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概念的界定研究

2019-03-27 00:59蒋凡
商业经济 2019年2期

蒋凡

[摘 要] “僵尸企业”的概念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国内学者描述“僵尸企业”的三个特征是盈利能力低下、陷入财务困境和持续依靠外界救助。通过从这三个特征出发,对“僵尸企业”进行更明确的判定分析,“僵尸企业”的定义应同时体现盈利能力低下、陷入财务困境和持续依靠外界救助等三方面特征,而且这三个特征均以更为严格的方式出现,单独关注任何一方面的特征,均不足以准确、全面的刻画“僵尸企业”的本质特征。因此得出“僵尸企业”是指企业由于丧失了盈利能力而陷入财务困境,处于破产的边缘,必须依靠各种非市场因素而持续地吸血才能生存的企业。

[关键词] 盈利能力低下;陷入财务困境;持续依靠外界救助

[中图分类号] F2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2-0139-03

我国有些学者对“僵尸企业”做了界定。程虹将连续两年税后利润为负或者净利润扣除政府补贴为负的企业定义为“僵尸企业”[1]。申广军认为“僵尸企业”是指丧失了盈利能力,并且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或政府的支持才能维持运营的企业[2]。黄少卿把“僵尸企业”定义为:虽然缺乏持续盈利能力,但仍在持续运营而没有退出市场的、僵而不死的低效率企业[3]。李霄阳将“僵尸企业”定义为依靠自身经营无法持续生存,但由于其他扭曲性因素而免遭破产清算的企业[4]。

这些学者大多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盈利能力低下或者受到外界救助中的部分特征进行的定义,并未完全体现“僵尸企业”多方面的本质特征,因此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定义。此外,由于“僵尸企业”是依靠“僵尸”这一形容词,并以比喻的方式来描述企业的特定状态而形成的概念。以比喻性的形容定义来描述其概念,通常都会出现概念中的文字与概念欲表达的内容不能完全对应,从而难免会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学者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僵尸企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5]。其结果必然使“僵尸企业”概念模糊与泛化,导致了理论逻辑与解释力的下降[6]。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我国对“僵尸企业”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

概念结构理论认为每个概念均是由一系列的不同特征来描述[7]。因此,对“僵尸企业”概念的界定应当更多地结合“僵尸企业”自身特征来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定性分析。基于此如下试图根据“僵尸企业”特征来界定“僵尸企业”的概念。

一、“概念”和“僵尸”的释义

《汉语辞海》对“概念”解释为,人们通过种种实践,并从对象的各种属性中抽象出特有的属性并概括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对“概念”解释为,是对特定对象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解释为,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特定事物中提取出反映其事物共同特性的思维单元。可见,“概念”主要是反映对象的共同特征。所谓“僵尸”,意指那些借助各种妖术来维持死尸某种仍然存活的状态,通常用来表述丧失活力的、腐朽的事物。当用“僵尸”来形容某个企业时,应当是指那些丧失了盈利能力、应当退出但又尚未退出市场的主体[5]。

二、国内学者对“僵尸企业”特征的描述

(一)具有盈利能力低下和依靠外界救助得以生存等特征

程晋认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盈利能力低下;二是企业能够获得债权人的帮助而得以维持经营[8]。张栋认为“僵尸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持续亏损无望恢复生气,表现为以净利润等指标来衡量的财务业绩差;二是吸血性,“僵尸企业”不仅自身的造血能力较差,而且还需要长期地从外部吸血才能维持生存,表现为“僵尸企业”必须长期依靠财政补贴或银行贷款等外部资源的支撑;三是绑架性,强制性地需要银行不断提供贷款[9]。鲍世赞则认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是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必须持续依靠非市场因素而生存[10]。

(二)具有陷入财务困境和依靠外界救助得以生存等特征

曹丽妮认为“僵尸企业”有两大特征:一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尽管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但仍能得到银行或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11]。且两大特征不可分割。此外,曹丽妮认为我国政府的各种补贴性质的项目也是维持“僵尸企业”持续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尤其是大中型国企;即使“僵尸企業”无法获得政府的救助,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银行,促使其放宽企业贷款标准,也会形成“僵尸企业”。尹嘉啉认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企业自身财务状况陷入困境,仅仅依靠自身努力已经回天乏术;二是作为企业债权人,商业银行或者政府均持续为其提供持续生存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使其“僵而不死”[12]。

