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水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门诊部 (福建龙岩 364000)
静脉注射是医院门诊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因疾病的影响常会产生一系列负性心理[1]。由于个体差异及年龄的不同,患者所存在的负性心理差异较大,但最终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大多数门诊静脉注射患者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因而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降低了穿刺成功率[3]。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可显著提升其配合度和穿刺成功率,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在门诊静脉注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静脉注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5~50岁,平均(34.5±0.8)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6~52岁,平均(37.6±0.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由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完成相关穿刺操作,且穿刺部位均为肢体静脉。在此过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指导患者做好穿刺准备,并给予其常规穿刺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1)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注射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温湿度适宜;主动与患者接触,耐心询问其病情,并主动关心患者,了解其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静脉注射的作用、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等;给予年龄较小的患者微笑、怀抱、抚摸等,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以促进护患的良好沟通。(2)指导患者采取适合注射的体位,由患者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给予其安慰,且注意语气亲切,操作轻柔,可讲解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使其感到关爱和安心;告知患者进针时存在轻微疼痛,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可利用榜样作用,促进患者配合,以保证穿刺顺利实施,待针尖进入血管后,在患者未感到不适的情况下,减少平行推进的用力,以保证穿刺成功,提升患者舒适度。(3)穿刺成功后及时表扬积极配合的患者,适当肯定被动配合及胆小的患者,以增强其自信心;拔针前,告知患者穿刺部位的正确压迫方法,拔针时动作轻柔,以防形成皮下淤血或血液外溢;结束注射后,需观察10 min后,方可让患者离开。
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配合度、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配合度评估标准[5]:完全配合,患者主动配合静脉注射,穿刺操作顺利完成;部分配合,患者被动配合静脉注射,但穿刺操作顺利完成;不配合,患者穿刺时躁动不安,且肢体行为激烈,存在反抗行为调查。配合度=(完全配合例数+部分配合例数)/总例数×100%。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总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5分)、一般(65~85分)、不满意(<65分)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2.0%(46/5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76.0%(38/5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静脉注射是医院门诊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由于患者恐惧导致穿刺失败,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易损伤其血管,增加护士执行医嘱的难度。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则能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提升配合度[6]。心理护理既能缓解患者的恐惧等负性心理,还能提升护士穿刺成功率及患者配合度,从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信任,进而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求护士首先要为患者提供舒适、轻松的静脉注射环境,且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和陌生感;同时要注意温柔、亲切地对待患者,以提升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可通过非语言性方式安抚患者,以提升其配合度[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配合度、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门诊静脉注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加强门诊静脉注射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提升穿刺成功率和患者配合度,同时还可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