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有天我去接他,刚想把他搂在怀里,就闻到一股浓烈而熟悉的大便味儿。
“拉裤子了?”我小声问他。
“妈妈,你千万千万不要告诉老师。”他小脸通红地说,“老师闻到臭味问是谁,我不敢举手,怕小朋友笑话我。”
回到家,我给孩子换衣服时,发现大便都被他暖成硬硬的屎团了。可见,小家伙把面子看得有多重。
晚上一家人准备休息时,我大声对先生说:“你知道吗?我刚上学时,曾因不敢举手上厕所,把屎都拉到裤子上了。”
先生接过话茬说:“哎呀,这有什么呀,我刚上学时也干过这事儿。后来才知道,着急上厕所,可以举手报告老师,学校允许呀。”
孩子听见我俩的对话,慌忙跑过去来,眼睛亮亮地问:“爸爸妈妈,你们真的也都拉过裤子吗?”
先生和我连声说:“对呀,拉过呀,后来想上厕所告诉老师,就再也没有出过这样的糗事啦。”
孩子开心地抱着我俩:“原来,爸爸妈妈和我一样啊。”
从那以后,孩子在校再也没有拉过裤子,也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勇敢说出来,并大胆向身边人求助。
从那时起,我懂了:恐惧并非孩子的天性,而是太多的感受曾被大人否定。
孩子上小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字写得不够好。因为字写得不好,作业就经常重写,考试就经常丢分,批评就没有少挨。我和他商量后,报了一个书法班,他练了一段时间,就想打退堂鼓。“妈妈,练字好难啊。我不想再练字了。”他撅着小嘴,满脸怕困难的怂样儿。我想了想对他说:“别看妈妈现在是记者,每天都写一版一版的文章,小时候啊,作文也经常被老师批评呢。”他惊讶地说:“妈妈,你不是从小就会写文章吗?”“才不是呢。”我坦诚地告诉他,“妈妈小时候,可笨了。数学总考不及格,语文作文也写不好。但妈妈多读多写多练,后来还是考上了大学,学会了写文章。”
正好,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5点起床看书写文。孩子早晨起来后,往往我已坐在书房工作一个多小时了。他站在书房门口,看着我奋笔疾书的背影,就默默练字背书去了。渐渐地,他的字写得越好越好了,口算算得越来越准了,作文也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有篇周记里,他这样写道:“别看我妈妈是个记者,她小时候也是个笨小孩呢。但笨小孩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坚持不放弃,一样可以成为爆文写手……”
原来,向孩子袒露自己的不完美,没什么丢人的。丢人的,是明明自己天资也不聪慧,还不和孩子一起努力。
孩子三年级时,开始学习英语。一开始,他觉得很好玩。但很快他就發现,歪果仁的语言实在太难搞啦:一个单词,有多个读音;一个读音,有多个单词。
“妈妈,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文?”他挺着胸脯,理直气壮地问。我顺着他的话说:“就是啊,为什么要学外文呢?我们一起问问英语老师吧。”
英语老师给他找来一些英语原版动画片、英语原版电影、英语纪录片,播放给他看,问他:“画面好看不好看?”他说:“好看。”老师又对他说:“你暂时看不懂听不懂对不对?但你学好了英语,不仅可以看懂这些电影,而且可以到这些国家旅行学习,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接过老师的话茬说:“我小时候,在乡下读书,没有学好英语,发音至今不标准。宝贝,从今天起,我们一起跟着老师学习,看谁进步得快,好不好?”他小脸红红地说:“好!”
我和他说到做到,每天把发音内容传给老师,让老师点评纠正。很多时候,他比我学得还快念得还准。
开学来几次英语考试,他都是优。有一次,他还对我说:“妈妈,我要好好学英语,将来去哈佛读大学。要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的校训)。”
看看,没空陪伴孩子真的是没空做人。因为,孩子给我们的,远远比想象的多很多。
正是养育孩子中这些琐碎而微末的小事,让我懂得: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为人父母,不该急于用自我的成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该用焦虑的头脑,去审判孩子的作为,更不该用所谓的正确,剥夺孩子体验的权利。我们要蹲下来,以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与孩子共情共鸣,和孩子相连相接,让孩子在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中,建立遵循内心感受和自我意愿的秩序和热爱。
因为,真正影响孩子一生,并非知识,而是体验。
真正伴随孩子一生,并非说教,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链接。
而心怀谦卑,共情接纳,互助进取,恰恰是哈佛大学鼓励学生拥有的品质。(摘自月芽妈妈公众号)(编辑/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