(三)具有陷入财务困境、盈利能力低下和依靠外界救助得以生存等特征

栾甫贵认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有:一是造血能力较差,企业面临着财务困境并且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二是靠外部“输血”存活[13]。王欣新认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强调企业免遭破产或倒闭而没有退出市场的原因,是因为获得了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即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第二,“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丧失了自我生存能力的企业;第三,“僵尸企业”是指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5]。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认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有:大量负债;本身已不具备盈利能力,甚至不再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依靠举债或补助而勉强维持存续,使“僵尸企业”具有了“吸血性”[14]。

从上述文献可见,国内外“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包括陷入财务困境、盈利能力低下和依靠外界救助得以生存等三个特征。

三、陷入财务困境与“僵尸企业”

在描述的“僵尸企业”的财务困境特征中,财务困境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较为宽松的方式,但不仅限于处于接近资不抵债或者已经资不抵债的状态,表现为企业大量负债,企业面临财务困难等。另一种是更为严格的方式,财务困境程度更为严重,表现为企业自身财务状况陷入困境,依靠自身努力已经回天乏术,处于接近资不抵债或者已经资不抵债的状态等。

企业从健康状态到陷入财务困境状态,是一个累积和渐变的过程。财务困境发生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往往是这种累积和渐变达到临界条件的结果。这种累积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财务活动的行为失误所表现出的综合反映。Hing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减少或取消股利”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开始,而“破产和清算”则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最严重的阶段[15]。

“僵尸企業”不能完全等同于破产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丧失了偿付能力,不能正常清偿到期债务,已经具备了破产条件,达到了破产法规定的申请破产条件的企业[15]。因此,对“僵尸企业”所具有的财务困境特征是更为严格的方式,仅限于企业自身财务状况陷入困境,处于破产的边缘。

四、盈利能力低下与“僵尸企业”

在描述的盈利能力低下的特征中,盈利能力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较为宽松的方式,但不仅限于丧失盈利能力,表现为财务业绩差,造血功能差。另一种是更为严格的方式,盈利能力极端低下,表现为企业丧失了盈利能力,不具备盈利能力等。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因素具有多样性,比如:受到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的爆发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不利冲击而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由于经营效率低下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丧失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16]。由于财务困境的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因此在界定“僵尸企业”时,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准应该有更加明确、清晰的阐述。

Chakraborty和Peek认为,如果一个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但仍然具备较强的经济活力,则不应该被认定为“僵尸企业”[17]。Peek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向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充满活力的企业提供银行贷款,会使企业产生显著的收益;但向“僵尸企业”提供银行贷款会产生较大的危害[18]。此外,“僵尸企业”不同于暂时性出现的经营困难的负债类企业,此类企业在外部扶持下能较快恢复活力[19]。比如,企业因为暂时性资金周转困难而导致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面临财务危机[20]。在这一类型的企业中,陷入的财务困境并非不可以逆转,正确的管理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因此,这种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不应界定为“僵尸企业”的特征之一。再比如,某些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由于受到外部不利市场因素的冲击,暂时成为了“僵尸企业”,一旦市场环境变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能够得到恢复正常[21]。因此,这种类型的财务困境企业,也不应当成为界定“僵尸企业”的特征之一。

而丧失盈利能力,表现的是市场竞争力较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自身发展能力已经丧失,自身扭亏无望等特征。只有丧失了盈利能力,在正常市场竞争环境下无法维持正常经营,所以才需要依靠非市场因素救助而得以继续生存。因此,由于丧失盈利能力而陷入财务困境,才应当是定义“僵尸企业”的必要条件之一[16]。而将那些具备较强的经济活力、有较强的企业竞争力、能够在较长时期内获得充足而稳定的现金流、但遭遇外部金融等不利因素冲击而暂时性的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认定为“僵尸企业”则是不合理的。

五、依靠外界救助与“僵尸企业”

在描述的依靠外界救助得以生存的特征中,获得救助主体的资源救助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更为宽松的方式,即获得了救助主体的资源支持而得以维持经营,但不仅限于企业获得救助主体的资源总量持续增加,表现为:能够获得债权人的帮助而得以维持运营,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能得到银行或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另一种是更为严格的方式,是企业必须长期地“吸血”才能生存,即企业获得救助主体的资源总量在持续增加,表现为:需要长期地吸血才能生存,持续为其提供继续生存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使其“僵而不死”,靠“输血”存活等。

