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
摘 要: 文化是教育生态因子中作用极为重要和活跃的因子,教研室文化建设既是推动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必然过程。本文结合工科教研室文化建设的普遍特点, 对典型问题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规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搭建“以人为本”的平台、健全联合导师机制、培育“工匠精神”、构建实体文化和新媒体手段传播等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教育生态 研究生 文化建设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同时,他还强调“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具有价值导向、情感激励、价值认同和情感陶冶的重要功能。
研究生教研室/课题组是研究生开展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既是研究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汇合器,又是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孵化器,具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先天优势。研究生教研室是涵育、培养广大研究生的基本细胞,是构建院校文化氛围的重要成分,是贯彻文化育人理念的基础力量,加强教研室文化建设是新兴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是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单一化、课外生活偏向学术科研的问题逐渐凸显,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问题。
在新兴教育模式下,从教育生态学整体观念、局部生境、教育节律、耐度最适等原理的视角考察,分别对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的生态要素、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基本规律、演替与演化的范畴进行分析是建设工科教研室文化的基础[2]。本文正是从教育生态视域出发分析讨论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设问题。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在江苏省内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三所典型工科院校为研究样本,并对比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两所综合性高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这几所高校在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设上普遍给予重视,并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文化建设内容的系统性缺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研室建设不断加强。在硬件设施持续改善的同时,教研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优秀的教研室无不拥有良好的教研室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是教研室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工科研究生科研学习任务繁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师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面临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一些高校把关注点放在对工科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讲授,而忽视人文艺术的熏陶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前已经逐渐演化为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新问题,甚至成为一种系统性存在的问题。
(二)文化建设活动缺乏多样性。
在文化建设活动的设置中,一些高校着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关于文化建设活动的安排拘泥于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之流,偏离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初衷。单一的文化建设活动形式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实质作用收效甚微。当下,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设更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从实质上吸引更多的工科研究生群体加入其中,真正在身心健康上得到应有的关怀。
(三)活动开展的可行性欠缺。
学校在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方面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通病是毫无组织目的和计划地开展,一个完善的组织计划的缺失必然导致活动开展的无序,混乱的秩序直接引起该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成果低效,其中评估体系的无序甚而使活动开展无效。其次,一项大型活动的开展通常需要多个协办方或者协助组织,因而很多时候完全由某一校组织承办的活动显得有心无力,从前期的宣传、活动的组织运行到后期的总结,在人员安排和组织经验方面总会出现纰漏。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经费的支持,无度的经费开支注定不能支持活动的持续开展。
三、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设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教研室文化建设。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的希望。他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奋斗中梦想成真!”[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拥有浓厚军工背景的高等学府,更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教研室生态文化建设。教研室始终承担着工科研究生日常学习研究空间的主要功能,为此更易联系研究生群体集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其中祝榆生同志、王泽山院士的事迹及精神可作为先进典型,加之学校本身建立的学生薪火党员工作站提供的平台,应当联合更多作为中共党员的研究生导师参与进来,与研究生群体中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有入党意愿的学生加强联系,摒弃师生关系桎梏,加强党员文化融合。先立德,才能成文,教研室只有形成系统完整、積极向上的思想体系才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二)多方联合,搭建“以人为本”的文化平台。
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整体效应”理论,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因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教研室作为研究生们日常学习的公共空间,更应当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做到对研究生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出自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心,而且是身心健康的并举。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由各个学院研工办和研究生会牵头搭建一系列文化平台,包括学术前沿讲座及文体方面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利用学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南京市京剧团、青年越剧艺术团、歌舞剧院等单位的演出资源。在学院范围内,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安排则从研究生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在每个教研室选举产生心理委员承担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定期为有需要的研究生联系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老师疏通心理问题及联系心理健康的讲座。此外,各教研室之间应加强联系,组织教研室间的篮球对抗赛等体育竞技比赛,在加强锻炼身体的同时有助于每个教研室内部学生的团结。
