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合一”生产优质新闻产品

2019-03-28 15:01:40张仁平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6期
关键词:眼力办案新闻报道

张仁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检察日报社驻站记者,把专业性很强的检察工作,用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写成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检察新闻作品,是我和同行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走得近,用脚力走进新闻现场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那些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那些感染人、鼓舞人、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品力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靠脚走出来的。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就是走出办公楼,走近新闻现场,去发现开挖新闻事实,见人之所未见。

2006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赵必铭在办案途中被洪水冲走,因公殉职。为完成《在惊涛骇浪中永生》这篇讲述赵必铭办案故事的长篇通讯,我两下南平,采访了他生前十多位同事。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了抽屉里零乱的药瓶子:这是一个忘却病痛把办案放在第一位的反贪局长;在追悼会现场,我看到遗像边的两盒牛奶:那是同事带给他的,办案那天,他还没来得及喝就匆匆出发了;在他家里,我看到了那束已经凋谢的玫瑰:那天是结婚纪念日,在外地办案的他交代女儿替他买给爱人,他是那样深爱着妻子。赵必铭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深入采访和细心观察逐渐被挖掘出来。时任南平市院检察长陈岩生看完报道后,当天给我发来短信:“事迹感人至深,文章催人泪下。小张,你用饱含真情的笔端写出了赵必铭的高大形象,我代表全市检察干警感谢你。”赵必铭后来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

坐在办公楼里,依赖基层单位提供现成材料,靠搜索网上相关资讯拼凑,写不出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2010年7月,为采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检察院驻清流县鲜水村党支部书记李彬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我和同事到村里入户采访干部群众,亲身感受李彬与村民心心相通的诸多细节,写就通讯《那片热土那份情》。此文在省级媒体刊发后,在此基础上编写的简报,得到时任福建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李彬事迹十分感人,精神十分可贵,应予广泛宣传。”自此,一场宣传李彬先进事迹的热潮在各大媒体迅速掀起。

可见,迈开双脚,沉下去,到基层一线去,走进人民群众当中,捕捉鲜活有温度的素材,这样采写的报道才能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看得准,用眼力选准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的活力在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眼力。当我们面对一堆新闻素材,准备动笔写稿的时候,首先想的是,选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报道?如果经常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眼光“横攀竖比”,选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角度,写成的新闻会让人耳目一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传播好检察新闻,比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角度的高下。

以报道检察建议落实情况为例,在《福州鼓楼:跟踪监督促检察建议落地有声》(《检察日报》2019年4月14日一版头条)消息里,我没有着眼于该院检察建议94%的采纳率上,而是将角度聚焦在“6%”未被采纳的原因分析上,提出促进受建议单位整改,检察机关还能做什么的问题,以及鼓楼进一步把检察建议做到刚性的具体措施。结尾以该院对一件民事生效判决发出的再审建议未被采纳,已提请抗诉进行例证,增强了说服力。

在会议新闻报道中,同样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如,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在报道上容易同质化。避免雷同,需要选准角度。有一年,福建全省检察长座谈会召开,贯彻“以执法办案为中心”的全国检察长会议精神。我以“有案不办就是失职”作为观点新闻,与已见报的多篇其他省的相似新闻区别开来,文章被编辑部选中,在《检察日报》一版突出位置刊发。报社值班领导认为,此稿打破常规套路,把一篇生硬的会议消息写活了。

精选角度好为文。一个好的角度,让平常的新闻变得不寻常,能在众多同题新闻比拼中脱颖而出。实际上,作者寻找角度的过程,也是提炼报道主题的过程,在多个角度比较中,选出那个最能反映主题、独具特色特点的角度。这需要擦亮眼力,练就一双慧眼。

想得深,用脑力提升新闻价值

站位高才能看得远、想得深。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把新闻写得深一些,立意更高一些。

如,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各级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贯彻“少捕慎诉”原则,融教育、感化、挽救于办案中,不少失足少年重返正道、顺利回归社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在报道未检工作新闻时,我深想一层:对涉罪未成年人,不是构罪即捕,一诉了之,而为了拉一把、扶一程,检察官付出了比办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责任担当和司法理念?同类未检新闻主题也因想得深而升华。

在《同一片蓝天 共一色阳光——福建省检察机关未检工作巡礼》(《检察日报》2015年4月22日二版头条)的结尾部分,我这样写道:“一个个不捕、不诉案的背后,家长们看到了检察官一次次奔忙辛劳的身影。在检察官心中,每办一个案子,就要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一个孩子,这是未检工作的理念所系、价值所在。”

再如,2017年12月,福建省检察院发布近五年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和保护被害人的一组数据。以新闻发布为由头,我把做好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人工作,放在家庭希望、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视野下思考,从检察官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什么”这个角度去提炼主题,撰写的《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未来——福建:专业化办案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检察日报》2018年2月2日二版头条),凸显了未检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由此,一篇老题材写出了新高度。

一篇检察新闻报道中,既要讲好故事,也要从故事中引申出道理,有一两句、或一小段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以事说理,增强新闻的思想性,给人以启迪与思考,发挥对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样报道专业性工作,行内人不觉得肤浅,行外人不感到深奥。如果能提炼出如“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样既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的“金句”,那么,检察工作和检察新闻会更有价值意义,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多赢效果。

写得活,用笔力鲜活表达新闻

相较于有情节的办案故事,工作报道往往“工作味”“公文味”比较浓,有的空话套话还比较多,可读性不强,容易写得沉闷。改变这种情况,我用“听其言”“观其行”“见其效”三个方法,以抓学习工作部署类报道为例来说明。

听其言:既然报道的是学习,必有其人所学所感,那就听一听他们的肺腑之言。在《福建省检察院学风劲书香浓》的通讯稿里,干警小杨从阅读散文《娘》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动之情跃然纸上:“母爱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她用一生的经历教我学会感恩,让我懂得如何去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别人。”

观其行:即看到学习的行动——学了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在《干警成才进步,我们打心里高兴——福建永泰建设“学习型检察院”纪事》(《检察日报》2009年9月17日二版头条)这篇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周一晚上七点,六楼会议室灯光照常亮起。青年干警学习交流会在这里进行。”“学习交流会一周一主题,由轮值干警主讲,然后大家发言:可以是一段执法经历,一个办案故事,一点心得体会,还可以是人生感悟,大家从交流中得到启示。”

见其效:学习要看到效果。消息《让大家想学爱学真学真懂 福建漳州:“每周一课”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检察日报》2011年11月11日二版头条)讲到老师授课“实用礼仪”后,院里制定了“检察人员着装规范管理规定”。干警们很快发现,“那些往日喜欢戴戒指、耳环、项链的女同事,仿佛一夜间都把装饰品锁进了抽屉,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景线。”

检察新闻报道,报道的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情况,不论是司法办案,还是行政事务,做工作的是一个人、一群人,新闻报道中,如能“听”其人其言其声,“见”其事其行其效,工作报道一样能“活”起来、“动”起来。

用脚力走近,用眼力看准,用脑力想深,用笔力写活,是采写新闻作品不可分割的整体,唯“四力合一”,才能挖出检察新闻富矿,产出优质新闻产品,才会传得开、留得久。

猜你喜欢
眼力办案新闻报道
茶文化的“办案经”
女法官“马虎”办案,怎么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眼力大搜索
考眼力
娃娃画报(2018年1期)2018-02-27 16:32:19
考眼力
娃娃画报(2017年8期)2017-08-10 22:53:53
眼力小侦探
幼儿园(2016年10期)2016-06-22 19:18:30
抢钱的破绽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