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档案》背后的档案

2019-03-26 02:57白鸽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档案栏目纪录片

白鸽

北京电视台原创历史纪录片栏目《档案》自2009年2月开播,至今已经整整十年。曾几何时,每每提及“档案”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会有些枯燥。而《档案》栏目凭借一双白手套,一台老式放映机,就此颠覆了人们对于“档案”的认知和解读。丰富的选题,专业级的历史研究,以及电影化的艺术呈现,《档案》让观众真正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记者了解到,该栏目从初创一路走到今天,经历了周播到日播等重重考验,完成了《从一大到十八大》《辛亥档案》《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伟大的贡献》《解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1927》等重大题材历史文献纪录片,并收获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众多奖项。

这档品牌栏目的背后,究竟有一支什么样的团队?他们十年间都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不断寻求突破,成为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讲述类纪录片品牌栏目?在《档案》栏目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栏目制片人、主编、执行制片人及编导,一起来看看他们与《档案》十年的故事。

密档1

2007年本是一无所有,是如何拿到样片经费的?

主编刘晓彤:

提案是牛皮纸盒子里面放了一双白手套

《档案》栏目的创办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北京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向全社会征集栏目创意和意见的大型电视行动《爱上电视》,广纳各路人才的电视创意,并对各类创意进行专业化评估和论证,以期通过科学的手段,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视节目。《档案》栏目代表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积极参与竞标,并从两千多个创意中脱颖而出。样片经过观众和专家测评,总成绩排名第一。2009年2月4日,经过周密的准备和规划, 《档案》栏目终于在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的每周三晚上9点35分开播。

谈到这段往事,主编刘晓彤表示,“节目最初的整体构思都是由吕军老师一个人想出来的,他是我们这档节目的灵魂人物。吕军老师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长发飘飘的摇滚青年,和我们印象中的传统电视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吕军老师曾经在国外留学,也非常关注历史,因为当时国外档案馆和档案资料的使用开放程度比中国要大很多,所以吕军老师想通过这些开放的档案文件,去开发一档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节目。当时,国内的纪录片类型都是比较常规和传统的,没有什么悬念或者代入感。吕军老师坚持,这档节目的表现风格一定要电影化,让观众身临其境,这就是《档案》的雏形。

当时我也在海外节目中心,跟着吕军老师一起去参加了2007年的比赛,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经费,但是准备相当充分。别人的提案都是PPT或者文章资料,我们是做了很多牛皮纸盒子,然后里面放了一双白手套。吕军老师上台阐述的时候,我们就把节目方案放到这些盒子里,挨个发到评委的手里。但实际上,当时的气氛还是有点尴尬的,会有一些不太友好的声音,觉得做电视节目不应该这么浮夸。也有人说,为什么要用电影的手法来展现电视内容,戴一双白手套是不是有点装腔作势?现场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但是这个方案并不是我们信口开河,而是经历了好几个月的深思熟虑,所以接下来的几轮比赛中,我们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方案。谁也没想到,我們这个节目方案最后居然冲进了前三,因此拿到了一笔费用,可以用来制作一集的样片。但第一次拍摄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并没有呈现我们心中所构想的《档案》的样子,可钱已经花出去了,我们面临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可以说,整个团队能走到今天,必须要感谢一个人,就是当时北京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陈大力,他是拍纪录片出身的,因此他对于吕军老师的创作思路非常理解和认同。当时我们求助于陈大力主任,他想尽了各种方法,然后得到了台领导的支持,又重新给到我们第二次经费和第二次机会来拍摄样片。如果没有陈大力主任的支持,我们的《档案》不会有现在的十年。”

密档2

2010年周播改日播,播出量翻了五信,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导演赵宇:

从军事“菜鸟”变成“小专家”

2010年,《档案》由周播改为日播,这对于栏目组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档案》导演赵宇回忆说:“2010年,我刚刚加入《档案》栏目,正好赶上了改版,从周播变成了日播。也就是说,我们的片子是从一个月做4集,变成了一个月做20集,这个量是非常可怕的。改版后,我们开始以系列的形式推出节目,当时推的系列叫《远去的背影》,那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制作节目,我们当时做的是安娜王妃的故事,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王子和公主童话般的背后,有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和辛酸。进入节目组之前,档案对于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名词。记得我们还做过一个太平洋战争的系列,因为我是女孩,对于军事这块并不是那么了解。看完我剪的片子,杨东主任就问我,你分得清楚什么是巡洋舰,什么是驱逐舰吗?为什么这个地方明明说的是美国航母,你放的却是日本航母的镜头呢?当时我感觉脑袋都是蒙的,看所有的历史资料也都是一头雾水。这一次,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档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节目,我们必须对历史充满敬畏。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质疑声中,我发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成长。非常感谢《档案》,让我慢慢地从一个军事菜鸟,变成了一个朋友圈里的军事小专家。现在我不管去什么城市,都会很自觉地去参观一下当地的博物馆,去看展出的那些文件,那些留下的历史痕迹。”

在《档案》迎来十周年之际,赵宇感慨道:“在《档案》栏目组里,我不断地成长的同时,也看到这支队伍在不断的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团队,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尽力去克服,并且总能够找到最特别的角度去对历史作特别的解读。《档案》也是一支亲力亲为的队伍,我跟着这支团队,上过山,下过乡,走过一望无垠的草原,也爬过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这一路虽然辛苦艰险,但是因为一直都有同伴在,我心里总是觉得特别的踏实。今年是《档案》十周岁的生日,我也祝福这支队伍能够越来越好,继续茁壮稳健地成长。”

密档3

2014年推出“伟大系列”如何实现历史电视纪录片的突破?

