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
在欧洲和美国顶尖古典乐团的乐师名单中,向来少不了华人音乐家的名字,位列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d Orchestra)也不例外。來自中国上海的小提琴家顾维舫于1990年加入乐团,至今已将近三十年。过去这些年来,他每周都在乐团位于克利夫兰市欧几里得大道的塞佛伦斯音乐厅(Severance Hall)排练并演出。而他一直念念不忘加入乐团后的首场排练,当他与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其他乐手合力奏出第一个音符时,那回响在音乐厅中的美妙乐声。
“那真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声音。”在不久前的越洋电话中,顾维舫告诉我。
顾维舫加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之前,曾在美国多个古典乐团任职,包括小提琴家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曾任音乐总监的明尼苏达圣保罗室内乐团,也曾在北加州的某个相对较小规模的乐团担任小提琴声部的乐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顾维舫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知名小提琴教育家郑石生,并获得过日本国际音乐比赛的奖项。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中国青年艺术家一样,当时的顾维舫希望去国外深造,获得他处文化的滋养,以丰富自己的演奏与人生经历。1986年,他拿到南加州大学的入学通知,用了一张机票飞来美国,不想自此半生再未回到故乡。
用顾维舫本人的话说,初到美国时的他是个穷学生,买不起车,在加州那个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以车代步的环境中,连出行都成了困难的事。幸好导师待他不错,帮助他找到了寄宿家庭,每天开车接送他往返于住处与学校之间。入校一年后,有位同学向他提起,说北加州的一个乐团正在招募乐手,劝他一起去试试。当顾维舫得知消息的时候,距离面试只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他连考试需要用的乐谱还没有找到。
后来,他终于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乐谱,还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用纸笔抄下乐谱,以便练习备考。他记得考试时演奏了舒曼的交响曲片段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没想到劝我一同去考试的同学没能考中,而我却考上了。”如今顾维舫回想起来,直觉缘分之奇妙。他从来没想到原本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学习独奏、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独奏家的他,竟然会进入美国的交响乐团工作,并且一做便是大半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顾维舫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外公柳尧章是知名的音乐教育家,曾创办了“中西音乐研究室”,还曾为《浔阳夜月》编曲,创作出如今人人熟知的名曲《春江花月夜》。顾维舫三岁那年已开始跟随外公学习小提琴。因为顾维舫的母亲弹钢琴,妹妹演奏大提琴,他和外公拉小提琴,四个人还曾经组合成四重奏,举办家庭音乐会,至今顾维舫仍记得当年和家人一起分享音乐那其乐融融的情景。“外公对我的影响很深,”顾维舫回忆道,“他让我明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音乐,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小时候的顾维舫并不十分懂得音乐的益处。十一岁那年,他离开上海,去北京加入了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当时团里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上课,顾维舫的小提琴老师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曾培养出薛伟和杨天娲等知名华人小提琴家的林耀基。可是,顾维舫仅仅跟随林耀基学琴两个月就放弃了。“林老师太严厉了。”顾维舫笑着忆起小时候的顽皮。后来,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拜在郑石生门下,年长了几岁,对音乐也多了些热情,再不像小时候那般任性了,也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未来的音乐道路该如何走下去了。
如果没有那一张从上海飞往美国加州的机票,如今的顾维舫应该会一直生活在上海,演奏独奏、室内乐或是教授学生,过着与如今全然不同的生活。回看三十多年前那一次改变生命轨迹的旅行,顾维舫觉得,在美国学习与工作的这些年,让他见识到“音乐的另一面”。“之前在北京和上海,学到的大多是基本功和技术层面的东西。来到美国之后,我才开始探索演奏中情绪与情感的表达。”而在克利夫兰乐团工作的二十多年,让他愈加懂得旋律中的表情与情绪在声部乃至整个乐团音色的形成方面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说起顾维舫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缘分的开始,还要从那一场与众不同的招募考试说起。当时的顾维舫已经在圣保罗室内乐团任职一年有余,听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正在招募小提琴乐手,便动了试试看的心思。他从明尼苏达州开车,开了足足十个小时才到达克利夫兰。初见这座美国东北部城市,顾维舫觉得不甚满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克利夫兰正处在转型期,旧有的工厂和油田已不复往昔辉煌,新兴工业仍有待发展,整座城市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少显得有些活力不足。他开车在城中转了一圈,心里暗想:尽管这里的乐团闻名世界,但自己当真愿意在这座城市生活吗?
少了志在必得的压力,顾维舫在那次考试中一直很放松。面试第一轮都是些常规曲目,例如莫扎特和舒伯特等人的作品,顾维舫演奏了不到十分钟,评委已经叫停,乐团经理请他在场外等候。第二轮面试开始了,顾维舫没有出现在入选名单上,他以为自己出局了,正准备离开,又被乐团经理叫住,说是让他再等等。
“我当时心里真是没底,不知道究竟是应该走还是留下来继续等。”顾维舫说,直到最后一轮的面试结束后,他被请入房间内,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录取。原来一整天的考试,他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书。
“我当时也在犹豫,觉得克利夫兰这座城市的发展不太景气。可是没办法,这里的乐团实在太出色了!”顾维舫没有多想,便辞去明尼苏达的工作,成为了这个被誉为“美国最欧化”古典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乐手。从此,他见证了乐团逐步夯实身为美国顶尖乐团的影响力,也见证了自己生活的城市经历改变与再造之后的焕然一新。
人们之所以用“最欧化”这个词来称呼这支刚刚度过一百岁生日的古典乐团,是因为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在二战之后,经由乔治·塞尔(George Szell)、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以及如今的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 )这几位欧洲知名指挥的调教,其铜管声部固然比不上费城管弦乐团那般高昂嘹亮,但其整体音色却显得端庄精巧,有张有弛,毫不逊色于欧洲知名乐团的优雅与风韵。
顾维舫在乐团的这二十九年间,经历了多纳伊以及韦尔瑟-莫斯特两位音乐总监的时代。两人虽说风格不同,却都乐意思考如何塑造并维持乐团独有的声音。顾维舫用“稳定”来形容乐团自他加入以来的样态,不同音乐总监尽管能够为乐团带来新鲜的感觉,但乐团整体音色与状态的稳定,从来都是支撑乐团完成平日演出以及外地巡演的关键所在。
“过去三十年来,音乐总监换了两位,乐团的乐手来来去去,有差不多六七成都是在我之后才加入的。”顾维舫说,尽管演奏者不同,但乐团不论在本地演奏还是去外地巡演,发出的声响总是极富辨识度的,是独特、迷人而亲切的。
小时候,顾维舫与外公一起听唱片,曾在唱片封面上见到过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以及指挥家乔治·塞尔的名字。当年的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三十多年之后,他本人竟能成为其中一员,与另外一百多位乐手一道,合力奏出“克利夫兰之声”,感动着塞佛伦斯音乐厅内外的众多观众,就如同他当年因唱片机中缓缓转出的贝多芬交响曲慢板乐章而感到温暖与慰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