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寻源】之辛店:卧枕溪流如梦境

2019-03-26 02:57张喜梅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7期

张喜梅

辛店的辉煌,在元代得以集中体现。县城、驿站、驳岸,这些与当下辛店扯不上任何关系的标签,却真实地存在于历史的某个节点。今天的辛店,虽然少了些“鹅鸭河边水映空,渔舟来往暮烟中”的妩媚,但它却以另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京密引水渠的北岸

辛店是个有故事的村庄。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按元史,皇庆二年冬十月辛巳,徙昌平县于新店。元初,昌平县治白浮图城,见宋渤梁公祠碑记,是由白浮图城徙之也。不知何年复自新店徙回,俟考。

由此可知,辛店作为昌平县治所始于元代,至于元仁宗统治时期为何要将县治所迁移到辛店,不得而知。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止,昌平县治所重新被迁回白浮图城,辛店做了五十五年的昌平县县城。

辛店的辉煌,在元代得以集中体现。县城、驿站、驳岸,这些与当下辛店扯不上任何关系的标签,却真实地存在于历史的某个节点。

驳岸击流水

“我们村1999年前,有一次挖沙,就挖出了不少条石。”村里人说,这些条石的出土地点就在村北头。上世纪九十年代,那里曾是村里的沙石厂,一次作业时,挖沙的工人先是挖出了一块条石,惊喜之余,他们继续挥锨向下,竟又挖出了三四根木桩。“那些木头都是柏木的”,“直径大约三十厘米吧”“柏木不容易腐烂”……七十多岁的金崇宝和李长德相互补充着对方的答话。挖沙挖出条石那会儿,他们二人就在现场,对当时的情景,自是记忆犹新。

这样一起曾上报过文物部门的事情,其中细节应该有据可查。果然,《昌平史迹要览》一书中关于“辛店驳岸遗址”的记载就有:此遗址位于马池口镇辛店村东北角500米的沙坑中,距地面下3米,1990年7月5日发现了十几块花岗岩条石,仅有很少几块有人工垒砌痕迹,属于河道桥边的驳岸,在条石上有明显的“燕尾槽”用于连接相邻的条石。

追根溯源,作为元大都通往元中都的一处驿站,辛店除了做好官府人员的往来接待工作外,其门额上“昌平县治所”的标签,无疑又给治理者平添了一份担忧。而这种担忧,自然是与元帝王两都巡查时,道路能否畅通息息相关。2000年4月26日,辛店曾出土一通元代石碑,碑文记载了作为辛店驿站修桥的事,碑额篆书“昌平县创建石桥之记”。

来自石桥的信息,证实了几百年前辛店河水汹涌的状况——“有一条河道,‘霖潦暴至,则水湍悍益甚”。雨季时,汹涌的河水影响过往客商的行程事小,延误“大驾时巡”则事大。为此,县尹毕候“募匠佣,揆日之吉,架石为桥”,架起了一座长二十米、宽五米的大桥。

秋去冬来,几百年眨眼即过。往日轻舟荡漾的河水、河水轻击的驳岸早已踪迹全无,留下来的,除了口口相传的水乡记忆,便是所剩无几的残水河道。虽如此,村里人却依旧十分满足地说,以前他们村河道可不少,“全是河道,哧溜哧溜打冰溜子。”金崇宝记忆犹新的,是他小时候冬天出门滑冰玩儿的事。1962年以前,村里的水还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进村就有人欢迎,‘咕儿呱咕儿呱,蛤蟆多啊”,他直言,村里水多的时候,可以和江南水乡相媲美。村里那么多的河道,自然不可能一一命名,不过,有名有姓的却有四条。

大、小西河在村西头。“那边儿都是些地矸子、酸枣树啥的,还有狼、狐狸什么的。小孩子一般都不敢去。”说话铿锵有力的金崇宝,这样描述着村西头的环境。小西河水窄,“那也得在三十米往上”;大西河水面宽,“五六十米宽”。虽然村西水不少,但这里的地却被视作“赖地”。86歲高龄的梁有根不屑地说:“那里成片长的都是酸枣树。”

与大西河相比,小西河离村则要近一些,只是水量与地势却要逊色于大西河,以致“大西河水大的时候,漾出来的水就漫进了小西河”。说到河的深度,接过话头的李长德说,由于水还要往下流,因此并不太深,“大概也就一米见深吧”。