主编吴志勇:

永远不会忘记那年夏天的爆破和肉搏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推出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伟大的贡献》,这是继2014年推出《伟大的抗美援朝》和《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之后,打造的“伟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无论是在史料挖掘,还是艺术呈现上,《伟大的贡献》都实现了《档案》栏目前所未有的突破,树立了历史类电视纪录片新的里程碑。

《档案》栏目主编昊志勇告诉记者,自己有幸参与了三部“伟大”系列纪录片项目的制作。“这两年绝对是值得铭刻在我的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两个年头。这为我后来担任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1927》以及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等项目的总导演,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伟大的贡献》启动之初,制片人吕军老师对我委以重任,除了让我担当第一集的分集导演之外,另让我担任执行总导演,和吕军老师一起,负责整个系列的内容和艺术把握。这是对我极大的信任,也是我人生中一次极大的挑战。走出摄影棚,对于《档案》的导演团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为了实现《伟大的贡献》全新的叙事形态,节目组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复现14年抗战中,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和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枪战、爆破和肉搏,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场面,镜头所能呈现的只是战争的冰山一角,却足以震撼现场的每一个人。为了真实还原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场景,石凉和所有群众演员必须在外界温度超过30摄氏度的条件下,穿上厚实的棉军服,在炮火中进行厮杀。虽然,相比真实战场上的残酷,炎热并不值得一提,但通过这一个细节,拍摄的难度就可见一斑。在拍摄现场,由于大量拍摄雨戏,编导们接二连三地在片场病倒,但是这支年轻的队伍没有一个人离开现场,全都带病坚持拍摄。透过拍摄现场的硝烟,导演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镜头下的重现,而是一幕幕真实的历史,镜头只有一次机会,而生命也同样只有一次机会。70多年前,正是在这样的炮火中,多少勇士把生命留在了那里,冲锋的杀敌声仿佛一直在耳畔回响,这或许就是历史对现实的回应。我永远不会忘记,在201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们这群最真实最可爱的电视人,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向历史,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执行制片人胡杰:那一年我们只有二十六七岁

在大部分人的想象当中,会觉得《档案》制作的“大部头”历史纪录片应该是一群老同志完成的。其实,《档案》的编导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队伍。

对此,《档案》栏目执行制片人胡杰深有感触,他坦言:“我正是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第一次承担起了《档案》的一部重大的系列纪录片《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的编导工作,很多年过去,如今回想起来,仍有很多的感慨。《敌后》是《档案》第一次实在地走出演播室进行实景拍摄的电视节目,如今看来,这种呈现方式基本已经成为了日常节目的标准动作,但在当时,能去实景实地,还是让所有人精神大振。摄制组走遍全国18个抗日根据地旧址,寻访了30多个抗日战争历史遗迹。我们第一次可以真实地触摸到历史,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跨越历史,我们却有着相同的感受。那一次,我第一次知道了抚今追昔是什么感觉。”

《档案》栏目组是一支对历史心存敬畏的团队,在胡杰的口述当中得知,当时参与《敌后》创作的每位编导平均阅读抗日战争相关书籍达到了20本以上。胡杰说:“我相信每个《档案》的编导家里的红色革命题材书籍都可以堆成一堵墙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越是充满了创作激情。曾经也是平均26岁中的一员的我,如今早已经超龄,但丝毫不影Ⅱ向这一支队伍的年轻活力,又有无数二十四五岁年轻的少年不断地加入到这《档案》的团队里来,他们严肃活泼,不舍昼夜。我想,这就是档案的魅力。”

密档4

2015年板块重组

新人如何成为生力军?

执行制片人韩飞:

改版后第一集审片徐总落泪了

2015年,《档案》开始分成“项目”和“日常”两个板块。《档案》栏目执行制片人韩飞回忆说:“那一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适应。成熟编导全部去做项目了,日常栏目只留下了八个不成熟导演,且需要负担一周四播的任务。作为执行制片人,我便开始招收生力军,每天的工作就是带新人和赶播出。如今,这些生力军已经大部分活跃在了卫视节目中心,成长为了成熟编导。”

