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与强度的实证研究

2019-03-28 10:48苏玉琼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价值观

苏玉琼

(成都理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059)

一、研究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与强度,主要依据有三:一是中国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背景对高校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二是现实社会中的高校教师价值取向有了新呈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三是文献综述显示当代高校价值观结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立足当代社会结构特点考察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及强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结构,二是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强度及特征,三是高校教师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四是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优化对策。

二、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教师价值观内容的研究,一是四观论,即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生活观[1]。二是核心价值观论,归纳为“十六字”:教学为本、辩证育才、上善立身、诚信建树[2]。三是“三不朽”论,即建构“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3]。四是二元论,即工具性价值观与终极性价值观[4]。

关于高校教师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研究,一是价值失范说,即教师理想的迷失、教师价值准则的失范、教师行为的失控[5]。二是价值取向偏差说,即价值观念失衡、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学术道德失范[6]。

高校教师价值失范或价值取向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术自主性失却说[7]、社会转型说[5]、自我价值认同说[6]。

现有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研究内容存在零散性,对高校教师价值观的系统性研究不足,难以呈现高校教师价值观的内在结构;二是研究方法局限于宏观思辨的静态研究,难以体现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时代性,所以,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研究的结构性和实证性就成为研究的重点和趋势。

三、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定义:高校教师基于教师角色而对教师工作内容及其相关活动领域事物的价值所持的评价性看法和观点,在访谈和文献基础上编制高校教师价值认同量表,共计20道情境判断题,目的是通过情境选择来比较真实地测量高校教师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探求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及其强度。20道情境判断题的答案选项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及非常同意,其中正向判断分别赋予1、2、3、4、5分,反向判断题分别赋予5、4、3、2、1分,所有选项得分越高表明对此事物的价值认同度就越高。

抽样设计和资料收集方法,以四川省高校教师为总体,关注教师所处高校性质和类型,确立三种类型样本高校:重点高校(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一般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其他类型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在每所样本高校分配样本数,由研究者按照性别、专业、年龄、职称等指标实施立意抽样,由调查对象自己完成问卷,研究者回收,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17份,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结构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和求得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并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以求出旋转因素的负荷矩阵,KMO=0.809,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为卡方值=3047.245,df=190,p=0.00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0个指标简化为5个因子,解释的总方差达到59.719%。第一个因子包括V1、V2、V3、V4、V5、V9六个情境判断题,命名为政治价值;第二个因子包括V10、V12、V13、V16等四个情境判断题,命名为获得感;第三个因子包括V17、V18、V19、V20四个情境判断题,命名为人际关系;第四个因子包括V14、V15两个情境判断题,命名为压力感;第五个因子包括V6、V7、V8、V11四个因子,命名为学术观。因此,高校教师价值认同是由政治价值、获得感、压力感、人际关系、学术观五个因子构成的体系,基本涵盖与高校教师群体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和事务,为进一步分析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奠定了基础(见表2)。

(二)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强度

表3显示,高校教师价值认同五个维度20个指标均值是3.417分,折算为百分制是68.33分,表明目前高校教师价值认同强度总体上处于及格水平。

表1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表2 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因子分析结果

政治价值观是高校教师对政治现象及政治观点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高校教师价值观结构的第一要素,政治价值观因子的均值是4.3613,折算为百分制是87.23分,介于比较同意到非常同意之间,表明调查对象高度认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观点,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马克思主义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地位、教师职业价值等观点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表明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比较高的,能够认清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表示充分的认可。

学术价值观是高校教师对治学方法及其实践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反映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指标,也是高校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重要支撑指标,学术观因子的均值是3.2261,折算为百分制是64.52分,介于说不清到比较同意之间,表明调查对象对学术价值观的认同度不高,尤其是对“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古训认同度较低,构成“不同意”“说不清”“同意”各占1/3的格局,从中折射出学术方法与学术价值取向中的现实问题。对“目前学术评价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的评价更低,“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合计达到75.8%,表明3/4的调查对象认同学术评价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获得感是目前用来描述社会各阶层成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收益感,作为一个接地气、通俗易懂、个体化的概念,对描述高校教师的获益感受具有借鉴作用,获得感是高校教师对于自身收益的感知和评价,获得感因子的均值是3.2950,折算为百分制是65.90分,表明高校教师的获得感认同处于及格水平,介入“说不清”到“比较同意”之间,表明调查对象对目前获得感、幸福感的评价偏低。职业声望是高校教师对于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价值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反映高校教师对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看法,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和追求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把教师职业收入和声望与公务员进行比较时,调查对象的认可度也偏低,说明教师职业收入和声望低于公务员职业收入和声望。

表3 高校教师价值观各指标情况

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之地,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高校的这些重任要通过教师主体的承担来实现,为此高校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些要求构成教师的职责,教师对这些职责的感知就构成压力感,教师压力感的均值是1.9413,折算为百分制是38.83分,介入“比较同意”到“非常同意”之间,有76%的调查对象同意目前的生活压力很大,有80.1%的调查对象同意目前的精神压力很大,表明高校教师对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感知和评价是非常高的。