与不招人待见的村西头不同,村东可是一片人人喜欢的沃土。大人喜欢这里的土地,小孩子喜欢这里的河水。对于曾经年少的李长德来说,村东那条季节河似乎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因此,描述得也就更加生动。“那条河宽。宽的地方得有七十多米,最窄处也得有三十米”,“拐弯处的水最深,得有两米吧。小时候在那儿洗澡,从大树上跳下去,都可以扎个猛子”……这条缓缓而流的河水,不仅是孩子们嬉戏的天堂,也是下游温榆河不容小觑的补给力量。

东河再往东,还有一条河被称为辛店河。早先,村子里的老人习惯称其“御带河”,后来叫白了,便成了辛店河。辛店河有一段光辉历史,至今村里人仍然津津乐道。以前,地处村东的这两条河本为一条河,只是在过了铁路桥北侧分成两股水流。分汊的河水一条称村东河,一条称御带河。御带河上口宽六十米,渐往下则缩至四十米。

辛店水多,泉水与井水自然也不少。李长德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北庙附近那眼泉“直往上拱水”。丰富的地下水,使得村里的井简直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按全村两百多户一家一口井或几家一口井来算,村里的井少说也得有三十多口。埋藏较浅的水,只须“往下挖六到八米就能见水”。如今,这些水层浅、水质甜的水井虽早已无人问津,但人们却始终不肯抹去对它的美好记忆。

村庄频驻跸

辛店是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兴趣的地方,皇帝曾在这里驻跸,书院曾在这里设立。而这,无疑增加了其不同寻常的历史厚重感。

《昌平简史》记载:在迁都北京前后,为了赢得北部边境的安宁,明成祖多次亲率大军征讨蒙古各部,居庸关成为出兵与班师的必经之地。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征瓦剌,征战四个多月后班师,先在宣府休整,七月二十八日冒雨自永安甸(今延庆岔道村)出发,入居庸关后,驻跸新店(今昌平辛店)。之后,明成祖朱棣又于永乐二十年三月亲征阿鲁台,于九月班师回朝时,“初四‘车驾次新店,命官军以所获虏人口孳畜等物先入京城”。

明成祖在此驻跸的原因,应该与这里位于居庸关驿路有关。《居庸关》一书记载:明代,蒙古贵族进攻北京的道路,亦即是元帝往来于大都与上都间的道路,有东路和西路之分。东路必进出古北口,西路必进出居庸关。西路出大都健德门(今德胜门)西北行,经双线堡、清河、唐家岭、榆河、双塔、辛店、龙虎台、南口等地,进入居庸关道。

辛店,作为串起驿路的其中一个点,能让皇帝在此驻足也就不足为奇了。有学者认为,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出入居庸关的官道曾经几易其道,总的趋势为东移态势。在经历了由原来的阳坊至南口线,到东移后的上念头、下念头、横桥、楼子庄、沙河店新线路后,自然不乏头脑活络者在此开店设铺,以赚取南来北往客商口袋里的银子。

至于为何一个名字会在“新”“辛”二字之间不停跳转,《象形字典》有日:“辛”是“新”的本字。《释名·释天》中说: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无论作“辛店”还是“新店”,这个地处交通要道的村庄,无疑都是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虽然出征漠北的明成祖频繁驻跸于此,但它的辉煌与繁荣却发生在元朝时期。皇庆二年十月辛已(1313年11月13日),昌平县治所自白浮图城(今城南旧县村)迁至辛店,直至明朝初期重新迁回白浮图城。五十五年中,曾是元大都通往上都必经之道的辛店村身兼数职,交通要道、县城治所、驿站等等,而无论出演哪个角色,它都竭尽所能地贡献着自己的水陆资源。因此,堪比江南水乡的辛店既见证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慵懒,也耳闻了“千里驼铃声”的繁华。

书院祀先贤

辛店曾有座谏议书院。由于过去久远,不少村里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清末,写出《昌平外志》的麻兆庆就曾指出:“《元史》:泰定二年(1325)夏五月丙子,置谏议书院于昌平县,祀唐刘簧。时县治徙新店者十三年矣。书院之置,当在治新店之昌平县。”如非别处说法有误,自然不会出现纠偏之语。随之,他便引用《刘司户祠纪略》日:旧通志谓:建祠州西南五里,误以旧县西南作州西南也。

