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雷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之必备能力,已成为体验文化交际实践以及增强文化沟通、提升文化交际素质的契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学习、反思如何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围绕课堂的同时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师生主体意识成为本文关注所在。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专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如何通过反思革新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及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仅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且了解不同文化在其体系中的反映;不同交流形式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表达、解读和联系各种信息,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批判素养。
笔者以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职教学”和“四维能力建构”在CNKI中进行检索,可见从2000年-2017年关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文章共有3535篇,核心期刊55篇;而聚焦高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文章仅有103篇,核心期刊1篇;暂时没有同时关注跨文化交际与四维能力建构的相关检索。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四维能力建构研究还是值得探索的。
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面临语言与文化教学脱节的状况,如何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打造英语应用人才成为关注的重点。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分为知识、态度、技能三大领域,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概念及讨论对象。该课程目标意在介绍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认知度,促进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在拜拉姆(Michael Byram)看来,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应符合下表标准:[1]205
技能诠释与联系知识自我及他者、交际、个人与社会知识跨文化交际教学国族教育、批判性文化意识态度从个体出发评价他者技能发现与互动能力
根据表格内容,跨文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可以涵盖:
1.跨文化心态: 积极主动寻找机会, 对差异的包容,对他者文化的尊重与欣赏,以平等之姿与他者进行积极沟通,而不是从他人处谋取利益或简单猎奇。
2.跨文化知识:自身与目的交往国的文化知识,包括对文化和社群的文化成果以及社会和个体交际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跨文化常识被视为有效交际的基础。
3.诠释和联系能力:解释他文化、交际事件的能力,以及将其与自身文化和事件相联系的能力。
4.发现和互动能力:自觉获得他文化新知和实际交往的能力;掌握实时交往互动中运用知识、表达态度和操作技能的能力。
根据上述目标,“四维能力体系建构”是本研究尝试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首先以此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和环节进行分析和梳理。“四维能力”教学模式的培养理念包含两个方面:首先,针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四维应涵盖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其次,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个体习得发展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体,调动学习实践积极性。此模式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关系。依据现有课堂教学理论及培养模式,四维教学模式的建构具体分为课堂内外两个部分:
该模式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学生参与、观察、体验及教学方法的反思,紧跟跨文化交际发展的语境变化,与时代接轨,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沟通态度及文化敏感度。这一教学动态过程涉及教师从学生习得能力、个体现状出发进行学情分析,关注动态多变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及环境因素,参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提升。从行动出发,开展小组研讨活动,引发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去比较本族与其他民族间的文化意识差异,通过讨论与反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文化态度。中国学生普遍存在保守语言观及文化固化思维,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讨论问题及结论介入,基于文化同理性及开放性引导学生一起检视、反思问题症结及形成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到长期形成的意识信条及态度的根源,强化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实践能力。这些因素互为补充,从本质上可帮助教学人员更好组织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活动。
四维能力教学模式强调主体性的发展及内因的重要性。首先,该模式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成长打下方法基础。另外通过课上课下及教学现状、社会需求的双重考量,于不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需渗透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两类:第一是跨文化国际化外经贸人才,即掌握一门外语的语言服务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点在于专业语言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加强跨文化沟通的知识;第二是跨文化复合型人才,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熟悉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工作可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国情分析课并开展对海外新闻热点的思考与讨论,将跨文化意识的传授贯穿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熊川武教授指出,教师不断探究并解决自身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可以称为反思性教学。[1]46依据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五项原则,即思辨(Critiquing)、反 思 (Reflecting)、 探 究(Exploring)、 共 情(Empathizing)和实践(Doing),反思性教学课堂的建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9
步骤一:引导学生思考跨文化案例,探讨语言背后的跨文化态度。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应成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应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的各个课程当中,所有课程都适当关注并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跨文化内容。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堂也不应成为知识灌输和讲授的一言堂,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辨,结构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提升跨文化能力。
步骤二:通过日志、小组谈论、提问、访谈等活动在反思批判中建构开放的文化心态。跨文化交际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反省培养文化敏感性及自觉性。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运用所学跨文化理论知识指导自身跨文化实践或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了解自己面对中外文化的优缺点。与此同时,学校可聘请拥有丰富跨文化经历的企业或行业专家进行讲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储备。
步骤三:探究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方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获得跨文化能力而非浅层的文化知识或标准答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探究,帮助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积极信息,创造性地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启发者,通过反思性的问题、体验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基于内容的教学模式,动态运用文化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本课程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各项主题及相关理论,从认识及描述文化特征、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入手,接着以具体的跨文化交流情境为引导,用案例分析方式带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差异及文化特质。比如,从中西之间节日的文化习俗差异视角出发,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课前进行10分钟左右的口头展示。文化分析阶段再展开针对某个话题的专业性探讨、辩论或项目实施。再通过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讨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态度及价值取向,经过前期跨文化沟通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做出决策、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提出沟通策略,接受外部评价。从文化动态比较的视角出发,学生可更好体会自身与他族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之处。此外,课堂分组、口头展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也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及组织、沟通能力的提高。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变化,教师还将在反思性教学模式中设计问卷调查在期初与期末发放进行跨文化能力水平变化评估。并依据拜拉姆(Michael Byram)所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关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语境”,鼓励学生反思其跨文化能力变化的过程,通过反思性的记录及描述达成语言学习的真正目标即“共同享有世界”。对高职学生而言,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跨文化的沟通者”而不是“语言的搬运工”,这并不需要改变他人,而是要树立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自身“文化立场”的意识。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素,随着“一带一路”及高职办学国际化的发展,部分教师获得海外研修的机会,但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及模式缺乏全面认识,限制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由此,本课程改革尝试以建构“跨文化自觉”为核心,提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维能力建构教学模式以补充外语教学的交际能力培养模型。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及课程设计,构建适合高职英语及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的“四维能力体系”。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人际互动的过程,而非信息的交流。该课程首先利用学生群体的身份多元性,如民族、地域、性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间的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正确态度。
(2)利用已有知识框架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已有经历、固有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新的理念及实践准则。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进行有效互动及磋商的能力。
(3)以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该模式鼓励对话等一切交流互动过程。具体包括:解读异族文化信息,将其与自身文化相关联,发现文化新知,并将其用于处理跨文化交际互动的问题上。
(4)动态评价下的跨文化实践。跨文化能力的习得与提升与学生课堂展示、教师引导下的社会实践反馈息息相关。如果只是强调学生实操体验而没有适时的相关反馈,无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跨文化能力的层级变化。
本文通过探讨跨文化交际观察、比较、诠释、包容四维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师生协作成长,观察师生在新教学模式中的体验过程,同时探究该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建构跨文化交际的自觉,四维跨文化交际课堂重视对话式课堂话语,倡导观点分享,敢于质疑固有文化观点,给学生提出挑战,得出改变及变革的可能。其次,通过反思性教学,学生可换一个视角观察和判断,更为清晰全面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转变对待事情、处理问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