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开始的,1960年海默对美国1914-1956年FDI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创造性地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垄断理论运用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之中,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的概念。此后,这一理论经金德尔伯格、约翰逊、凯夫斯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解释跨国公司国际投资较为完整的理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界的主流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海默教授于1960年首先提出的。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进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和规模经济等。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指出对外直接投资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是一种企业寡头垄断和市场集中相联系的现象,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但是,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缺乏普遍意义,由于研究依据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对西欧大量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统计资料,因此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很好的解释力,但却无法解释60年代后期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并不比发达国家有更强的垄断优势。并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奠定了当代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并对以后的各种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要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时差,即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侧重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动态化,研究产品出口优势在不同国家间的传导。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巴克利、卡森和拉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沿用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后来,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指出,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和生产的组织形式,解释了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邓宁于1977年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理论核心在于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独占无形资产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包括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当企业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这一理论既肯定了绝对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也强调了诱发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的不足。
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大多数是基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践总结而成,它们可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动因、优势和特点等,但无法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逐步发展起来。具体包括小规模技术理论、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和边际产业论。
拉奥通过对印度跨供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考察,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求,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从产品特征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品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更强调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与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欠发达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创新,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有的学习活动的直接影响。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了微观层次,证明落后国家的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欧美国家不同,对此,小岛清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于1978年在《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本国产业的调整、促进本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小岛清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四种类型,其在把微观分析作为既定前提的基础上,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但其动态分析仅限于日本及少数欧洲国家,这也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典范。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发展,并带来了日本经济腾飞,很快从发展中国家的队伍稳步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很好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行业特点,弥补了原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的状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讨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竞争优势问题。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谋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等,这些跨国公司虽然“走出去”势头凶猛,但并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雄厚资本、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其赖以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优势、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所需产品的优势以及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
威尔斯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在理论上给后人提供了充分的分析空间。但从本质上看,小规模技术理论属于技术被动论,其继承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使用“降级技术”生产在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产品,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使得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可能会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以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指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而这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坎特韦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同时,为获得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这一理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以技术积累为内在动力,以地域扩展为基础的。随着技术积累固有的能量的扩展,对外直接投资逐步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而且对外投资的产业也逐步升级,其构成与地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该理论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结构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流动的轨迹,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受到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评价。
本文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系统总结评述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其实,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以上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理论成果。除以上列举的几个主要理论之外,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如支持发展中国家跨供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分散风险论、提高公司形象论等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突出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缺乏理论分析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难以全面解释纷繁复杂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因此,本文在此不再对以上理论进行详细的过多赘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的舞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对于各国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因此,了解并不断发展完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