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点 田 琴
新媒体是社情民意的风向标、政民对话的新通道,其互动开放、高效便捷的功能属性,为国家现代化治理带来机遇。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缺位,使得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真假莫辨,在网络的速传与放大下,舆情不可控性增加,极易误导舆论走向,刺激民众情绪,加剧社会矛盾,扰乱公共秩序,影响政府权威,给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带来威胁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搜集、梳理和研判,透视分析社会心理、社会诉求,为政府的舆情处置提供专业的应对之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效的网络舆情工作,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提高政务服务管理效率,通过线上发现舆情与线下调查联动,更加快速全面地倾听民声进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矛盾累积、网络舆情爆发的几率,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长此以往,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治理模式与有序的舆论氛围。
依托网络舆情,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够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在政府出台的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系列政策与发展举措中,主动调查民意,进行风险评估,将重大决策从事后公开与回应解释,转向事先通报基础上的民意征询与研判,有助于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树立政府务实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声势之后,专业的舆情分析工作同样存在十分广阔的运用空间,能够为政府的处置与应对提供信息支撑与决策依据。换而言之,能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在舆论环境的变化中找准方向,及时发现社会治理风险,有针对性地解决民众关切的矛盾与问题,回应社会期待化解公众忧虑。本文拟以2019年四起热点舆情案例为切入点作简要探讨。
司法活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把握信息主动权,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反响与心声,可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方法、优化调整制度提供思路,释放社会舆论对国家治理的良性推动力。
2019年伊始,赵宇见义勇为反被拘的消息在舆论场上引起广泛关注,福州晋安警方将赵宇移送检察机关起诉,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标准”进行追问与讨论的热潮。福州市晋安区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回应支持“见义勇为”的舆论呼声,对赵宇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定性意见服众并获赞“以司法正义匡助人间正气”,舆情也因此得以平息。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不断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司法制度与机制方面仍然有待健全和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在保持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合理适当地关注与参考网络民意,有助于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安全感,促进社会正义与和谐稳定,凝聚国家依法治国理念共识。
“安全事故”等重大问题牵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不足,极易造成舆论矛头的转移扩散,引发次生舆情。因此,借助科学的网络舆情信息搜集与研判工作,针对舆论疑问进行动态回应,传达权威声音,提供全面信息,有助于消减舆论负面情绪,稳定社会公共秩序。
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爆炸事故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事故发生后,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迅速同频共振,单纯的“介入调查”式通报难以满足公众对安全问题的关切。涉事地方政府密切关注舆论走向,准确研判与把握网民对此次事件的关切、焦虑、困惑的情感以及要求信息公开的态度,在四天内连续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通过对伤亡情况、救援进展、后续措施等公众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予以通报与解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负面舆论的批评、指责,维护与巩固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
在重大事故中,舆情情绪足以影响事件发展轨迹,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情绪铺垫,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判断,对于政府动态考察与妥善处置重大舆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刻关注舆情变化,掌握事态走向,持续疏导舆论,有助于政府在得体应对中缓解舆论压力,修复公众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信心。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4月印发的《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指出,对群众关切和社会热点,要主动快速引导、释放权威信号、正面回应疑虑。“争分夺秒”的舆情回应离不开对网络信息动向的把握,关注事件的意见表达、情绪流露,有助于在舆论风波发生初期消除潜在的风险。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在此类突发灾害事件中,谣言往往掺杂其中并四处流散,给社会造成恐慌和混乱。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反应迅速,预先警惕识别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在“6月18日凌晨3时12分将会有更大地震发生”等网络不实言论出现之初,官方平台及时抢占先机介入辟谣,使得谣言的传播空间、覆盖面积得到有效压缩。
事实表明,利用全媒体大数据提供信息搜集与预警,第一时间发现谣言动态,有关部门及时以事实情况应对质疑和猜测,避免普通民众的认知与判断受到干扰,通过迅速引导舆论走向正轨、回归理性,有助于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提升政府突发舆情处置的认可度。
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负面事件发生后,倘若相关部门对网络社情民意把握不足,在对舆论观点缺乏科学严谨分析的前提下,就避重就轻地表态,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舆情汹涌浪潮。
2019年7月30日,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曝光,前期处置中当地警方的舆情敏感度较低,反应迟缓含糊其辞,致使舆情呈现纵深发酵趋势。但后期通过对舆论呼声的全面梳理与正确研判,8月12日发布的调查通报,以权威详实的调查结论,真实地回应根源问题与民众心声,击破舆论猜测与疑问,有效平息事态化解矛盾。在收获“一锤定音”之效,避免“蝴蝶效应”的同时,展现了政府部门公正客观、维护社会公平的处置态度。
由此可见,舆情研判能够提升政务舆情的回应效果,为政府平衡舆论甚至引导舆论提供支撑。通过体察舆论的关注点和质疑点,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表明立场态度,对症下药、釜底抽薪,避免激化矛盾,甚至可以释放出正面效应,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导,矫正社会舆论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的互联网形势下,网络舆情可谓“瞬息万变”,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动态地了解网络言论和观点,及时发现社会诉求与意见,有助于消除负面影响因子,减少潜在风险。尤其在重大热点事件中,全面爬梳、准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倾向性与关切点,可有效把握事态走向与舆情重点,使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与处置决策有据可依,科学高效化解舆情危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抓牢网络舆情工作是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