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四味,苦辣酸甜

2019-03-26 06:38赵强
红旗文稿 2019年1期
关键词:菜谱科学理论

赵强

古语有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又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由是观之,各色理论也是颇多况味,几经咀嚼,从中可以咂摸出至少苦辣酸甜四种味道。

首先言“苦”。

不妨从苏共为自己酿下一杯亡党亡国的苦酒说起。20多年过去了,面对苏共的历史命运,人们还在不停地追问: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由先进分子组成,并一心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何以在执政74年后遭遇如此厄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直接影响了中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社会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这个角度看,苏共是我们的先行者,是我们的老师。

但是,在此后的岁月里,这位“老师”却没能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处理好自己的“学术成果”。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以降,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背离、背弃、背叛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这个出身贫寒的“学生”,在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激励下,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通过艰辛探索,坚持实事求是,勇敢提出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列主义以符合中国国情的形式,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共产党因此成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优等生”。

同样起步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原因在于,苏共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中国共产党在波诡云谲的变局中,稳住了心神,站定了脚跟,最终带领中国社会迈向了欣欣向荣。

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立足于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检验,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理论本身是科学的,又能以科学的态度去运用、发展、完善,理论之水就能浇灌出鲜艳的实践之花。

理论是科学的,对待理论的态度不科学,甘泉之下同样会生出苦果。这说明,伟大的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有了科学的理论,却不懂得如何正确指导实践,就会走上歧途,就要栽跟头,就要吃苦头。这是一个惨痛教训,也是一个严肃警示。

再来说“辣”。

香辣的食物,许多人都爱吃。辣味很刺激,可以激发食欲,常常令人血脉贲张、欲罢不能。但是,辣的东西吃起来很过瘾,吃多了就要上火。而且,辣味也不适合所有人,对于辣味不耐受的人而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牙龈肿胀,哽嗓生烟。

激进的理论,跨越历史的发展阶段,超越现实的承受能力,就如辛辣的美味,看上去很美,闻起来很香,但真要吃进嘴里,轻则吃倒了胃口,重则毁掉了身子。如果着急忙慌地四处找水喝,一不小心还会饮鸩止渴。

革命时期,我们党曾经先后犯过“左”倾盲动错误和冒险主义,对革命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试图在中心城市武装暴动,企图一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些激进的理论指导,宛若给处于严寒的中国革命灌下一碗辣椒汤,喝着浑身冒汗,实际上只是一阵燥热,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喝坏了身体,给党和革命带来巨大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曾头脑发热,脱离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搞起了“大跃进”,提出“赶英超美”“一大二公”,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急躁思潮蔓延,不少地方违反科学规律,揠苗助长。结果,实践对这些错误理论给予强烈反击。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结果,众所周知,曾经在南美小国玻利维亚大放异彩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却遭遇惨败。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总量只有美国的1/10,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

完全背离自己的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失败是必然的。在别人那里,称得上美味的佳肴,却根本不是俄罗斯的“菜”。俄罗斯社会被这道“硬菜”辣得七窍生烟,久久缓不过神来。

同样的案例,还发生在那些被强行输入西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以竞争性选举为主要游戏规则的西式民主,被移植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后,带来的往往是社会分裂、族群对立、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已、政府软弱无力。究其原因,在于西式民主在这些地方根本不具备生长的土壤。

与其说民主、自由、人权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繁荣,不如说西方社会的繁荣为其民主、自由、人权提供了物质前提。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并不能带来社会的繁荣,西方社会的繁荣也不是依靠其民主、自由、人权,而是依靠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靠对其他国家的剥夺。西式民主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础难以匹配,只能是水土不服的“样子货”,说起来挺诱人,尝起来只会辣得直吐舌头。

再看何谓“酸”?

一种是酸腐的理论。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来源于实践的理论也应及时更新。如果理论总结也搞刻舟求剑,难免会过了“保质期”,发酸变质,难以指导新的实践。但是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不时出现。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后,旧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顽强地刷存在感,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评判现实事物。

一种是“酸葡萄”理論。简单说,就是那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理论。比如,西方近年来出现的“新殖民主义”等攻击抹黑中非合作的论调。事实上,无论中国如何援助非洲国家,都是不设前提条件的,这同西方国家在给予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时,会设置非常苛刻的条件相比,大相径庭。所以,当中国领导人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作出“五不”声明时,受到了非洲政界、学界和人民的普遍赞誉。结合西方殖民非洲的黑暗历史,结合中国在非洲受到的真诚欢迎,我们不难看出,“新殖民主义”论背后,流出的不过是汩汩的酸水。

同样的逻辑,还体现在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攻击上。“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接受。但是一些国外学者却频频创造新词,比如“债务帝国主义”“账本外交”等,来抹黑“一带一路”。从本质上说,这些论调依然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这种论调的内核,是优势地位渐失的恐慌,以及“我的奶酪你也敢动”的张狂。

还有一种理论,也是酸溜溜的,其突出特点是“双重标准”。例如“锐实力”概念。西方把它生造出来,又强加到中国头上,用以指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受政府控制,并且有对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干预文化领域各种自由的政治目的。然而事实上,同样的事情,美国和西方做了就是展现软实力,中国做了就是使用“锐实力”。这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从中体会到的,除了蛮横,就是一种酸溜溜的阴阳怪气。

最后说“甜”。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理论比如菜谱,菜谱是编制者经验的总结,不可能包罗万有,也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受欢迎。如果我们只会照着菜谱依葫芦画瓢,也可能炒出不错的菜,但是一定要清楚,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备齐菜谱中的食材香料,烹饪工具同菜谱要求也常常迥异,这是因为,菜谱中规定的某种作料“少许”,各人理解和掌握千差万别,更何况还要掌握火候。说到底,菜谱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参考,具体煎炒烹炸,还需要我们这些“厨师”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摸索尝试。

我们党从革命时期一路走来,有过“照方抓药”“按图索骥”的教条主义,也犯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冒进错误。经过一系列血与火的考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苦尽甘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人民辛苦劳作之后结出的甘甜硕果。

不论是西方制度模式,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些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共同追求,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哪些是人类制度探索的地方性记述、局部性概括、阶段性总结,需要根据各自国情和时代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扬弃和实践;哪些是人类制度建设的迷思和误区,需要结合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大胆地破除和厘清。我们应该秉持客观公正,从中西制度模式对各自国情的适应性上,从各自制度顺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上,从各自制度解决各自国内外矛盾的有效性上,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比较,不是为了在中西制度模式之间,分出个高下、比出个优劣来,而是为了进一步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并不是要输出“中国模式”,我们更不会志得意满甚或得意忘形地表示,历史将终结于“中国模式”。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就人类制度文明而言,这个伟大创造,破除了制度迷思,贡献了中国智慧,拓展了实施路径。我们既要通过实践,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也要进行理论总结,为人类制度文明建设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甜”的理论,都是这样建立在艰苦的实践探索、繁复的分析比较、科学的提炼总结之上的。真正香甜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理论,科学的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又能推动实践不断向前的理论。理论的“甜”,是在切實把握理论实质、正确指导实际工作、充分发挥理论效能之后感受到的。这样的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常怀求真之心、常行务实之举,方能甘之若饴。

理论四味,苦辣酸甜。唯有比对,方知人间真味。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第19期中青二班学员,《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狄英娜

猜你喜欢
菜谱科学理论
我的私人美味菜谱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宇宙菜谱失窃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菜谱中的黑米粒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