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合(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常委、副县长)
赵展农(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财政经济农业委员会主任)
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是搞好“三农”工作的基础,是助力精准脱贫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壮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有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真正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人员逐渐减少,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有效解决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产业扶贫,助推乡村振兴,丰宁县政协组织农业农村组委员就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1.人才队伍老化,断层严重。全县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共有1376人,其中管理人员170人。调研发现,农牧、水务、林业三个局中,40岁以下的在职人员仅有182人,占在职人数的19.7%,3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少,仅占6.3%。全县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266人,仅占从业人数的19.3%。十多年来,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后,农口各局补充的新鲜血液大部分是转业军人,另外政府为解决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问题,各局大部分技术骨干被充实到乡镇,不再从事农业技术工作,造成农口各局现有人才断层,后继乏力,难以满足当前新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需要。
2.人才层次不高,结构失衡。在三个局的技术队伍中,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1.8∶1.9∶2.4∶3.9,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比重过大,且每年都有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几乎没有吸收到新的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只减不增,农牧局此问题尤为突出。
3.知识结构老化,亟待更新。由于经费紧张,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技术、新成果,只能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或自学,也没有专门的试验基地,只能是在生产中边试验边推广,造成了知识老化,一些新设备也不会用,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越来越大。
4.经费投入少,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从总体上看,财政对农业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虽有保障,但从事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机具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经费无法落实,不少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条件差,电脑、交通工具、工作仪器等必要设施不足,科技人员尤其是从事农业和林果技术的人员更是短缺,有的站一个人都没有。丰宁县地域面积大,每个基层区域站都要服务几个乡镇,服务半径过大,致使农技推广低效运作,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效果,尤其是在一些实力较弱的区域尤为明显。
5.工作职能重叠混乱,服务效果低下。乡镇农牧、林业、水务基本上没有单独设站,大多数是农业综合站且人员少,一个人同时担任农技执法、站内行政等多项工作,有的甚至是学养殖技术的要负责种植技术指导。多重工作职能的重叠,给农技人员造成严重工作负担,不利于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大多数乡镇并没有专门农业推广机构,这成为现今造成农技推广体系力量薄弱的主要因素。
1.落实相关政策,用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一是要把农技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丰宁县扶贫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给予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国办(1983)74号《关于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队伍建设》,冀办发(2017)22、23号《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和丰政(2018)61、68号《关于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文件中的职称评定、一线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人员编制、激励奖励等规定,充分调动现有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要开展全县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普查,统筹调配,着力解决编制不足、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及人员老化、断层、补充人员难等问题。对有技术且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的技术人员要重新调配,安排在技术岗位。同时建立奖励机制,激励更多优秀中、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站施展才华。
三要完善专家技术负责制。每个产业配备相应专家,结合当地产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领办相应技术课题,出模式、出经验;同时实行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对骨干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及时将新品种、先进技术有效传递给农民。
2.强化工作保障,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一要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科学布局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原则上按乡镇设置,也可跨乡镇按区域设置,可考虑每30~50平方千米按技术类别各配1人的规模核定人员编制,并严格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编制管理,建立农技推广人才轮岗制度,保证农技推广人才在县乡之间、乡镇之间正常流动。
二要按照丰宁县种养殖园区发展规模,配备高标准农技服务区域站,配齐电脑、交通工具、工作仪器等必要设备,为农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要将农技推广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试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所需的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财政增长比例进行追加,保障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
3.制定人才引进培训机制,壮大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一是政府在消化丰宁县差额事业、自收自支人员的同时,尽快研究制定丰宁县农口大学生的招聘计划,充实技术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丰宁县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知识老化、新鲜血液不足、人才层次不高、专技队伍断层(尤其是基层区域站)、服务能力不足,制约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和精准脱贫等实际问题。
二是建立在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长效机制。通过业余教育、专项短训、挂钩送学、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到有关院、校、所培训和深造,促使科技人员知识常新、成果常有。
三是尽快把农牧局的农科所、林业局的林果所重新组建起来,使之成为丰宁县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培育推广基地。四是聘请高级专家到各区域站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基层区域站更好地为丰宁县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4.鼓励社会参与,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调研中了解到,丰宁县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都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如荣达农业技术研发团队、丰鑫实业种养殖技术团队、乐拓牧业养羊技术团队、丰大农业院士工作站、元始农业的杂粮技术团队等等。应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力量,支持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从信息、技术、物资供给、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促进科技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弥补政府推广机构的不足。政府可以通过委托代理、合同承包、向市场购买服务等方式,让他们为“三农”提供公益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村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和经营能人。通过政策主导,使基层形成一个以县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从而打开丰宁县农技推广工作新局面,为扶贫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