人际关系是高校教师处理各种交往关系的总称,是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人而体现出来的互动意识和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因子的均值是3.0498,介于“说不清”到“不太同意”之间,折算为百分制是60.99分,表明调查对象的人际关系评价比较低,在“高校内部同一专业的教师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合作不容易”的评价上,表示同意、说不清、不同意的比例分别是34.8%、35.5%、29.7%。在“高校要形成研究团队,带头人要处理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容易的”评价上,表示同意、说不清、不同意的比例分别是62.4%、21.1%、16.8%。在“在申请项目或职称评定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大于学术和能力的影响”的评价上,表示同意、说不清、不同意的比例分别是39.8%、32.4%、27.9%,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对涉及利益关系的人际问题的评价是偏低的,从中折射出高校教师在竞争与合作、带头人与成员、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

(三)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特点

通过五个因子及其指标的测量和分析,高校教师价值认同依次是压力感(38.83分)、人际关系(60.99分)、学术价值观(64.52分)、获得感(65.90分)、政治价值观(87.23分),得分排列顺序体现出高校教师价值观结构具有失衡特点,即存在具体价值与抽象价值的差异。越是具体的事物,高校教师的价值认同越低;越是抽象的事物,高校教师的价值认同越高,价值认同失衡现象表明高校教师需求满足存在不同状况。

一是宏观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层面的利益,这是涉及每个公众生存发展的战略利益,属于国事范畴,是专门机关和职能部门尤其是官方的事情,与个体的利益关联性较弱,但这些战略利益又属于高校教师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故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是认同,也就是在政治追求方面随主流,不犯政治错误和方向性错误。

二是微观生活环境和职业发展层面的利益,这是涉及高校教师个体生存发展的战术利益,属于家事范畴,是每个教师安身立命且要追求的私事,与个体的利益关联性较强,故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是求异,也就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努力在职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做出个性,做出风格。但在求异过程中,基于价值理想和实际状况,高校教师在微观层面的价值实现和满足程度存在差异和问题。

(四)高校教师价值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术方法论及科研价值取向偏差

高校承担着学术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学术是教师职业和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教师角色和职能发挥的关键,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拥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尤其要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学风,尤其在面对名利诱惑时,要有执着精神和甘于寂寞的心态,不急功近利,要沉下心来搞科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是做学问的传统方法,其体现和倡导的就是这种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甘于寂寞和不受诱惑的精神。但调查显示,对于这句治学古训的认同却比较低,现实中出现的学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就是背离这种治学方法的体现,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浅层化,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产生学术泡沫,出现学术失范,这是高校教师学术价值取向方面的突出问题。

2.生活压力与身心健康问题

高校教师目前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最迫切,也最临近,对目前生活和精神状况的满意度最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对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体会最深刻,他们要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最需要钱,而目前是最少钱的时候,收入对支撑住房、养育子女等开支而言显得捉襟见肘,同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也比较大,对高校教师的精神健康形成挑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5%的教师反映压力大。高校教师中约有61%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8]。

3.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是社会的缩影,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既有校园内的关系,也有校园外的关系,校园内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党政管理关系、上下级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团队带头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项目和职称评定中的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难免夹杂着一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成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故调查对象对高校人际关系的评价得分不高。

4.职业声望与获得感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处于中等水平,职业声望是高校教师成就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有一定基础,对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支持,但还需要继续提升职业声望。高校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评价处于及格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对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压力情境对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影响

目前对高校教师价值观问题的成因分析主要是从主观和客观角度进行的,缺乏原因问题分析的重点、针对性和时代性,高校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在发生变化,总体演变过程和趋势是生成和凸显压力情境,由此影响和主导教师价值取向及行为选择,容易刺激和引导教师价值取向偏差及行为失范,最终出现高校教师价值观认同的失衡和偏差现象。

压力型体制被用来描述和分析官员面临的职场环境及其行为选择,揭示政府官员追逐政绩和实现政绩的动机,压力型体制对观察和分析高校教师价值观及行为选择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借用这种概念框架来分析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的职场环境及其行为选择。高校教师压力感的生成和来源与多种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建构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压力源,并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教师生存活动的一切领域,形成弥散状且非均衡的压力分布情境,对高校教师价值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从压力源来看,目前高校教师的压力源有三类:

(1)社会。社会是高校教师压力源的宏观背景,从三个方面给高校教师奠定压力基础。一是体制基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和转型,确立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探索并确立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格局。二是价值观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价值观念被抛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要求的价值观逐步树立,竞争、效益、效率、开放等价值观念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三是参照系基础,收入、声望、权力为代表的分层标准构造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层凸显了社会成员的分化,这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定位提供了参照系。

(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高校教师压力源的行业背景,从两个方面给高校教师奠定压力基础。一是分类及目标基础。确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具体目标,把高校分为各种层次和类型,如从归属来看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等。从性质来看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及教学科研并举型大学,分类及目标基础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压力基础及感知也就存在差异。二是管理基础。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经费、招生、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管理政策,相应拥有不同的经费和政策投入、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就业质量、毕业生成就,为高校教师的价值感、成就感、压力感提供客观基础。

