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格
若不是三十多年前的“叛逆”,李雅华现在或许还戴着花头巾、穿着短上衣、系着银腰带,在家相夫教子或出海打鱼。她与父亲一路“斗争”,打破定规,才从端不起“石饭碗”的福建惠安女子,变成了发扬传统技艺的“影雕女王”。
海边小城惠安位于闽南,盛产青斗石、黑胆石。这些石头适合雕刻,催生了著名的惠安石雕。李雅华的祖上李周,是清末南派石雕一代宗师,父亲李走生也技艺高超,被人们尊称“石头李”,参与创作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出身名门,李雅华却没有学雕刻的资格。在惠安,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长期以来,雕刻技艺都传男不传女。这种家庭氛围令李雅华变得格外要强。她常常一身男孩打扮,混在石匠堆里偷艺。可不管怎么折腾,父亲就是不松口,认为不能打破“传统”。
高中毕业后,李雅华一气之下跑去学开车,学成后去了一家国营单位。一次机缘巧合,公司总经理知道李父是鼎鼎大名的李走生,亲自上门做和事佬,几次劝说,李走生才听进去了,同意李雅华回到身边跟他学形式细腻的影雕。
与其他雕刻形态不同,影雕更像刺绣。它采用黑色、青色等纯色花岗岩,水磨抛光后,先描绘图像,再用特制的合金钢针,运用腕力,或轻或重地凿出数以亿万计的点。这些点最终构成精美生动的作品。
父女倆的脾气都很执拗,相处中充满火药味。这也激励着李雅华认真学艺,她想让父亲刮目相看。影雕的点很细,要一直盯着石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她比一般女孩有腕力、有耐心,一段时间后,就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还有所创新。渐渐地,她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影雕对创作者的手、眼睛损伤很大,这是门吃青春饭的手艺。27岁时,李雅华的视力不再如之前敏锐了。
“封刀前,要留下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作品。”李雅华这样想。一天,她在书房休息,瞄到书架上的《红楼梦》,“不如把金陵十二钗雕出来。”
既要创业,又要创作,还要与视力的退化赛跑,李雅华争分夺秒。第十二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石板上时,李雅华激动得哽咽了。这幅《兰闺雅集》,花了一年时间,敲了12亿个点,每敲一下,都是她灵魂的寄托。
封刀后,她着力传授和推广技艺。一次,几个国外游客对影雕赞不绝口,“这些东西多么神奇,可惜带回去不方便。”这事启发了李雅华,她把动物、人像等传统作品缩小,做成旅游纪念品,很好地推广了影雕。2006年,惠安影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李雅华也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举办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李雅华的《兰闺雅集》等作品也在其列。习近平主席称赞她是“在石头上绣花的人”。
舒婷的《惠安女子》描述惠安女:“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这样的画面中,也可以看到李雅华的影子。只不过,她的精神底色,是包容与创新。
(蝶恋花摘自《莫愁·时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