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27 15:10杜金梅王树根许长海付少海黄锋林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丝光染整织物

杜金梅,许 华,王树根,许长海,付少海,黄锋林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 “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概况

“染整工艺原理”(含染整工艺实验)是我校(江南大学)为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料化学与助剂”“染整设备”“计算机测配色原理”等为基础,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1]。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染整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纺织品染整加工及相关行业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各种纺织品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热定形)及后整理(防缩、防皱、特种功能整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该课程注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树立纺织品染整加工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和创新观念。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校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改变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互动、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对“染整工艺原理”课程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2-3]。

二、 “染整工艺原理”课程设计

1. 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的设计

由于“染整工艺原理”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5],课程采取理论授课、课堂讨论并同步开设“染整工艺实验”教学的方式实施。

(1) 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结合学科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棉、毛、蚕丝、涤纶纤维为主,介绍不同纤维织物的染整工艺原理,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全面理解专业理论知识。

(2) 在课堂讨论方面,教师结合实习、实验,按照理论教学顺序,课前提出讨论题目,内容涉及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影响丝光织物性能的因素,合成纤维热定形,前处理及后整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及行业新技术,蚕丝织物前处理及整理效果影响因素,毛织物整理效果影响因素及行业新技术,织物防缩整理、防皱整理及特种功能整理。讨论课将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为主,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效果。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及全班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3。

(3) 在实践教学方面,授课教师在担任“染整工艺原理”理论教学的同时承担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开设一些相关工艺原理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加工工序进行工艺试验及质量测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 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在理论授课、课堂讨论过程中,采取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1) 理论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理论授课改变教师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学方式,采取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知识点灵活提问,以达到控制课堂纪律、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棉织物丝光知识点时,在对比完热丝光和冷丝光工艺后,提出问题“是否能够开发出一种工艺以得到兼具冷、热丝光产品优点的织物?”学生思考后争相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分为先热后冷和先冷后热两种丝光工艺。先热后冷观点认为热碱黏度低,达到平衡溶胀的时间短,而冷丝光纤维溶胀程度更大,所以先热后冷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溶胀程度大的棉纤维。该论点一经提出,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教师在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的理论性后随即又提出一个问题:由于棉织物丝光是高浓度碱液操作,工厂实际生产中棉织物与浓碱接触时间为60 s左右,由热碱(约 70 ℃)到冷碱(约10 ℃)如何控制?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提出工艺的可行性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讨论课的师生互动。讨论课需要教师及全班学生参与。每名学生根据所选项目进行综合调研并对全体学生讲解,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讨论。采用模拟现场的讨论方式,即根据内容将讲解者分为“学院派”和“实战派”。“学院派”以理论研究为主,现场模拟形式为科技汇报,讲解者及听众模拟人物均为科研工作者。讲解者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听众就讲解者的理论提出问题和质疑,讲解者进行答复。“实战派”以新技术推广为主,现场模拟为技术推广会,讲解者为技术推广人员,听众为企业负责人(决定是否投资者),技术推广人员努力将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而企业负责人就该技术的效果、节能、环保等方面提出问题。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战派”,讲解者都必须广泛调研,充分了解自己的汇报内容,才能流畅阐述和解答问题,而听众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例如轻化1602班某学生介绍了“蚕丝织物的抗皱整理”后,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该研究采用多元羧酸抗皱而不是传统的N-羟甲基类产品?采用多元羧酸织物抗皱的机理是什么?采用该方法整理的蚕丝织物力学性能及色泽较传统方法有何不同?等等。该学生运用自己查阅的大量资料回答以上问题。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任课教师也需阅读大量科技文献,增加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提问并针对问题协助讲解者回答。模拟现场的讨论课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其知识面,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 “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全面介绍棉、毛、丝等各类织物的染整工艺原理,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各类新型工艺。同时借助理论教学开始前的认识实习和结束后的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等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在本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问答方式,通过课前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巩固已知、获得新知。课堂提问能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注意力,实现高效教学。同时提出目前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汇报,使学生以质疑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板书可以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更直接的图文信息,使抽象呆板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改革作业及考试方式。按章节布置预习和课后阅读任务,同时列出主要参考书目,鼓励学生自己出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每一章教学结束后,采用课堂提问、小测验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以达到全面、合理地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4. 重视研究性学习

为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相关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获得,或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判断,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以达到对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

5. 优化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50%,其中课堂表现占10%,课后作业占10%,讨论课占30%;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获取知识能力,期末考试则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四、 结语

在“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校2017—2018学年轻化工程专业1502班“染整工艺原理”课程目标达成度为例,该班共28人,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为0.78,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为0.79,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为0.78,结果显示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应用特性,能进行纺织品染整加工的过程设计、控制(教学目标1);能够较好地掌握纺织品前处理、后整理的基本工艺和原理,能够正确分析染整加工中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2);能够在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与原理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从事染整工艺设计(教学目标3)。

猜你喜欢
丝光染整织物
2023年《染整技术》征订启事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
丝光工艺原理详解
棉与干法腈纶混纺色织面料的整理工艺实践
柔性仿麻棉质面料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