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丽珠 张贤金
(1.建瓯市第二小学,福建 建瓯 353100;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推进乏力,发展缓慢,如何让课程有规划有深度地实施呢?
当教学没有了教材的支撑,教什么完全由教师确定,当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突然转变为课程内容的创造者,继而成为实施者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或多或少有无所适从的慌乱。[1]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因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内涵领会不深刻,对各学段应达成的目标不明确,主题活动实施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甚至表演作秀,主题活动浅尝辄止,课程实施陷入了浅薄与贫乏。学生没有经历深度学习,没有获得深刻体验,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
因现有的资源包可操作性不强,资源包中有的主题仅薄薄的两页纸,几幅插图,几句文字,许多教师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有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实施的意义不大。有的教师专挑学生感兴趣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有的教师索性自己想上什么就上什么,主题活动七零八散,毫无规律,零散的教学内容不足以支撑起教师有效的常态教学。
主题活动的开展没有连续性,每个年级的层次目标不清晰,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重复开展,同一指导方法在不同年级重复教学的现象。学校没有从课程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主题序列,使综合活动课程内容没有递进性,无法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纵深发展。
学科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摸索,困难与方法同在,挑战与机会并存,来自课程实施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标准答案,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同时增强对课程的深刻理解,推进课程实施的进程。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反复实践,认识到“项目式学习”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能有效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把大主题分解下的小主题深入透彻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系列,使学生参与大主题活动的全过程,经历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学习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主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习的创造力,团队合作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同时,对教师而言是学科知识与经验的重新建构,更具有挑战性,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教学方式更灵活,教学眼光更独特。项目式学习遵循《纲要》中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使两类课程交互作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睿智地指出:“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的生活。”这个提法很大胆,确实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走向以校为本的课程融合,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架起一道桥梁,是创造性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关键,是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2]笔者学校通过内容、时间、空间的多元融合,让项目式学习花开有声,推动深度学习,促进生命成长,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新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项目式学习从学科课程出发,融合各学科课程,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但它又不拘泥于学科,而是链接完整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好比是一条链子,将学科内容、课内外活动等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一条项链,实现课程整体开发,成为撬动学校课程变革的“支点”。
1.学科内容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突出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个基本属性:必修课程、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动态开放的课程。基础性的学科课程泾渭分明,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明显欠缺。而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灵动地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开展项目式学习要基于学科,依附学科,挖掘不同学科思维方式之间的共同要素,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撷取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活动主题,让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开发共同体,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运用不同学科视角探究同一个主题下的各个小课题,使学科综合的项目式学习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问题需要出发,通过沟通、合作、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根据学校三至六年级项目式学习总体设计框架,三年级学生围饶“植物”开展项目式学习,在活动的初始阶段,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植物怎样呼吸?每种植物都有名字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三年级确立了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植物”。围绕主题与学科内容相联,分解为若干个小课题,由不同学科教师负责活动的开展: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教师);“植物特点我来说”(语文教师);制作植物名片(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为校园植物挂牌(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叶脉书签的制作(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植物服装创意会(音乐教师)等。
以“探究植物”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了语文、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教育资源,强化学科间的融合与分享,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多元的新的课程形式,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创新课程建设方式上对教师是个全新的挑战,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实践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和研发者,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
2.校内外活动融合,实现一体育人
学校的育人工作是多方位的,既有校内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的,又有以校外活动开展的方式,如校外德育活动、科技馆的活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等。这些丰富的校外活动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素养。学校若能将这些校外活动资源做整体考虑,充分将校内外活动资源进行融合,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活动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实践、深度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如盲聋哑学校是笔者学校的共建单位,除了每学年带领五年级学生到盲聋哑学校互动交流,开展手拉手活动之外,这些折翼天使的手工作品:串珠、铁艺画、工笔画等无不让人称奇。如何让他们的手工作品顺利销售出去,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手工制作,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呢?学校将五年级的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拟定为“红领巾助残义卖会”。这个主题分解的小课题有:走近残疾人;了解义卖品;筹备助残义卖会;“我是小小销售员”等。通过主题项目的活动实施,学生与残疾少年手拉手,为义卖活动写倡议书、制作宣传海报、布置义卖场地、销售义卖物品、清点义卖款等实践活动,亲历实践、深度体验,不仅历练了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项目式学习将校内外的活动资源有效融合,围绕整个课程,学校无形的围墙被拆除了,学校、家庭、社会因为课程而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资源开放了,课程也活了起来。
学校如何保证项目式学习的活动时间呢?原先课程表的课时安排是根据学科需要及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长短的特点排列,泾渭分明,动静结合。实施项目式学习,根据项目式学习的需要,将课时进行融合,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有效使用课程时间,使课程的实施更富弹性。[3]笔者学校经过反复斟酌、认真酝酿,征求家长委员会意见,决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2课时,统一安排在每周四下午,利用半天的时间,全校学生围绕年级的项目活动进行实践探究,由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科教师共同负责实施,保障项目式学习内容的完整及探究的深度,使每一位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实现专业指导教师、学科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协作、多维互动。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4]因此,教育要冲破学校的围墙,让社会成为教育的土壤,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项目式学习可充分利用校外有利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将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学生的体验才更深刻,活动的效果才更显著。
笔者学校六年级以“生命安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这个主题分解的小课题很丰富,有生命的起源;我从哪儿来;珍爱我们的生命;交通安全记心间;我是小小消防员;地震来临别慌张;如何自救与互救等课题。为了让项目式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发挥学校领导层的力量与红十字会、消防大队、交警大队取得联系,在自愿者和教官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亲历实践,动手操作,学会了用湿布及干粉灭火器灭液化器罐火焰的办法;学会了心脏复苏初级救生术及伤口包扎的正确方法;学生亲自站在交通要道,运用手势指挥信号,指挥车辆、行人过马路等。
陶行知先生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4]空间整合,让项目式学习由学校伸张到家庭、社会,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去学习、体验与探究,让世界成为学生的书本。从学生的视角着眼,学生背起行囊,向世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