(3)高校。高校是教师压力源的职业背景,每个高校教师都编制或隶属于某所高校,高校是教师安身立命的物理空间,直接影响高校教师压力感。其从三个方面为高校教师奠定压力基础,一是教学压力,二是科研压力,三是管理压力,三种压力基础突出表现为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

社会、高等教育、高校三个系统之间存在日益紧密的联系,构成互动三角形,首先是社会与高等教育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在价值取向上强调科教兴国,教育要为生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直接体现为高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操作层面要促进教学、科研与市场的结合,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实践基地,专业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参与智库建设,为各行各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务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据此获得劳务报酬。在社会与高等教育和高校互动中,高校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的差距和分化日益显著,这些差距和分化具有一定合理性,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千篇一律、“大锅饭”、封闭保守的状态,呈现出发展活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但发展的过程既是激励的过程,也是压力增加的过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过程,正是这些因素的扰动过程打破了既有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朝着更高水平的平衡态演变;正是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高校及其教师出现了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现象。

绩效考核是影响高校教师压力感的传导机制,首先,绩效考核是一种利益关联和奖惩机制,高校要实现自身目标需要教师来承担,于是高校把自身目标和教师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其次,绩效考核是一种量化的承包制,与岗位设置和聘用结合在一起,规定每个岗位的量化指标任务,如教授岗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副教授岗分为五级、六级、七级,讲师岗分为八级、九级、十级,助教岗分为十一级、十二级,每个类别之间、每个类别内部级别之间在工资、绩效方面构成级差;再次,绩效管理是一种压力传导机制,教师向上流动过程既是工资等绩效增加过程,也是压力增加过程。

绩效管理在发挥正功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价值取向偏差:(1)重科研,轻教学;(2)重共性,轻个性;(3)重形式,轻内涵;(4)重统计,轻反馈[9]。这些偏差的核心是把教师考核与绩效挂钩,基于全国高校之间的综合排名与评比往往以科研经费、SCI文章数量为参考标准的现实,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获得好名次,把对教师的考核量化,突出科研成果的数量、级别,形成共性标准,忽视不同教师、不同专业的发展和成长规律。在这样的压力情境下,教师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也就呈现出失衡和偏差,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的反差导致浮躁逐利;学术行政化官僚化导致方向迷失;不合理的考评机制与自律缺失助长重研轻教和学术不端;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自我道德要求的隐性放弃是师德失范的主因。”[10]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查揭示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结构是由政治价值观、获得感、学术价值观、人际关系、压力感五个维度构成的系统,与现有关于高校教师价值观结构研究比较,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更细致地体现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主要内容,更符合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实际;同时通过定量研究,揭示高校教师价值认同的强度,弥补现有研究单纯思辨推理的局限,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价值观培育提供依据。高校教师价值认同强度依次是:压力感(38.83分)、人际关系(60.99分)、学术价值观(64.52分)、获得感(65.90分)、政治价值观(87.23分),从中可见高校教师价值认同内涵及特点呈现出的失衡态势,其表明高校教师需求的满足存在不同状况,也就是利益性质和利益关联度存在差异,越是具体事物的价值,高校教师的认同度越低,越是抽象事物的价值,高校教师的认同度越高,具有宏观价值认同趋同,微观价值认同趋异的特点。从中折射出高校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现实,反映出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术方法论及科研价值取向偏差、生活压力与身心健康问题、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职业声望与获得感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用压力情境概念框架进行分析和解释,正是社会、高等教育、高校三个系统之间日益紧密的互动构成高校教师的压力源和压力情境,并通过绩效考核进行传导。在压力作用下,目前高校教师的压力感空前强大,诱发部分教师在应对压力挑战时,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行为实践走向偏失,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和行为实践反过来给社会、高等教育、教师行业及其个体带来不良影响,据此笔者从压力情境管理角度提出高校教师价值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高校目前推行的绩效管理制度是一切压力来源及其情境建构的载体和直接表征,审视绩效管理制度就是审视高校教师的压力源及其压力情境,绩效指标是指挥棒,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取向,要纠正目前绩效管理存在的误区,需要把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科学性体现为合规律性,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性体现为价值性,在教师成长和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区分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的发展情况,构建多元化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师成长之路。

二是合理引导和建构高校教师的需求结构。高校教师置身于时代发展的环境中,其需求结构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体现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个性就是高校教师的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在学术方法论、思想政治和职业伦理等方面体现教师的特点,避免过度地追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要回归教育的本真和教师的初心,立足教书育人之本,不断反思自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职业声望,增强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是开展高校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也适用于高校教育改革,供给侧结构不合理是诱发高校和教师价值取向与行为追求偏差的重要因素。学科排名、硕士博士点位、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士、科研经费、高校声誉仍然是目前高校竞争的核心指标,这些指标直涉资源,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其中折射出供给侧结构方面的问题,使得高校千篇一律去追求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教育本质和教师初心,即把物质资源作为首要价值目标,人才培养倒成为其次。因此需要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以专业、学科为基点,高校之间突出差异化,在研究型、教学型以及理论型与应用型方面有所区别,这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学术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