刘簧何许人也,竟可致当时的地方官府立祠祭祀?史籍记载:刘簧,字去华,唐代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纵观刘簧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身处宦官乱政专权之时。为此,痛心疾首的刘簧洋洋洒洒写下一篇六干余字的策论文——《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呈给了上任不久的文宗皇帝。他在文中指出“宫闱将变、天下将倾、海内将乱、社稷将危”,希望朝廷“拨乱反正”。无奈皇帝亦是“泥菩萨过江”,焉敢起用刘簧?皇帝尚且不敢招惹宦官,刘簧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虽然五十年后,刘簧被肃清宦官的唐昭宗追封为谏议大夫,但其人其事,却直到元时才开始大受追捧。

元政权在准许昌平县尹宫君琪为刘簧建起谏议书院后,又于元顺帝时期,批准了“又请行乡饮酒于国学,使民知逊悌,及请褒赠唐刘簧、宋邵雍以旌道德正直”的请求。几百年后,毛泽东曾用一首七绝颂扬刘簧:“干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簧。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曾经首建于辛店的谏议书院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影响却依然深远。

寺庙植唐槐

辛店村中有一关帝庙。关帝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院里有两道门,从第一道偏东处的山门进去后是一座空场。空场北正中位置为第二道门,进门正对着三间大殿,大殿东、西各有一耳房,殿前东侧有一棵柏树,东、西各有三间配殿,配殿靠南处又各有一棵槐树。李长德补充道:“庙外东南一侧还有一口水井。”

除了关帝庙,村南、村北又各有一座寺庙。由于庙里泥塑被毁,这两座庙供奉着哪位神仙,如今村里人已说不清楚。因此,他们便按方位将这两座庙称为北庙、南庙。

北庙为两进院落,按村里人的说法,两门相对、但整体偏东。临着山门,东、西各有三间房,东侧为茶房,西侧为五帝庙,第一進院中偏西为三间大殿,大殿西墙与第二进院落中的西配殿夹角处是一棵合欢树(俗称绒花树)。大殿东侧为第二道门,从二门进入,正中的三间大殿两侧各有一个耳房,东、西又各有一配殿;东配殿与正殿东耳房间有一口大钟。金崇宝说:“庙门外正对着山门是一口井,正对着五帝庙的是一道影壁。”

对于坐南朝北的南庙,人们已记忆模糊。不过,从他们小时候见过的遗址看,“庙应该也不小,也得有两层。”说这话时,金崇宝的语气很是肯定。南庙门口左侧,便是一棵年代久远的唐槐。庙门外有道影壁,门外偏西处有口井。至于各殿之间如何布局,几个人争论了半天,也没有争论出结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辛店的过去早已被其远远甩在身后。今天的辛店,虽然少了些“鹅鸭河边水映空,渔舟来往暮烟中”的妩媚,但它却以另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京密引水渠的北岸:静然回望过去,灿然展望未来!

一周信息

《明十三陵志》出版

日前,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编纂、区史志办负责业务指导的《明十三陵志》出版。《明十三陵志》记述内容上起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营建长陵,下至2010年,时间跨度600余年;设概述、大事记、正文、附录、索引、后记六部分,文字总计50.2万字,图片540余幅,涉及自然风光、地形地貌、建筑、古树名木、出土文物等。正文包括皇帝陵寝及其陪葬墓、陵区附属建筑及设施、陵寝礼俗、管理、考古与文物等内容。

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首部关于明十三陵的专业志书,《明十三陵志》是昌平区第二轮修志工作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第二轮《北京志》68部分志之一,突出反映了昌平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地方志书作为资料性著述的特点。《明十三陵志》的出版将助力明十三陵门户区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建设,集中展现明陵文化的独特魅力。

昌平区图书馆

东小口镇分馆开馆

日前,昌平区图书馆东小口镇分馆正式开馆。据工作人员介绍,东小口镇图书馆占地面积129平方米,现有藏书25000余册,囊括了文学、科普、地理、军事等20余类。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首都图书馆专门为东小口镇图书馆配送了6000余册书籍,其中包括儿童读物1000余册。不仅如此,东小口镇图书馆还为孩子们单独开辟了一间10余平方米的阅览室,室内的一台白色电子阅读器十分抢眼。这台设备是为认字还不多的小朋友准备的。

“开春以后,我们还将开启图书馆二期工程,该工程包括图书馆外侧地面硬化和周边环境提升。另外,我们还会增加室外阅览区,这样,广大读者朋友来到这个区域后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书香之气和文化氛围。”东小口镇副镇长嵇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