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春,刘丽丽,桂金杰,李慧敏
赣州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江西赣州 341000)
冠心病是一种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的心脏病[1-3]。动态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领域中一种长时间持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心脏在安静和活动的情况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本研究将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诊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36例;年龄44~73岁,平均(56.26±9.64)岁;病程2~17年,平均(6.25±1.41)年。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入院后,由医务人员对全部患者进行基础性检查,并于同期(间隔小于1周)分别接受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于检查前3 d,患者停止用药,防止在检查时有药物因素等影响心电图结果。
1.2.1 常规心电图
患者取平卧位。在检查前,医护人员需保障检查图像清晰和平稳的基线,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指导患者放松身体并消除患者的恐惧感等负性情绪。待患者的心理与生理情绪稳定后应用常规NEC-3322型心电图进行连续性扫描,将纸速控制在25 mm/s。对于T波<R波10.00%,且ST段下移值>0.05 mV的情况,诊断为ST-T改变。
1.2.2 动态心电图
应用B19800动态心电图仪进行诊断。通过记录仪自动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在24 h内记录患者的心电图信号。通过Biox Win软件全面分析观察到的图像。在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多体位的检查,从而排除体位对结果的干扰。
心律失常的观察指标包括:(1)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短阵室上速、室性心律失常、房室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阳性率等心律失常率;(2)异性指标:全程窦性心搏每5分钟NN间期的平均值标准差(SDANN)、全程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窦性心搏相邻NN之差的均方根(RMSSD)。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为82.5%(66/80),高于常规心电图的47.5%(3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1,P<0.05)。
2.2.1 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率比较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率比较[例(%)]
2.2.2 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异性指标比较
动态心电图各指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异性指标比较(ms,±s)
表2 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异性指标比较(ms,±s)
组别 例数 SDANN SDNN RMSSD动态心电图 80 131.58±10.47 134.49±18.34 38.50±9.11常规心电图 80 89.27±22.56 92.31±21.46 24.21±14.78 t 14.717 12.932 7.111 P<0.05 <0.05 <0.05
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冠心病相关病症发病准确率70.0%(56/80),高于常规心电图的52.5% (4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1,P<0.05)。
冠心病是导致器官性病变或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狭窄而引起心肌功能障碍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过度肥胖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4]。1987—1993年我国发病率最高为108.7/10万,最低为3.3/10万。冠心病在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在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一位[5]。冠心病的诊断是通过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等方法判定是否有心肌坏死。处于中老年阶段的人群易发此病,大部分冠心病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一旦发病可能即为猝死或者心肌梗死,因此,尽早发现冠心病并加以诊断治疗尤其重要。
诊断冠心病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心电图。心电图是一种记录身体心脏电活动的无创伤性检查手段[6]。但是常规心电图不能持续性检测心脏电信号变化,只能记录当时的心电信号,其结果可能会使部分患者的漏诊率增高,从而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动态心电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其信息量的庞大和记录时间的持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以及准确诊断患者出现的相关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心律失常率、心律失常异性指标以及相关病症发病准确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