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庭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在台上搞演奏,从不带学生,因为年轻气盛,耐心不足,更怕误人子弟。有师长对我说:“交响梦谁都有,但搞教育更历练心性,也许更适合你呢。”我听后,不以为意,跟演奏相比,我总觉得教育略显“土鳖”,不符合我追求的“高大上”的情怀。
后来,机缘巧合,我从2018年初开始接触儿童管弦乐教育,跟很多琴童打交道,也和他们的父母交流了很多,发现这项工作太有挑战性了,要把平时的授课和乐队排练结合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有时候孩子们在底下练得再熟,到了乐队里还是不知所措,一脸茫然,集体排练也通常是在排练指挥的声嘶力竭中结束。7月,我第一次参加了由吉林省交响乐团首席张彤彤发起、吉林省彤城文化提琴艺术中心举办的青少年室内乐团夏令营。这次活动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职业音乐家,更有指挥大师陈启宽(Marlon Chen)坐阵。近两周的学习和排练,让我学到了很多。
指挥和我们分享了几个如何在乐团中演奏的秘密。
第一,是指挥一直强调的,也是最重要的:安静!比起反复地维持纪律,指挥从一开始就把丑话说在前面:“不安静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想说话就出去!”我想起自己刚在职业乐团工作的时候,指挥一放下指挥棒我就嘴皮痒痒,想交头接耳说两句话,被首席、指挥都批评过。后来我去更多的职业乐团工作,发现排练时说话是很不尊重指挥以及很不职业的行为。保持安静是美妙音乐流出的最基本条件,音乐是从无到有的,这个“无”,应该是绝对的安静。“安静”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的文化,好像热闹和聒噪才是,所以这个习惯,应该从孩童时期就培养,坐在乐队里,要首先学会保持安静。
第二,一起呼吸。很多职业乐团都还在进行这样的训练:一起呼吸。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要安静,因为安静以后,才能听到大家的呼吸。我在学生时代没有这个概念,觉得所谓的一起发声,就是要尽量晚出来一点,或者提前把音收掉,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乐团里蜿蜒前进,这种行为不会惹事儿,却让音乐失去了活力,旋律越来越拖沓。直到现在,听很多职业乐团的音乐会,我都会发现他们在音乐上有越来越滞后的趋势,也许职业的演奏者也会有这种“明哲保身”的从众心理吧。
一起开始,一起结束,是乐团的基本原则,好像很简单,但也最难。我刚进职业乐团工作时也很战战兢兢,生怕犯错。一位指挥朋友告訴我:“看你的指挥、你的首席,跟他们一起呼吸,感受他们的律动。他们什么时候呼吸,你就什么时候呼吸,保持这个原则,基本不会错。”不光是管乐,弦乐的呼吸更加重要,这是一起发音的重要信号。这次夏令营,孩子们学会的最难的部分,应该就是一起呼吸。当呼吸在一起时,发声总是整齐漂亮,音乐的律动总不会错。
第三,看和听。以前回老家时,我爷爷都会问我最近工作如何。他最常问的问题是:“在乐团里工作累不累啊?演出是你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我说:“一群人。”爷爷每次听到这个就放心了,欣慰地说:“那还挺轻松,至少可以滥竽充数。”我想也许很多家长对于乐团演奏的概念就是如此。很多人觉得乐队工作很轻松,其实不然,我常把乐队形容成球队,该踢后卫的踢后卫,该守门的老老实实守门,各行其责。交响乐团就像一支大型的球队,该怎么传球,怎么防守,是很严密且讲究配合的。
在乐团工作很多年之后,我们才发现,更多时候我们演奏是为了“成全”别人,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有时候看孩子们排练,我会更多地反省自己:原来他们犯的错误,我也曾经犯过,这些基本问题是职业演奏员要一辈子谨记的。我很羡慕这些孩子在刚接触乐队时就能有这么正确的理念,这是我们当年求而不得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当年的一些指挥对我一遍遍说的:“别埋头吹自己的,看看我!听听其他人!”这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啊。指挥排练时,很多孩子会东张西望,不看谱子也不看指挥,音乐和指挥就会各走各的道,“分家了”。这时指挥会一遍遍地强调:“孩子们,看我!看我!”指挥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节拍器,而是平衡整个乐团音色、音乐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十天的训练,孩子们的乐队意识越来越专业,拿起乐器时会互相看,演奏时会仔细听,这些好的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第四,排练要有备而来。你坐在乐团里排练,不是来练琴的。练习分谱是非常重要的,职业乐团排练时,演奏员已经基本不允许有错音了。我记得有一次在上海某乐团排练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乐务提前一周就把分谱给我了,我也没当回事儿,心想排练的时候跟着混混就过去了,反正要排练一周呢,慢慢练吧。结果第一天排练,指挥就用原速把整个曲子过了一遍,“肖十”的第二乐章我连翻谱都措手不及。看到周围的演奏家已经是演出的状态了,我无地自容,感觉自己是南郭先生。排练间隙,当时的声部首席问我:“小李啊,你原来演过老肖的第十么?多听听音像资料,多练琴,不要混啊,有什么不会的可以问我。”我听后眼泪就下来了,我感到无比羞愧,从此明白了,无论自己在哪个位置,都要认真准备分谱,这是对自己和其他乐团成员的尊重。孩子们现在也许还很难懂所谓的“匠人精神”,但我觉得不管做音乐还是做任何其他事,有一个好的习惯、好的态度对成长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