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随着现代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乡村旅游市场开始收到青睐并逐渐规模化。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两者的“互惠互利”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传统村落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运用保护和发展并重的规划原则,让传统村落保住原有的韵味,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碧色寨村地处东经103°24’47″-103°24’38″,北纬23°27’55″-23°28’03″之间。东邻犁耙山,南邻多法勒北平村,西邻十九村委会十七村,北邻十九村委。地处草坝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县城10公里,交通方便。建有碧色站,现保存了大量红瓦黄墙的法式建筑,多处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色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发展的兴衰演变,格局至今保持完整,并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外来文化与乡土聚落相互影响交融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法式特征的传统聚落,具有历史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格局风貌清晰可寻、历史遗存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积淀深厚;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水平较高,并具有数量多、风格多样性特点,体现了米轨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的特点,在碧色寨及碧色寨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碧色寨片区基本保持1910年通车时原貌,有历史建筑30余处,当地民居风格独特,有较高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这里既有典型的法式楼群,也有完全用石头垒起的民居,形成了它独有的景观,讲述了它们曾经的辉煌及中西文化在这里的奇异融合。碧色寨火车站独特的法式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览。碧色寨火车站成为这条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
碧色寨历史久远,整体格局风貌保持完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是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位于县城建成区范围之外,现状用地主要有山地、林地、村庄居民点、耕地、极少数工业用地(水泥厂)、文物古迹用地为主。是作为半殖民地旧中国在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址之一,这里既有典型的法式楼群,也有完全用石头垒起的民居,形成了它独有的景观,讲述了它们曾经的辉煌及中西文化在这里的奇异融合。其中一条法国为运输锡矿的米轨及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寸轨①从这里经过。
周边用地:周边用地主要以山体、农田为主。北侧为坡心樱花园,东侧为水泥厂及狮子山,西侧为葡萄田。蜈蚣山与村庄隔锁蒙高速相望。
周边交通:锁蒙高速从村庄西侧通过,蒙草路和滇越铁路从用地中部穿过,是对外主要交通联系道路。邻近泛亚铁路,将来公路、铁路(米轨)都能较便捷的到达碧色寨。
村庄核心区范围内一条6米宽南北向过境蒙草路是规划区联系外部的主要交通,沿过境路两侧为村庄主路,主要为东西走向,村庄内部通过支路及巷道通向各个区域。整个街巷格局呈鱼骨状。村庄内部街巷蜿蜒曲折,尺度宜人,大多为尽端路,部分建筑占用道路,车辆通行不便。路面材质主要为碎石拼接及土路,巷道两侧石头墙较有特色。米轨及寸轨铁路南北横穿村庄。把整个用地分为东西两个地块。
规划区内建筑顺应道路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格局,建筑基本为院落空间格局,院落内有绿化,改造、利用条件较好。
空间格局大山水环境较好,有梨耙山、狮子山背景林,视线通透,可俯瞰长桥海和蒙自城,交通可达性强;文物古迹、历史环境要素众多,且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意义和游览价值;民居风格传统独特(既有本土石头建筑、又有异域法式风情建筑),且建筑院落空间完整有序,开发改造价值高;村寨街巷格局尺度宜人、收放有序,街巷两侧植被绿化、石头矮墙较有特色;碧色寨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保单位修复、基础设投入不断加强。
现状街巷较窄、通达性差,路面铺装较差,不能满足未来游览和消防安全的要求;民居建筑内存在大量彩钢瓦建筑,影响风貌;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差;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缺乏;滇越铁路将整个用地划分为东西两块,两侧用地联系性较差;弃置地和空地较多,现状景观环境较差;现状旅游形式、旅游产品单一,游客仅停留“到此一游”的阶段。
规划设计时应利用现状优势打造风情异域的建筑外部环境,利用整理好建筑特色,置入不同的旅游文化休闲功能。此外还应梳理街巷道路,增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整治风貌异化建筑。
本次规划范围为碧色寨特色小镇的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3.54平方公里。包括滇越铁路遗址、碧色寨村寨、犁耙山、狮子山等区域,东至西北勒乡道路,西至锁蒙高速,南至犁耙山,北至蜈蚣山。
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原则
人们对于乡村遗产的价值认知仍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遗产保护对象不明,核心价值阐述不到位,村落保护往往缺乏“抓手”或者“变味”[2]。国保单位和历史文化建筑是规划区核心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规划区在开发建设中一定要充分保护文化资源,这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保护的同时也要合理开发各类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产品,逐步开发形成更为完善的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挖掘历史文化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原则
规划区拥有铁路历史、异国建筑、村寨风情等多类型文化资源,景区规划应科学、有序地挖掘各类资源内涵,开发传统的文化资源形成观光产品与建设创新型文旅项目进行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观光与体验休闲旅游互为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有机秩序修护:意在延续碧色寨千百年的传统文脉,对逐渐退化和消逝的有机秩序进行必要的修复、保护和培育,实现有机秩序在格局、肌理、形制、形式四个层次上的“再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秩序修护并非单纯保持现状或简单复古,应充分结合现代需求、技术、审美等要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最终是为了加强优美环境与慢生活氛围的乡村人居环境差异优势。
格局:应充分保护其原生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村落空间格局,停止和尽可能修复已造成的破坏,必要时允许合理疏导和开发;肌理:保护以农宅建筑为主体的随机与均质并存的现状建筑群体肌理;形制:尽量保留和有效控制农宅单元形制在规模、布局、体量上的个体差异与整体彼此接近的特点,对违建现象应进行有效控制;形式:尽可能实现建筑单体形式在造型、空间、构造、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多样与统一,缓解和改善形式风貌紊乱的问题。
现代功能植入:应在尽量减小对现有人居环境有机秩序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家庭生活空间设施等现代功能巧妙植入、融合。既让村民充分享有与城镇相当的现代文明便利,同时也为城镇来客的长短期驻留提供基础条件。
公共服务方面应该包括社区服务、医疗、养老、教育、商业等内容;基础设施方面,应实现村内主要道路必要的硬化和拓宽,保证稳定电力和洁净饮用水的供应,同时注重生活污水处理和合理排放等;家庭生活空间设施方面,应特别注重改善堂屋、厨房、卫生间、卧室等方面的舒适性。
传承历史文脉:蒙自市地近东南亚等国,交通四通八达,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在19世纪末蒙自成为历史上中国打开南大门的商埠。
被称为“百年铁路活化石”的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第二条国际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轨距仅为1米的铁路,它记载着中国革命和民族崛起的历史,承载着一部中国工商业文明的发端史。滇越铁路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遗产[3]。碧色寨现存有1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其他历史建筑,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并留下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建筑资源的瑰宝聚集地。本次规划应在充分了解碧色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铁路文化、法式文化、商旅文化、乡土文化等资源,以文保建筑、历史传统建筑、历史场所为依托,力求还原碧色寨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使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之前繁华的“小香港”。
海绵城市与村庄建设相结合:在整个景区建设中,应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本文在梳理碧色寨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探索和挖掘村落特色,结合当下新形建设模式和新设施的植入,让传统村落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发展规划研究,我们任重道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与之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的和坚持,怀着这份信念,脑海中回忆着那富有历史气息的传统村落,守护心中那一抹“乡愁”的心更为坚定。
【注释】
①个旧至碧色寨、石屏的轨距小于1米的窄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