(三)健全联合指导机制,构建生态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日前联合出台《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及《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江苏首次就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专门出台意见,从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两个角度发力,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长效机制[4]。在教育生态大视角下,强化师生的多维互动,避免人文关怀的疏离尤为重要。我校一个教研室通常由一个导师或者同一课题组导师的学生构成,导师的引导作用对于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生态系统具有动态稳定性,一个教研室的文化系统同样具有动态稳定性。一批学生毕业就有另一批新生加入,研究生个体是动态性的,但是教研室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具有稳定性的。如何维系和传承教研室文化,需要导师们的联合参与。我校各个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打造师生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导学关系。一个教研室或多个教研室之间可以定期举办师生下午茶沙龙,沙龙内容做到学术到文化生活的多维融合,形成稳定的教研室师生文化。
(四)培育“工匠精神”,落实新文化背景下卓越工程师计划。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工匠”一词似乎越来越陌生。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而且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5]。另外,“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工科学生成长的道德指引。
自2010年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以来,“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已经日趋完善,其中我校专业型硕士大多实行双导师制,校外企业导师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采取“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传递更多工匠精神文化。此外,我校专业型硕士首次增加“工程伦理”等必修课,在研究生一入学即传输工程道德教育。在每个教研室中同时有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以专硕联动学硕,达到学术水平与精神文化的同步升华,为工业4.0时代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五)打造教研室实体文化。
我校教研室文化是构成研究生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工科研究生集体归属感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师生交流和共同成长的公共空间。在教育生态视域下,教研室作为满足集体需求的外部环境,本身的实体化空间安排应被重视。
为了打造教研室实体化文化建设,内部应当营造出一种利于体现教研室独特文化的氛围。为此,可以在教研室内部打造一块“文化角”展板,安排人员定期展示教研室内部研究生的摄影、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和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学术论文成果展示。教研室内部的环境还要时刻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除了对每位研究生自身注意卫生和公共物品的保护之外,还可排列出一套执勤表以供相应的人员按时打扫卫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少不了绿植的点缀,不同教研室的研究生们可以按照各自需求为教研室做一些绿植的点缀。
(六)完善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方式。
在当下这个万物皆媒的环境下,新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之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中微信公众号更是异军突起,阅读微信公众号推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表示,希望基于微信能搭建一个生态系统。将微信生态系统融入教育生态系统更能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的工科研究生学到优秀的教研室文化,各院系和专业研究生会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发送相关推文,相应地,也可以教研室为单位向特定的校园公众号投稿,作为正面典型供大家参考。譬如我校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研究生的“电光研途有我”微信公众号,结合微信小程序,在发布学术新闻的同时又承担研究生的文化传播任务,从写作、摄影、朗读到文体活动的宣传报道再到优秀学生小组的展示,在文化建设的同时完成教研室文化的多维传播。
教研室内部则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群的作用,在加强联系的同时共享文化资源。此外,不少导师注重课题组网站建设,我校青年教授左超老师的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的网站建设就是以网站建设教研室文化的模范,记录每一项成果每一期活动及每一位成员个人信息,做到教研室文化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四、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设评估体系的构建
当前,随着学校对于打造教研室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与此不成正比的研究生参与人数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改善这一局面,相应激励措施必不可少,因此除了正常的课程学分外,由学校、院系和教研室三者开展的有关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的参与和实践应当纳入综合教育测评中,与奖学金评比相挂钩,以此激励更多的工科研究生跳脱出书本外参与文化建设的切实活动。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活动的参与人数,更要确保活动本身的质量,而对于文化活动质量的评估则更多来源于研究生的参与度,在这里可以采取一种另类的“末尾淘汰制”,更少的人愿意参与的活动存在必然缺陷,针对这样不受欢迎的文化活动采取改良创新或淘汰的方式以确保每项活动都有其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教研室学生的道德水平将纳入评估体系,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可采取学生互评和导师点评的双重结合,其中道德水平低于平均标准的学生将被慎重考虑,情节严重者则将被取消评奖评优的资格。相信通过这三者措施的结合,现有教研室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将得到相应的完善,更加保质保量地完善工科研究生在教研室内的文化活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 2577.htm,2016.12.08.
[2]廖文武,程诗婷,廖炳华,金鑫.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构建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1-6.
[3]习近平希望青年人这样奋斗[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5-28/8524362.shtml,2018.5.28.
[4]江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EB/OL].http://society. people.com.cn/n1/2018/1114/c1008-30399796.html,2018.11.14.
[5]徐耀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J].中国就业,2018(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