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国自古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中国哲学特有的韵味,它既有西方哲学的唯物唯心的对立,也是中国自我认识论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哲学史放眼望去都不可避免地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有就是二者的折中者,我归之为气。我认为以这样的方法论对中国哲学史进行架构和阐述,对每个人物的哲学思想以史实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和整理,更能让人对中国哲学史一目了然,也更具有中国哲学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这里我把器归类为“万有”,这个万有是确实存在的而非理念的事物。凡是万有的一类均可归为形而下。这个万有又不同于裴頠的崇有论里的万有,他的万有是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而这里的万有是无形有象的万有,这个万有就包括了虚空。万有是形而下,循着这个万有就可以从先秦哲学开始进行构架形而下了。上三代或者远古时代虽为给予哲学以特定的定义,但是形而下的哲学思想在其图腾崇拜中就已经形成,在各种传说和占卜的仪式上就能够看到器之为大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以形而下的哲学思想应从远古时代开始。后来老子把这种形而下的思想抽离出来形成了道是本体论的宇宙观,这里老子的道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就形而下的本体论,而是形而上的理之论。我现在把道分离开虽然是同一个道却有两个不同的哲学属性。道在宇宙论上就是万有,这一点裴頠也是认可的。如果说哲学史最伟大的人物,我认为莫过于老子,他的《道德经》虽五千言却字字珠玑,无不闪烁者哲人的智慧。他的提出的本体论是史无前例的,他的道法自然,奠定了形而上理系统的基石。
中国哲学论及形而下的人物很多,每个论及形而下思想的人物都具有其独特的观点,王充的元气论、王弼的贵无论、郭象的独化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气一元论、王夫之天下惟器包括近代谭嗣同的以太说和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等。那么形而下的这条哲学史层面围绕着中国思想史就很好理顺,也很容易系统地穿起来了。在系统论及每个人哲学体系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下具体到有哪些方面和特点。如王充形而下的元气,他所言的这种元气的在形而下的方面便可以剥离出来,寻找其形而下的特点,“夫天覆于上,地堰于下,下气蒸上,上气下降,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又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这样把每个人的哲学观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分层次论述,即清晰明了也可以看出其哲学思想的偏重点。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是最具有哲学意义的一个话题,形而上的东西是无形无象的,他纯在于思想中,存在于理念里,摸不看,看不到,极具抽象性的这么一个“无”,但它却是存在,而且挥之不去。是与形而下的完全对立,如果说硬是寻找一个对接点也只能是道,而一旦深究却发现二者之间微弱的缝隙却也是深不见底遥不可及。形而上在中国的哲学形态上比较纷杂,中国哲学在形而上方面注重伦理、人性和规律,而且形而上总是围绕着政治统治这条线展开,这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特色,在论及形而上时有必要展开其时代背景。形而上的哲学在老子道、无、玄和“道法自然”的方面初露端倪,后来至程朱和陆王才形成一个庞大的形而上的体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应该称得上中国哲学在形而上方面的巅峰。形而上在宋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唯心哲学的基石。我认为如果细细捋顺形而上应该将其继续分类如政治、伦理、美学等,凡是形而上趋于理念的东西都应该归于这一类。在中国哲学史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形而上从形而下隔离开来看问题,当论及某一人物的思想时要有所区别对待。在哲学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到底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可能这之间会有一个过渡,就是哲学史方法论中关于折中的说法,折中会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游离,一方面来源形而上,一方面有具有形而上的特性,但最终还是会走向某一个极点,这个折中只是充当一个桥梁的作用。
如果形而上确定了,就开始分析其形而上的方面。如老子,这就要把其道在形而上的方面挖掘出来,找到精华并加以佐证。如孔子,尽管看似孔子的哲学思想不是那么浓,但就去在仁的定性和论证方面讲,他我认为孔子是形而上在伦理学方面极具代表的一个人物。在如孟子、荀子都称的上在形而上人性论方面的代表。并不是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哲学家,中国历史上思想家太多而且涉及形而上问题的也人物太多,这就需要把其具有哲学韵味思想的思想家纳入到哲学史中来,而不是把所有人和其所有的思想都进行罗列和表述。
当形而上于形而下的层次清晰起来之后,就需要对一些折中思想的归类和整理,我认为这一类思想可以称之为“气”,这个气不同于元气论,有点近似张载的太虚即气,又有些不同,又有些近似于气质之性的气,可还是不同。这里的气既有形而下的唯物特征又有形而上唯理特征。这里的气是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渡,或者是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偏移。为什么要提出气思想的归纳和整理,我认为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特色和进步。中国哲学不仅论及形而下和形而上,最重要的是在试图探寻一条路径来联通彼此,这个气就是焦点,气的理论脱离不开形而上和形而下,却又与之不同。如人性是形而上的东西,气在未与人性有交集的时候具有形而下的一面,可当气与人性联系到一起时便具有了形而上的一面,此时气的两面性便彰显出来。中国哲学史总是讨论一个焦点问题“人性”,人性的由来和人性与外物的关系,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那么善恶的由来在哪里,及其后期的变化过程呢。我认为张载在寻求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过程中,他的气一元论就很好地论述了这个问题。我们循着这条线索,在气这个层面顺着史实寻找与之对应的理论。如谭嗣同的以太之说就具有这个气的这个性质。同时气在与道与理的论证中也非常的特别,如《管子四书》里面提到的“精气”,周敦颐《太极图说》里的气,宋明理学从张载那里变通过来的气等。
这种折中的气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很长见的,或许一些观点没有用气来表达,但其核心的观点却是气的思想。这种气的思想围绕着气和道在形而下的方面开始逐步延伸最后到形而上的道和理。
综述,哲学是一门激发人智慧并给人以启迪的学问,是一门历史悠久又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学问,人类在哲学道路的探求上是永无止境的,哲学史方法论的开拓和创新会在梳理人类已知知识的路途上让人独辟蹊径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