的技术人才非常紧缺,区块链媒体发展的路径也不清晰,但这并不能影响区块链作为一种核心发展技术的潜力和重要性。
我们国家已经看到了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因此通过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再次强化了这一点。我们在全球互联网技术的早期核心架构中没能及早参与进去,在如今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强国的时代,抓住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机遇,加快自主创新,才能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时代保持领先地位。
观点速递
“新闻无版权”观点是我国报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产生的对《著作权法》第五条的误读。这种保守观点将《著作权法》规定不适用的“时事新闻”和记者根据时事创作的“新闻作品”混为一谈,现实情况中,新闻并非都是事实性消息,另有特稿、言论等多种类型,不能否定版权人通过原创工作获利的正当性。另外,片面强调新闻的公共属性,实际上默认了新闻单位的收支需由公共财政承担,这与我国减轻财政负担、增加媒体收入的新闻体制改革初衷相背离。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应当鼓励媒体凭借版权资产谋取合法利益。
——赵炜,《新闻知识》2019年第10期
注释:
①井底望天、武源文等主编:《区块链与大数据:打造智能经济》,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
②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第1页,2016年10月18日发布。
③张元林、陈序等著:《区块链+开启智能新时代》,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④张元林、陈序等著:《区块链+开启智能新时代》,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版,第16页。
⑤郭全中:《“区块链+”时代下的传媒新机遇与新挑战》,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104/c14677-31436264.html。
⑥曾春、沈文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保护方案在“北京云”市级融媒体平台建设中的应用》,《有线电视技术》2019年第9期。
⑦朱梓木:《国内区块链媒体发展现状》,《电视指南》2018年第10期。
⑧孔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媒体内容生态圈设计》,《传媒》2018年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