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全面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在教育改革发展理念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路线的有力举措。警务化管理作为全日制警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基石,不仅内化了令行禁止、服从命令的警务素养要求,更培养了公安和司法類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执行力和纪律性。本文论述了怎样将警务化职业素质教育模式融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政育人体系,打造科学一体化的警务化思政教育框架,突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领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体系 警务化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70-02
一、高校警务化管理的思政教育内涵综述
警务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源自类(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是警察类(公安和司法警察)院校根据公安部制定的警务化管理规定以及严格规范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制度的办学理念实行的育人模式。通过实施井然有序的警务化管理规程达到推进学生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的四化目标,是培育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途径,更是促进学校教学过程及各项事业高效运转的助燃剂。然而,过于强调作风问题和组织的纪律性并不能完全体现警校作为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性化人才上的治学初衷,所以合理把握警察机关和警察类院校在管理和培育模式上的区别,辩证看待二者对管理对象的养成教育要求,是警务化管理的一个内涵延伸。
相对封闭的管理是实现警务化管理目标的约束条件,学生的警务素质养成离不开井然有序的严管和训练,这有利于创造严肃活泼、团结紧张、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校园环境。[1]但需要注意的是空间的相对隔离不能限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开放包容,警校生在本质上说还是大学生,接受全方位开放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文化传承还是首要目的。现阶段还存在将警务化模式和高等教育孤立看待的现象,认为严管限制了教育自由,统一标准扼杀了创新思维和优质独苗。这在外在学生管理形式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生素质隐式教育的可渗透性角度考虑,实现警务化管理下开放的、全面的、可协调的思政体系建设是可行的。
隐性教育的主要核心,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教育暗示,将课堂外的环境进行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设定好的情境中,通过受到暗示和影响,达到教学目的。[2]例如学校的教学楼和寝室走廊建设、校园道路的路标路牌设计作为物质文化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社团策划、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在校园文化软实力上给学生更多思政领域发展空间,这是思政课程和讲座等显性资源不能代替的。而正是隐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丰富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固化模式,才可以填补警务化管理的相对封闭性带来的局限。[3]同样,警务化的统一性和高效性与隐式教育的融合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
二、司法警校科学一体化思政教育框架搭建
警务化管理模式是司法警察院校培养学生警务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关键,从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的规范化出发,塑造品行作风优良的警校生队伍,是当今社会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共性保障,也是司法警校在思政教育显性和隐性资源上的连接桥梁,更是两者相互强化和渗透的催化剂。
(一)警务化管理对显性思政教育的内化推动
严格高效的警务管理是司法警校政治立校的标志性要求,这也有力推动了思政常态化教育形式的普及,保证了警校生牢固思想品德和政治学习能力的内部环境。规范全面的警务素养培育应从纪律作风、内务卫生、道德品行、心理素质和职业养成五个方面展开,而各个模块的统一性和共性意识的培养与现今社会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统一部署是息息相关的。[4]在大思政教育思潮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需要师资资源整合以及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共享,也需要各级党团组织在政策落实和政治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而现实的大思政理念普及工作存在因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开放思维导致“思政课成了背书课”、集体活动开展困难、集中学习形式化的现象。严明纪律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行为,规范内务提高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加强道德修养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格,牢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和抗压能力,推进职业化养成有利于坚定政治立场和优良作风的塑造,这五个内容相辅相成,更加促进了高校思政显式教育的开展。
(二)隐性思政教育对警务化管理的正向引导
司法警校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养成是融入在警务化管理各方面的,这与学生道德品质和“三观”的养成密不可分。而传统显式思政教育一般发生在课堂和会议室等正式场所,因此隐式教育资源作为对显式教育的补充,可以自由设定情境和场所,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养成中,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并正确看待警务化管理各项事务,自觉遵守与执行警务化管理办法。隐式教育形式渗透在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资源包含了团委指导下的社科类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科技类团体活动,以及校外“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团体公益活动等,在实践育人中强化素质拓展、行为养成、团队意识和纪律作风,是课外实践教学对司法警校警务化管理意识形态反哺的表征。[5]另外,校园文体建设、职业认知和社会与生活认知活动中融入的警察文化和政治生态元素,也会为警校生对警务化管理的深度理解提供素材。
(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强化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利用应当提出合理化建议,显性和隐性资源在场合和时宜上都有明显区别,隐性教育相对于较强目的性和直接性的显性教育来讲具有广泛存在、方法多样、渗透性强、目的隐晦的特点。从潜移默化的暗示角度考虑,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审视和革新意识,在众多实践活动和文化熏陶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实际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学生认为的思政教育“填鸭式”模式。自我学习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寻求主流价值指引,利用科学有效、多角度思考的方式吸收现阶段经过前人验证的思政教育理论资源。思政教育显性资源也为隐性渠道的有效渗透提供了捷径,高校思政理论课、党团三会一课、党课学习和其余非正式集体和个人政治学习大都是针对新时代新征程下党和国家在面对新挑战时给出的建设性方案和指引性思想,对于正在形成“三观”的大学生来讲是亟待获取的宝贵思想财富,这些触手可及的财富可以转化为警校生指导自己实践认知和职业养成的动力源泉。
三、警类院校大思政教育的价值探索
现阶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高校育人的价值重心。以实践育人为载体,以警校文化熏陶、职业和社会生活认知为渗透素材的隐性思政教育补充了以思政课和党团政治学习为核心的显性教育,让学生在价值探索上更具主动性和创新型。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警察院校除了执行命令和服从管理外,还应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将学生从厌恶管理转变为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6]思政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强制性灌输思想,而是让优越的思想理念成为学生激发自身潜能和创造性的武器,高校的隐性教育资源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需求空白。另外,追求个性发展并不是强调个体利益至上,司法警校的政治性是立校之本,学校的政治资源是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强、警务素养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设定的,尤其在显性资源的配备上针对性更强,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辩证看待学生的自我管理,明确思政课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可以产生更直接的政治导向和定向培养作用。
大思政视野下的警校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理解和践行警务化管理的同时 回归生活和社会现实。警校生课堂、宿舍、训练场的警务制度化可以促成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习惯,在优質课堂建设中形成不迟到、不早退、勤于思考、尊师重教的氛围,在文明寝室建设中塑造洁身自好、崇尚卫生、注重礼仪的形象,在队列考评中养成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作风。行为养成终身受益,即使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警务化管理产生的后续指引效应也会使其体会更多的现实感悟。
警校隐性思政教育让警校生回归价值理性,回归警务化管理的内涵。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出现了很多价值观扭曲、意识形态模糊的现象,大学作为育人重地,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学生在形成自身价值观的阶段接受实践认知和警校文化的引导,可以更加准确地摒弃歪风邪气,形成强有力的价值体系,而实践育人和警务化管理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警务化模式的培养目的和制度意义,进而提升执行积极性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阎继忠.关于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06).
[2]李世合.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的扩展与开发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3]吴诚,罗旭.警察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与其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社科纵横,2009(05).
[4]唐一鸣.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警务化管理研究——以司法警察类院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5(11).
[5]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6]蒋波.警察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及其职业素养培养[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12).
作者简介:
李特(1989年6月-),男,浙江省温州市人,副主任科员,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安全防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