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友 张文丹
[摘 要]当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也成为广大同仁在教学上努力的方向。高中历史教师要让核心素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就要使课堂教学设计符合核心素养导向。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思路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80-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概括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而高中历史教师关心的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课堂教学怎样设计才符合核心素养导向。本文以人民版《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尝试。
【教学思路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人民版教材从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三个方面依次呈现相关内容,知识线索和内容都较为简单,也缺乏有深度的材料。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过这部分历史,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教师若依教材顺序讲解本节内容,既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容易“流于平庸”。
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故教学重点确定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我国处于“文革”特殊时期,外交却能取得重大成就有疑惑,且对三大成就之间的关系理解有难度,故教学难点定为理解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的背景因素和三大外交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
基于本课的地位、课程要求和学生学情,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课前预设, 教学铺垫”“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依托材料,聚焦素养”三个大的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课前预设突出“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突出对话教学和讨论法的运用。教师依托材料,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取得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素养的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设,教学铺垫
教师在预习阶段布置以下任务:
1.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制定70年代中国外交的大事年表。
2.学生动手整理完成本课的知识框架,画出本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实践“尝试学习法”;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成就,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二、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以教师自创诗《梅开三度》“中美敌对中苏恶,外交僵局何时破,笑声穿透联合国,梅开三度话收获”导入新课,引出“外交关系的突破”这一课文主题。通过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教师自创诗《梅开三度》导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诗导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用诗点出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三、依托材料,聚焦素养
教师提问: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临着较大的外交困局,那么怎样破局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外交突破的背景上去了。
1.寻“梅开三度”之因(外交突破的原因)
设问:(1)20世纪60年代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外交策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尼克松为落实“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采取了那些外交行动?
【设计意图】展示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形势信息表,让学生从国际宏观层面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背景原因;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个问题,然后自主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写出答案要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并归纳概括能力;教师最后采用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派出小组代表展示的方法,旨在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使学生激活思维,产生智慧,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和意识。
2.探“梅开三度”之事(追寻20世纪70年代外交大事)
材料一 斯洛登访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乔的笑”、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中美建交公报、邓小平访美等8张照片。
设问:(1)请学生依次指出上述照片所发生的时间。(2)请给上述8幅照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3)设想一下,当苏联领导人看到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的照片时分别有何心情变化?(震惊、不安)指出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1)为图片定位时间和排序可以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培养时序思维,也为(2)、(3)、(4)问的解答做了铺垫;问题(2)、(3)、(4)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突出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能力。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二者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易受教材影响,简单地以为前者推动后者,把逻辑关系弄颠倒,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阐述清楚。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了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三 尼克松曾说:“我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历史的一个星期 。”
设问:(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中美双方25年没有交往的原因有哪些?既然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又是哪些原因促成中美之间要冰释前嫌,走向和解呢?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改变历史”的理解。
【设计意图】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机,因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补充以上材料,一是突出了重点内容;二是让学生了解了相关历史细节,回归历史的场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理解尼克松的话语,也切合了当前强调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比直接问学生“尼克松访华的历史影响”,更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3.鉴“梅开三度”之智(关注现实,以史论今)
展示教师自创的诗《话说中日关系》:自古两国多交往,和平友好占主流。近代侵略步步紧,南柯一梦为殖民。追随美国续旧怨,邦交一笑泯恩仇。中日本是邻海居,如今相煎何太急?
设问:促成中日之间“邦交一笑泯恩仇”的原因有哪些?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今天中日关系相煎太急?谈谈你对未来中日关系的看法。
《展望中美未来》:昔日美国选总统,黑马一出特朗普。视其活动与言行,展望中美未来路。
设问:从特朗普的外交活动与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呢?为什么现在中美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特朗普政府仍然要发动对华贸易战呢?你怎么看他的对华政策呢?
【设计意图】以教师自创的两首诗结尾,回应新课以诗导入;同时,使学生对中美、中日关系的现状有所了解,教师以此加强历史和现实的关联。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中日、中美关系的认识。
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总结: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取得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大成就,出现了“梅开三度”的胜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非凡的胆略和过人的智慧,因时而变,顺应和把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不仅突破了20世纪60年代外交的困局,也開创了我国外交的新格局。其中,将统一战线思想运用在外交领域,实行“联美制苏”,是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策略,这给当前中国外交实践提供了智慧的启迪。在当前一超多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格局下,在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利益深度拓展的国内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中美日、中美俄三角关系?基辛格之前向特朗普提出的“联俄制华”外交策略是否行得通,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进一步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梁艳芳.对话:有效教学的主要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1):43-4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