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
人民大会堂成立的前20年里,这座为人民而建的殿堂,却一直被笼罩在一股神秘的色彩里,普通老百姓只有在每周一两天的开放日得以一睹其真容。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人民大会堂被彻底封闭了起来,周围遍布岗哨,民众无缘参观。
直到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吹进了封闭已久的人民大会堂。
1979年1月27日,中断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告诉一万名群众,“大会堂这个禁区已經被打破了,它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两个月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警戒铁栏杆全部拆除。开放不到半年,这里就接待了国内群众130多万人次,外宾3000多人次。
当时有人提意见,说开放的厅室太少,300多个房间中只有10个左右开放参观。《人民日报》则在当年9月1日的一篇报道中道出了原委。原来,人民大会堂被“扫四旧”之风波及,部分厅室遭到严重破坏,有的除了一架屏风外已四壁空空。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吴作人的作品被弃置仓库长达10年,重彩工笔画《荷花》则“变身”成了一幅大语录牌。
人民大会堂向人民敞开大门,而且比过去开得更彻底,受益的不仅是人民。
每张两毛钱的门票费用,再加上《江山如此多娇》图画前的收费摄影点和人民大会堂内部开设的小卖部,积累起来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可以减轻大会堂的经费压力。
建设之初,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说法,大会堂要算政治账而不是经济账,“一年开一次会就够本”,因此人民大会堂主要维护费用主要靠中央和各省市拨款。但17.18万平方米建筑的日常水电暖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年耗资数百万元,行政经费时常捉襟见肘。
尝到“创收”的甜头后,人民大会堂开放和商业化的步子越迈越大。
1984年,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向中央办公厅提交“五年改革设想”,希望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保证逐年减少行政经费,减轻国家负担,力争5年内达到自给,很快便被批复同意。随着国宴服务、场地租赁服务等陆续开放,两年后,人民大会堂便已实现收支相抵。
只要出每人每餐最低600元的价钱,就可以在300多间厅室中间选一间筹备盛宴。自1949年周总理亲自从老字号玉华台请来9位淮扬菜名厨,筹备600人的国宴,清淡爽口、南北皆宜的淮扬菜就成了国宴的主要内容。经过几代厨师的精挑细选,到1984年《人民大会堂国宴菜谱集锦》出版,融合各大菜系优点的“堂菜”也逐渐成为一种新菜系,只要肯出钱便有机会一饱口福。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还办起了厨师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
只要向管理对外租用手续的值班室提前申请,并出具副部级及以上单位出具的介绍信,企业也有机会“登堂入室”。多年来,摩托罗拉、通用汽车和微软等公司都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过活动。2003年,法拉利为进入中国市场10周年举办庆祝仪式时,车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甚至享受到了空前绝后的“戒严”待遇。
有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大会堂开放后的25年间,平均每年承办会议及活动3000多次。2004年,这里的商演费用为12万元到15万元不等,到2010年郭德纲举办相声专场时,场租已涨至30万元。这还只是场地的费用,音响、投影仪等设备还要另外计算。
1986年7月4日,世界著名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个人音乐会,演唱会门票要好几百元,相当于普通人好几个月的工资,但那天晚上会场仍然爆满。到90年代以后,从香港“四大天王”到经典音乐剧《猫》,再到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人民大会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
1990年4月,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成立,次年总营收便达到创纪录的2000万元。1992年,人民大会堂下属的华堂国际广告公司成立。1994年,“人民大会堂”5个字的汉字图形被注册为商标,一旦审核通过,只要每年交纳300万至2000万元的年费和提供若干免费产品,就可以在产品广告中使用“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这一名称。那些年里,从毛巾、餐具、酒水等日常消费品,到建筑施工、室内装潢、车辆保修、衣物干洗等服务行业,人民大会堂的商标随处可见。到2003年,人民大会堂的经济总收入与1979年相比翻了100倍。
关于外界对人民大会堂异乎寻常的热情,奥美公关中国区前总裁柯颖德曾一语中的:“它隐含着得到官方认可的意味。”也正因此,维护人民大会堂的神圣庄严,是比创收更重要的任务。
2006年,韩国歌手安七炫和中国歌手吴建豪在人民大会堂同台演出时,曾因歌迷过于激动、现场气氛混乱而被临时喊停。2012年某次文艺汇演上,6000多人连续闹了16个小时,让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在商业活动的审批上越发谨慎。有工作人员透露,想在人民大会堂办活动绝不是有钱就可以,私企的申请“百分之七八十都拒绝掉了”。
对人民大会堂而言,算经济账,既要开源也要节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国宴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傍晚,新中国开国大典后的“开国第一宴”隆重举行。头道菜燕菜汤后,又上了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等8道热菜。
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参赞的吴德广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民大会堂建成之初,搞接待不计成本,“来的外宾都是贵客,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端出来”,全国上下对这种风气皆不以为然。1965年,毛泽东批评指出,宴会讲排场花钱多又不实惠,外国人未必喜欢鱼翅燕窝,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资源。周恩来随后定下了四菜一汤的国宴新标准,只不过,这4道菜都是热菜,冷菜和点心水果并未包括在内。冷盘的标准不一,有时只是一个大拼盘,有时有七八道。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前局长刘水生也曾对中新社记者回忆过关于国宴的一件趣事。
一位国家领导人初到大会堂出席国宴时,每次都吃得很干净。工作人员怕他没吃饱,于是悄悄给他加量。不久,这位领导人找到他们说:我其实已经吃不下了,因为怕浪费,所以才都吃掉,以后上三菜一汤就行。
1984年11月,再次精简国宴便以文件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总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两菜或三菜一汤,国宴一律不使用茅台等烈性白酒,鱼翅坚持不上,海参就算奢侈品了。国家领导人的国宴标准是每人50元至60元,宴请少数重要外宾不超过80元。2008年8月24日,参加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各国贵宾享用的是标准的三菜一汤,包括中式豉椒牛排、粟茸酥金枪鱼卷、珍菌香瓜盅和奶油芦笋汤。到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后,国宴标准越发节俭。
刘水生介绍说,国宴的变化,首先是规模减小,参加宴会的人少了;其次是菜单简化,宴席上的菜少了。如此一来,宴会时间也相应缩短,一般控制在一小时十五分钟左右,既节约了支出,又节约了时间。
尽管国宴简化了,对国宴的精心准备却并未有所怠慢。
刘水生的电脑里有一份珍贵档案,里面是各国元首等贵宾到大会堂出席国宴时的菜单,以及他们每道菜食用量的记录。日后他们再次访华时,国宴菜单绝不会重样,也不会出现他们不爱吃的菜。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幕后故事》春粟《党史博览》2016年07期
●《解密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多任局长亲历“重大事件”》《新京报》2016年2月24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个浓缩的中国》张朔《中国人大》2009年第15期
●《国宴瘦身记》吴德广《北京青年报》2010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