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路径

2019-03-27 02:55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应用型

(1.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系,福建 福州 350007;2.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007)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和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现代教育,需培养具备敬业、专业、专注、精准、创新等优良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师者,人之模范也”。新时代赋予老师“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由此可见,教师新内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工匠精神需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需从源头培育工匠精神。故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应用型高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1]

为此,在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这对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建设、办学质量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作为源头,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培育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基于此,本文立足工匠精神,聚焦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有学者云:“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2]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事业的奉献,对所做的事情、所生产的产品完美的追求,具体体现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工匠们对产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极高的热情,为了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作品,他们会不懈努力地专注于磨练工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工匠们喜欢手中所做的事,往往胜过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的收入,竭尽全力做出最优质的产品,坚持自己的理念,不断提升、追求卓越,用技术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幸福。

自“工匠精神”2016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应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开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始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众所周知,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当务之急的任务是进行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尤为需要淘汰粗制滥造的落后产业,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以引领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引领企业精致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来推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迈向中高端。新时代的工匠不仅活跃于制造业,还出现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工匠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为一种定型化理想价值观或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艺痴者技必良。在古代,无论是技艺精湛的木匠鲁班,抑或目无全牛的解牛大师庖丁,还是《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3]这为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塑造和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较好的参照模式。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已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培育人才方面,主要以实战教学为导向,强调产学研合作,强化训练符合社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教育要与行业的需求相协调,可快速解决就业、待业等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实现实践教学,增加教学提升和提高生产力的双赢效果。[4]“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发展模式。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工匠意识薄弱。不少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薄弱,并没有真正掌握和深刻理解其实质,对工匠精神的精髓理解不深,难以传授工匠的精神内涵。[5]加上多数学校对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训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侧重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培养。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用型高校忽视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势必也影响到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二,教师职能偏向功利。通常,应用型高校教师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无形中将教师的职能导向偏于功利化,削弱了传统的传道解惑职能,忽略教师基本职业工匠精神素养,也难以将工匠精神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成才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商业化和实用化为核心,而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课程大都只是点缀设置,课时很少也未成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大都聚焦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要素在于人的本身素质和思想修养;在评价内容方面,更侧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疏忽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养成,导致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积极探索的动力和毅力,使人才培养活动蜕变成一种简单的“职业培训”,削弱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文价值。第三,教师受环境熏陶不足。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对提升办学品味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故工匠精神的推广尚处于初期阶段,多数应用型高校未能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全方位、多渠道注入工匠精神元素,从而导致教师们在校园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无法随时受到工匠精神的陶冶和熏陶。[6]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校教师要素探析

1.教师应具“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落到个人层面,就是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师应对自身从事的职业始终保持着热情,秉承敬业乐业精神。诚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施教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7]古今中外历史表明,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在于这些天才们不去思考不必思考的问题,只关注如何提升自身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超越先人和世人。因此,养成敬业乐业的态度是应用型高校教师体现工匠精神基本要素之一。惟有教师高度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有可能持之以恒地追求进步,不断以高标准策励自己,全身地投入工作,将工作责任转化为精神动力,注重人格魅力的提升,使学生浸润在教师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熏陶中,进而也逐渐养成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并将这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传承。

2.教师应具“笃学求真”的职业品格

工匠精神生长于岗位,萌发在职前。工匠们在学徒时常被要求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长年累月在不辞劳苦的坚守中,练习技艺、学习技巧,理解和熟练掌握大师传授的秘诀,在钻研技艺和创作工程中,将灵巧和智慧注入所制作的物品中,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努力实现产品品质的卓越与技能的至善至臻,从而创造出集功能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臻品。因此,养成笃学求真的职业品格,理当也是应用型高校教师体现工匠精神的要素之一。教师应养成勤奋好学、孜孜以求,不固守于既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职业品格,才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方法,将工匠精神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学生,以适应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3.教师应具“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精益求精,就技术而言,就是八风不动,专心致志;就质量而言,就是一丝不苟,好上加好。工匠们的工作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产品进行反复的雕琢与改进,审慎严谨地处理好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在嘈杂的世界里能内心平和地坚持产品的卓越。所以,优秀的工匠极度注重细节,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刻苦地钻研制作技能,对产品制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反复斟酌,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具备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应用型高校教师体现工匠精神的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层面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地不断汲取厚重的人文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并精益求精备课、授课,从而由己及人的感染、培养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优秀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培育路径

1.将工匠精神意识融入教师思想观念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故强化工匠精神意识,克服功利思想,促进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提升,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融入工匠精神意识的首要任务。此外,还要多渠道、多方位注重多形式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教师的工匠精神意识,是保持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工匠的职责是精心打造一个个完美的“部件”。应用型高校教师一旦具有工匠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精神,就能坚定不移保持严谨敬业的态度,激发职业热情,勤练内功,提升内力,以更加饱满的创新创业精神坚守职业的使命,就会自发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知行合一,对职业满怀敬畏之心的工匠精神[8],促成精湛的教学技能形成。这不仅能增强教师核心竞争力,且在其职业生涯中能享受精神的愉悦和内在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充实感。

2.将工匠精神元素注入教师工作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特征,是浸润熏陶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提倡劳动光荣、技能可贵和创新伟大的精神,营造注重创新、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增强工匠精神对教师的浸润熏陶。充分利用老教师的闪光点,诸如谦逊的品行素质、优秀的教学质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传授给新教师,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师的工作,并将这些先进的方法和优良的品质融入到教育事业中去。[9]此外,可营造注入工匠精神元素、体现其价值内涵的人文景观,如中外著名工匠人物雕像。总之,通过这些富含人文意蕴固态物化层面“会说话的活教材”,传递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诠释文化价值,使教师们长期浸润其中。久而久之,促进其工匠精神的养成。同样,这对学生们的工匠精神养成也将发挥潜移默化、细雨润无声的作用。

3.将工匠精神内容纳入教师培训体系

根据Clayton Aldoff提出的ERG理论:“人类的需求有三种: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10]而培训是高层次的成长需求,使教师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故应用型高校要加大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训力度,将其融入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正式教师再教育培训内容中。力争将其渗透在教师业务能力的方方面面,如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精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想,不停反思教学等,从而提高教学成效等。同时,要拓展培训渠道,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网络课堂建设,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的提升。

五、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时代新人的培养者和塑造者。而工匠精神是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引。教师的源头培育对应用型高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本研讨期望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职能,增强教师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工巧匠做贡献。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工匠应用型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工匠神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匠赞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