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然
从2017年3月1日开始,一直到2019年1月25日, 顺丰控股(002352. SZ)的股价累计下跌了53.32%。
从其第一份正式年报——也就是2016年开始,顺丰就明确了“国内领先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并且要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是王卫为顺丰定下明确的战略方向和终极经营目标。
但众所周知的是,在上市之前他更热衷于挖掘高净值客户的价值,做生鲜、线上线下的商贸,为此在顺丰商业身上大举投入,最终换来的是巨额损失,整个板块在上市前悄然剥离。
走了一圈弯路的顺丰借壳上市却非常顺利,并获得了最高超3000亿的市值和60多倍的市盈率,王卫本人的财富数值超过了马化腾,冲上中国富豪榜前三,资本市场对这家物流行业龙头企业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但人们的乐观情绪没能持续太久。宣布借壳的第283天之后,顺丰控股的股价开始了漫长的下跌之旅。更令投资者始料未及的是,随着限售股的解禁,大股东和投资方轮番发布多轮减持公告,对股价的高低毫不在意。在2018年上市公司减持套现排行榜中,顺丰高居第二位。
明星公司、明星企业家、明星投资机构,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顺丰控股,就这样在一轮腰斩式下跌的过程中,来到了自身命运的关键节点。
顺丰控股一直是一家“单一产品”企业。2018半年报显示,速递业务仍占到总收入的99.19%。王卫长期以来都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在原有速递业务基础上转型增长?
2014-2015年,他交足了学费。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顺丰控股在上市前“已剥离商业板块”,自2013-2015年,亏损额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也就是说,累计的亏损数额是16.06亿元。坊间更有传闻,顺丰在O2O商贸上的整体损失近百亿元。
从任何角度去分析,顺丰基于优质C端客户,对于商贸的尝试和执着似乎都没有错,但最终的结果却并非如此。与C端顾客每天亲密接触的顺丰,却始终无法在电商和线下门店的业务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他们始终将顺丰定位为一家物流公司。
也许是经过了痛定思痛的挣扎,上市之前顺丰先后剥离了商贸业务和金融业务,变成了一个更加彻底且专注的物流公司。在各种公告和文件中,“国内领先的快递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定位都已经非常明确。
对于这个定位投资者是认可的,因为顺丰在2017一整年最低的市盈率也是47倍,最高时超过了60倍,股价则一直保持在36.5元以上,最高上窜至73.16元。
资本的投入,并不意味着业绩上立竿见影的提升,甚至还会影响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表现。
2017年3月,顺丰宣布以1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新邦物流,进入大件和零担业务。同年4月,顺丰宣布1亿美元投资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加码全球业务。
2018年10月,顺丰祭出上市以来最大动作,宣布将以55亿元的价格收购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PDHL)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的供应链业务,大幅度补齐了自己的短板,这也是其上市之后最大的一次动作。
再加上近年来对快递柜业务“丰巢”的不断投资,顺丰为了实现“一体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能力”不遗余力。然而资本的投入,并不意味着业绩上立竿见影的提升,甚至还会影响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表现。在更强调财务安全的今天,激进扩张下任何潜在的整合风险都会被放大。
对于高价买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这些并购动作则更像是几针“安慰剂”,对股价表现几乎没起到丝毫作用。
2018年三季度净利润下滑之所以令人吃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顺丰控股是一家盈利能力极强的企业。
顺丰一直以高价高质著称,快递费远超国内竞争对手四通一达。数据显示,2018年11月,顺丰单票收入为23.15元,同比增长3.95%。而在这个月份里,韵达股份(002120.SZ)、申通快递(002468.SZ)、圆通速递(600233. SH)的单票收入分别为1.94元、3.3元以及3.43元,分别同比增长-2.61%、1.54%、-7.01%。无论是单票收入还是单票收入的增速,顺丰控股都明显高于主要竞争对手。
顺丰的棋局虽然越来越大,但距离消费者却越来越远。
雖然同等重量的运单价要高出很多,但实际上顺丰的盈利能力却并没有超过竞争对手太多。2018上半年其速递业务毛利率18.85%,在国内上市公司中仅超过了圆通的11.80%,相比申通19.14%、韵达股份的30.64%,以及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递2018Q3毛利率33.4%都有差距。
为什么顺丰以最高的价格揽件,却收获了相对较差的毛利率?这和顺丰长期坚持自营导致成本较高有一定的关系,相比更多依靠加盟的四通一达,顺丰更重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本应”更好的盈利能力。
高价高质是顺丰速递业务最显著的标签,这个策略为顺丰积累了业内最佳的品牌效应,也让其上市过程更加顺利,拿到了更高的估值,从上市之后顺丰的单票价格不断提升也能看出,不论是出于成本考虑还是战略考虑,顺丰仍然在坚持这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