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对物流业发展的约束和环保成本的上升,传统物流业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变化,现有资源条件无法使物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发展空间逐渐收窄;而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传统物流业借助先进科技进行流程再造,物流业的发展日趋智慧化。智慧物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协同创新,重新定义产业分工,优化结构流程,以降低能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1]。
2017年11月,安徽省就进一步降低物流业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提出促进货物流通便利化、加强综合性物流枢纽和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旨在破除制约安徽物流向智慧化转型的障碍,加快智慧物流发展。十八大以来,安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年生产总值(GDP)27518.7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92.6亿元,同比增长11.9%,进出口总额达500多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多;智慧物流的发展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物流园的布局和建设初具规模,仓储自动化、中途运输、终端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日益智能化,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安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7年末,安徽高速公路达4673千米、一级公路达4151千米、铁路营业里程达4146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79千米。但智慧物流的核心需求之一是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物联网有效整合资源,为物流各参与方提供其所需信息服务。而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配套的数据处理工具和系统,如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终端等,通过这些软硬件设施的共同作用使货物中途运输、终端配送等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2]。而安徽省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支撑智慧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不足,尚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同时物联网的覆盖率和精确度也有待提高。
任何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需要特定的行业标准来约束各参与方,以保证行业发展所需的秩序和效率,因此,智慧物流的规范发展要基于广泛认同、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协议。智慧物流作为新生事物,与此相关的行业标准和信息化标准还没有形成体系,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的物流技术和物流标准,致使物流信息在传递中失真,难以实现实时共享。安徽省内的物流企业尽管大部分都采用了较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设备,如条形码技术、GPS、仓库管理系统等,但对于无人仓储、自动分拣机、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配送等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较低,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妨碍了安徽物流业向智慧化的进一步发展。
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领域供给端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安徽省内物流环节缺乏统一的税率,妨碍了物流运输、配送等效率的提升;部分物流从业者无法为上游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进项税抵扣不足,导致上游企业税负成本增加。同时,物流各环节的收费不规范,交通运输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执法缺乏协调性,“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物流用地普遍受到限制,城市周围缺乏物流园区配套保障,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而且限制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
物流园区与铁路、港口、产业园区缺乏有机联系,多式联运衔接不畅,物流业作为支撑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其规划布局应能够促进安徽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物流需求则会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当前,安徽省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智慧物流的发展联动融合不足,没有形成发展合力,智慧物流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待加强。
绿色发展注重提升效率,尽可能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安徽省也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安徽省物流业能源消耗量位居第三,仅次于工业和建筑业,而无效长途运输、过度包装等物流环节消耗了大量能源。智慧物流通过实时信息共享、智能规划运输、配送路线等方式,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为绿色化发展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但目前安徽物流业在绿色化应用上有待加强,新能源电动运输车普及率不高,柴油货车等高排放车辆市场退出缓慢,消费型物流产生大量白色垃圾,过度包装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物流顺利转型的根基,要充分认识物流业向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智慧物流是安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从供给端实现物流业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享,智慧物流可以再造物流业流程分工,开辟物流业提质增效的新途径,夯实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创新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成立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内外电商快递龙头企业,加快安徽智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让市场各主体都能分享智慧物流发展的红利。
智慧物流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特征,涉及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公众和政府等利益主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安徽省物流协会作为服务广大物流企业的窗口、政府联系物流企业的桥梁、物流企业间沟通合作的平台、物流产业学术交流的阵地,应充分利用其在物流业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智慧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协调各方,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实行智慧物流信息技术投入纳税时专项扣除。
全面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用改革的方法降低制度因素给物流各参与方带来的额外成本,营造适宜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安徽物流业降本增效、进而促进其向智慧发展消除制度因素的阻碍。统筹物流各环节税收政策,如进一步完善从事货运的个体户异地代开相关发票制度、推进安徽省内收费公路营改增工作。规范公路货运执法行为,加强相关部门执法的协调性和物流领域收费清理,强化收费和服务价格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税费征收不规范问题。加大物流用地支持力度,在城市空间利用总体规划中合格安排物流用地规模和结构布局。
鼓励安徽物流企业基于省内产业供应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业务创新,积极参与供应链服务,如在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开展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综合服务业务。支持省内物流企业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高质量物流服务体系,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物流服务,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安徽省内大宗农产品产地公路运输网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实行生鲜果蔬绿色无障碍通道,并积极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进一步整合安徽省内物流资源,优化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网点布局,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协调性。
智慧物流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物流运输等环节染物排放,是安徽物流业向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物流新模式的应用,提高一体化衔接水平和中转换装效率。进一步加大新能源电动汽车购车税收优惠幅度,用新能源汽车全面替换燃油公共交通运输车,推广柴油货车等汽车尾气净化技术[3]。同时,创新媒介宣传形式,利用多样化手段培育绿色消费文化,以消费带动绿色生产。
发展智慧物流是促进安徽物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内容,因此,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安徽智慧物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