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根据ADR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B型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难以预测。为了掌握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为更好的开展医院临床药学检测工作做准备,现报告如下。
统计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向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小组上报的ADR共147例,利用Excel的数据筛选统计功能对ADR报告按照病人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品分类、中药制剂分类)、累及器官/系统及ADR的临床表现、ADR上报科室和个人等进行分析。
2.1病人年龄与性别147例发生ADR的病人中,男性病人75例(占51.02%),女性病人72例(占48.98%);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2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病人61例(占41.50%)。病人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2.2给药途径分类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为81.63%。具体为静脉注射120例,占81.63%;口服17例,占11.57%;肌注5例,占3.40%;外用2例,占1.36%;雾化2例,占1.36%;局麻1例,占0.68%。
表1 不同年龄组ADR病人的性别分布
2.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将上报的147例ADR报告中疑似药品进行归类,涉及抗感染药、抗病毒药、抗高血压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麻醉药、营养药、生物制品、中药制剂等10类,近80个品种。其中,抗病毒药4例,占2.72%;抗高血压药6例,占4.08%;抗肿瘤药4例,占2.72%;抗精神病药1例,占0.68%;营养药11例,占7.48%;麻醉药5例,占3.40%;生物制品4例,占2.72%;中药制剂28例,占19.05%;其他11例,占7.48%。又以抗感染药品种最多,有73例,占49.66%:以喹诺酮类(20例,占13.60%)、头孢菌素类(15例,占10.20%)、青霉素类(13例,占8.84%)、β内酰胺类(12例,占8.16%)为最多,单一品种中以炎琥宁、左氧氟沙星、美洛西林为最多,详见表2。
表2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分类
在引发ADR的药品中,中药制剂有28例,以活血化瘀(12例,占8.16%)和抗病毒药(均为炎琥宁,计9例,占6.12%)为最多。其中,生脉6例,参麦2例,七叶皂苷1例,血栓通1例,疏血通1例,银杏叶1例,双黄连1例,清开灵1例,痰热清1例,苦参素2例,鸦胆子油乳2例。
2.4累及器官/系统及ADR的临床表现发生ADR的病人中,个别出现了多器官/系统的临床表现,此次统计以主要临床表现为主。皮肤及其附件的表现最多,为62例,占42.18%,详见表3。
表3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分类
2.5上报科室及上报人分布上报ADR的科室中,临床科室最多,为116例(78.91%),其中呼吸内科上报例数最多,为57例(38.78%)。上报人的岗位以医师最多,为111例(75.51%),其次是药师,为22例(14.97%),护士为12例(8.16%),行政人员2例(1.36%)。
2.6不合理用药导致的A型不良反应分布140例A型不良反应全部由不合理用药导致,其中超剂量用药(57例,占40.72%)过敏反应(33例,占23.57%)对药物副作用重视不足(28例,占20.00%)是不合理用药中的主要因素,另外,药品成分/质量不纯14例,占10.00%;给药途径不当5例,占3.57%;忽视某些药物代谢特点3例,占2.14%。
此次调查中,A型不良反应有140例,占95.24%,均为不合理用药导致,超剂量用药、过敏反应和对药物副作用重视不足是导致ADR的主要原因。B型不良反应有7例,占4.76%,无C型不良反应。
60岁以上老年病人是ADR高发年龄段,因为老年人机能逐渐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易蓄积,且基础疾病复杂,需合并服药,也增加了ADR的发生几率。因此老年病人用药应减少合并用药,严控用药剂量和种类。据文献报道,小儿由于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对药物敏感性较高,其ADR多以过敏反应为主[2]。而我院儿科力量一直薄弱,不设病房仅留门诊,门诊量小,导致上报率不高。
从147例ADR报告的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最多,因为静脉给药可以使药物迅速分布各个器官组织,起效快、治愈率高,临床使用率高。注射剂所带的赋形剂、添加剂和内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都是诱发ADR的重要因素,加之注射剂溶剂的选择、溶质的质量、配伍的变化、溶液的稳定性及放置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时间)都有可能加大ADR的发生概率,因此,在治疗时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尽量避免静脉给药。
抗感染药物在引起ADR药物中较为常见,与其抗菌谱广、临床应用多有关。喹诺酮类药物(20例,占13.60%)半衰期长、抗菌效果好、无需皮试、使用方便,深受临床医师推崇;头孢菌素类药物(15例,占10.20%)种类多、性价比高,一直是临床预防感染用药的首选。但是在实际治疗中,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等不合理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医疗机构要严格贯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3],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及时预警、加大处罚,减少不合理的抗感染用药。
中药制剂近年来发展很快,国家加大了中医中药民族药的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制定了中医药事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4],中药制剂的工艺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大量剂型上市并应用临床。但是中药制剂尤其是在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一些大分子物质极易引发抗原-抗体反应[5],并且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受原料质量、制备工艺、提取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难以达到化学药的标准;中药制剂的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尚在摸索起步阶段,很多组分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且由于中药注射剂多为几种成分中药混合,导致由此引发的ADR多是合并用药结果,难以准确判断。受条件制约,二级医院甚至部分三级医院对于中药制剂ADR无法做到提前干预,及早发现,因此在临床使用上对高敏体质病人需加强观察;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在同一输液中混合使用;不同输液组间应使用中性液体间隔续滴;严禁超剂量使用;选用合适溶媒;滴速不宜过快;避免加大给药浓度,以减少ADR的发生率[6]。
从表2可见,ADR累计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分类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7],循环、神经、消化系统也有相当比例,这是因为这些系统的ADR容易发现和观察,易于检测,而泌尿、血液系统的变化相对隐匿和滞后,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家族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大ADR监测力度[8]。
从ADR上报的科室和个人来看,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衡,受政策宣传、科室重视、个人工作习惯等因素制约,一些重点科室如儿科、急诊科,重点人群如护士的上报数太低,填报表时也存在上报不及时、分析不准确、处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关键信息没有及时留存。
综上所述,我院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A型不良反应有140例,老年人群、联合用药人群更易发生ADR,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更易引发ADR,而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发生ADR的病人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要提升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促进药学监测工作的开展[9-11],加强对诱发ADR药物的重点监测,对出现的ADR及时记录及时上报[12],事后要认真讨论分析,同时要求临床医师熟悉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密切观察用药过程,降低A型ADR的发生,对于B型ADR只能针对个人既往ADR的出现进行预防,避免再次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不仅仅是药师的工作[13],同时应当加强医生、护士、药师、病人之间的沟通,加强宣传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提高医院临床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人们用药有效安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