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彩霞
(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 东营 257335)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分娩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新生儿在娩出后1分钟发生无法自主呼吸、呼吸抑制等情况,对患儿各项器官及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严重的甚至发生死亡[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以及临床越来越规范的急救管理,临床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大大降低。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产科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不同临床模式影响,时间选取我院2015年3到2018年5月,收治的共42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做如下报道。
时间选取我院2015年3到2018年5月,收治的共42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时间前后分成两组,对照组21例,研究组21例。对照组患儿男性与女性比例11:10;胎龄28至40周,平均胎龄(33.29±0.63)周。观察组患儿男性与女性比例12:9;胎龄28至41周,平均胎龄(33.56±0.49)周。两组患儿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儿家长均知情且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新生儿伴有严重先天性心肺畸形;家长主动自愿放弃治疗。
对照组患儿为2017年3月份之前收治,临床救治实施常规复苏抢救护理管理模式,新生儿窒息发生后产科进行紧急抢救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处理;及时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等进行清理,并做好呼吸支持以及心肺复苏。
观察组为2017年4月份-2018年5月份收治的患儿,针对新生儿窒息强求模式中开展产科与新生儿科规范写作管理临床救治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首先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小组,组员包括产科医师,助产医师,护士长,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护士,以上组员经验丰富,操作水平较高的组成;通过对以往病例,目前医疗技术,医院硬件水平等多项情况进行评估,讨论,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制定科学合理流程及手段。定期对两科室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后方可上岗;定期进行场景模拟训练,在每次模拟训练后进行感想,及问题讨论。(2)在产妇生产前要对产妇进行产前检查或情况评估,若发现有可能出现窒息情况,护理人员要在分娩前做好一切抢救工作顺利开展。新生儿分娩后,通过Apgar 评分确诊新生儿窒息后,严格按照复苏步骤实施抢救;首先做好保暖工作,保证血液循环,复苏体位初步头轻仰伸体位,并将口腔异物及时清除;给予足底拍打刺激,背部的扣背刺激,湿热的毛巾对身体干擦刺激等;并及时实施吸氧,注意面罩的选择以及氧流量的设定;胸外心脏按压刺激,药物应用;注意在心脏挤压时要避免患儿胸骨下部,防止腹腔脏器受损,在吸引时要注意吸引压力适中,防止粘膜损伤等。且在整个复苏抢救中要对患儿进行保暖,从而来促进患儿的尽快复苏。
两组患儿复苏成功率,死亡率以及在复苏后不同时间段Apgar 评分变化情况互比。Apgar 评分[3]共包括5方面(皮肤颜色、心率、肌张力、呼吸节律、喉反射),总分0分到10分,分数越低说明情况越严重。
数据整理并带入SPSS 21.0软件中,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统计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和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0.48%和100%,死亡率为9.52%和0.00%,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对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n)]
观察组患儿不同时间段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复苏后不同时间段Apgar评分变化两组互比(
表2 复苏后不同时间段Apgar评分变化两组互比(
对照组 21 6.11±0.68 7.02±0.74 8.11±0.77观察组 21 6.89±0.45 7.95±0.34 9.03±0.15 P<0.05 <0.05 <0.05
新生儿窒息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新生儿窒息由于缺血缺氧对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造成影响,容易造成新生儿残疾。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新生儿的数量明显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30万新生儿窒息发生,近几年更是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于新生儿治疗积极的抢救,争取时间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重点,临床以往常规的抢救由于产科和新生儿属于两个科室,在协作能力等各项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产科、新生儿科通过实施规范管理,通过严格的培训,救治流程的制定,执行标准等多方面的协作确保新生儿的顺利生产以及出现窒息等情况能及时进行抢救,以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实施产科与新生儿科规范协作管理临床救治模式患儿的Apgar评分改善显著,死亡率大大降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