“僵尸企业”免遭破产或倒闭、没有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持续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而使“僵尸企业”具有持续的吸血性特征,这是“僵尸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僵尸企业”的关键构成要素中,不仅仅是其客观上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境,或如何陷入财务困境,还包括其实质性陷入财务困境之后仍然可以持续依赖非市场因素使“僵尸企业”继续生存,这样“僵尸企业”就具有持续吸血性特征[5]。必须强调指出,“僵尸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能够僵而不退,则是因为其持续获得外界主体对企业的非市场化支持,而不是由于其他市场化的原因造成的,也不是由于仅获得一次非市场化支持。

对于“僵尸企业”的救助主体,其吸血性不仅仅在于依赖银行的救助[22];还可以依赖政府补助以及获得债权人的帮助而得以维持经营[23]。因此,在描述救助主体的特征中,救助主体应该包括银行、政府和债权人等各种非市场因素的救助主体。

因此,对“僵尸企业”所具有依靠外界救助得以生存的特征是更为严格的方式,仅限于企业必须持续地吸血才能生存,即企业获得救助主体的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加;救助主体应包括各种非市场因素的救助主体。

六、“僵尸企业”的概念

综上定义“僵尸企业”是指企业由于丧失了盈利能力而陷入财务困境,处于破产的边缘,必须依靠各种非市场因素而持续地吸血才能生存的企业。该“僵尸企业”的定义同时体现了盈利能力低下、陷入财务困境和持续依靠外界救助等三方面特征,而且这三个特征均为更为严格的方式出现,单独关注任何一方面的特征,均不足以准确、全面的刻画“僵尸企业”的本质特征[16]。

[参考文献]

[1]程虹,胡德状.“僵尸企业”存在之谜:基于企业微观因素的实证解释——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16,4(1):7-25.

[2]黄少卿,陈彦.中国“僵尸企业”的分布特征与分类处置[J].中国工业经济,2017(3):24-43.

[3]申广军.比较优势与“僵尸企业”: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6(12):13-24+187.

[4]李霄阳,瞿强.中国“僵尸企业”:识别与分类[J].国际金融研究,2017(8):3-13.

[5]王欣新.僵尸企业治理与破产法的实施[J].人民司法(应用),2016(13):4-9.

[6]徐建华.经济外交:概念与特征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5):78-83.

[7]TYLER, L.K.,MOSS, H.E..Towards a distributed account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1,5, 244-252.

[8]程晋.中国情境下的“僵尸企业”:产生机制、影响效应与政策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17(5):70-76.

[9]张栋,谢志华,王靖雯.中国僵尸企业及其认定——基于钢铁业上市公司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6(11):90-107.

[10]鲍世赞,蔡瑞林.僵尸企业成本外部化及其市场失灵纠正[J].改革,2016(9):115-122.

[11]曹丽妮.基层政府干预处置“僵尸企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12]尹嘉啉,邹国庆.日本处理“僵尸企业”的主要手段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7,36(4):58-68.

[13]栾甫贵,李方玉.僵尸企业的文献回顾与评价[J].会计之友,2017(14):70-75.

[14]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及处置对策研究[J].现代金融,2017(5):22-23.

[15]HING A, LING L. The effects of reducing demand uncertainty in a manufacture-retailer channel for single-period products[J]. Computers ∨(COR) ,1997, 29(11): 1583-1602.

[16]刘奎甫,茅宁.“僵尸企业”国外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10):3-19.

[17]CHAKRABORTY S, PEEK J. Cherry-picking winners or aiding the distressed? Anatomy of a financial crisis intervention[R]. Working Paper, 2012.

[18]PEEK J. The contribution of bank lending to the long-term stagnation in Japan[R].Working Paper, 2008.

[19]熊兵.“僵尸企业”治理的他国经验[J].改革,2016(3):120-127.

[20]庄倩,陈良华.财务困境理论的预测动态性改进与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5):69-76.

[21]刘方,俞苇然.“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研究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7(10):1-13.

[22]CABALLERO R J, HOSHI T, KASHYAP A K. Zombie lending and depressed restructuring in Japa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 98(5): 1943-1977.

[23]聶辉华,江艇,张雨潇,等.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6(9):63-68+88.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