因为《档案》栏目的特殊拍摄方式,很难融到台内演播室。韩飞说,“几经协调,我们在台内大剧院一层后台与《暖暖的味道》共用一半的空间。与此同时,《档案》在呈现上面也正在做出相应的适应变化。协调灯光团队、舞美团队、摄录团队……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改版周期后,徐滔副总编辑来到现场检查改版情况,先看到的是对面《暖暖的味道》的舞美呈现.灯光绚丽,道具丰富,立体木架水果展示区等等。随即转身看到《档案》的现场,看到黑丝绒地面,一块大屏幕,有些皱眉。但第一集审片过后,徐总落泪了。《档案》的特殊呈现方式的魅力就在这,很难有自己固定的舞美设计,但在固定的场内,可以依据不同故事、不同场景、不同道具,以大屏幕为空间延展的背景,营造、还原历史现场。”

执行制片人郝霖:

泡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挑“尖货”

除日常栏目外,重大题材历史纪录片是《档案》权威性、专业性和艺术性的集中体现。2016年,郝霖参与了由《档案》承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的创作,并第一次担任执行制片人。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个节目为《档案》栏目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就是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挑选、购买了近100分钟的第一手历史影像资料。

郝霖回忆说:“历史影像素材的使用是档案的重点表现形式之一。眾多首次曝光的历史影像素材对影片的真实性、权威性起到了保障作用,也给了观众眼前一亮的巨大冲击力。可以说,论起历史影像的分量和珍贵程度,此次节目不仅远超此前的《档案》节目,而且超越绝大多数已经或正在播出的同类型节目。为了尽量多的选出最拔尖、最精彩、最少见的尖货,仅仅观摩电影,四位创作主力就前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待了5个整天,各种沟通和准备工作更是无法统计了。在所有创作人员的努力下,最后挑选出来的资料都是把电影原片打碎,然后按秒和帧挑出来的干货,就这样集腋成裘,支撑起了整个节目。应该说,这次电影资料的挑选真正体现了《档案》准确、有效、极致的精神。”

执行制片人廖祚祎:

井冈山拍摄除了累还有泪

2017年,是廖祎蕾进入《档案》栏目组的第三年。这一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特别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承制了重大题材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在这个项目中,廖祎蕾负责第二集,主要讲述1927年,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的故事。

廖祎蕾回忆道:“4月,湘赣边界,一座叫七溪岭的山上,早已闷热难耐。我们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摄制组一行10人,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爬上了这座当地最高的山。整个拍摄过程,堪称艰苦。而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这次拍摄,本以为只有累,却没想到还有泪,还有伤,还有饥与渴。犹记得爬山时,一张蜘蛛网挂在头上方的树叶上,我随手一划,没想到蜘蛛网竟然有毒,网丝落在手背上瞬间红肿,钻心地疼。带路的老乡赶紧拿出一个当地土制的药给我涂抹上,才解了毒。为了这次拍摄,我自认为做足了准备,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可等到下了山,发现身上早已红一块肿一块,很多毒虫是钻进衣服里去叮咬的。脚上的登山鞋,也被山上的石头磨破了洞。仔细想来,今天的我们用现代设备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可光是上下山,还是多处受伤,那么当年那些战士呢?他们衣衫褴褛,脚上有双草鞋就算不错了,他们会怎样?我们只是爬山而已,他们还要打仗,关乎生死。当我们拍摄完毕,到达山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涌出来。或许你会觉得,也太矫情了吧?可我觉得,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永远体悟不到那一刻的感情。流泪,不是因为苦,而是因为感激,感激那些革命前辈用他们的鲜血与年轻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有那么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好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庆幸自己有好看的衣服穿,有好吃的食物随心选。这场拍摄,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场精神洗礼。”

密档5

2018年重回黄金档播出制片人为何立下军令状?

制片人黄炜:

立下军令状半年之内实现改观

2018年.对于《档案》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完成了从次黄栏目带到黄金栏目带的蜕变,获得了不断增长的收视率和逐渐形成的品牌口碑。制片人黄炜坦言:“即便不敢妄言重生,这一年至少也应算为在新时代的一次重大自我升级,是破局之年。自2017年8月回归《档案》日常栏目后,我开始负责栏目的日常运营和制作。时值北京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带中心工作提出,在当年9月份,《档案》团队即以高速度、高质量推出《通惠古今大运河》《中轴线》等两个六集系列片,把以往只运用于重大题材项目中的纪实外拍元素大量加入到日常节目中,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市局的表扬以及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7年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之后,《档案》栏目以一周三播的频率,相继制作推出《十九大代表风采录》《2017远去的背影》《京城古刹》《为了总理的嘱托》《冬奥传奇》《父母爱情》等系列。其中,《父母爱情》系列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题材办公室的高度赞扬,认为值得全国推广。同样是在此期间,《档案》栏目果断决定,主动出击,由栏目执行制片人李丹带领杨珊、胡杰,克服种种困难,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当晚,推出《冬奥北京八分钟》特别节目,取得了全国收视第二名的好成绩,圆满完成了《档案》在预判社会热点、紧扣新闻立台层面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此同时,为了配合中心工作,《档案》顾全大局,在本身组内工作人员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然抽调精干力量,参与中心《传承中国》《中国故事大会》《跨界歌王》等栏目的工作,其中《中国故事大会》基本完全由《档案》团队承担,为之后的特别节目打下了基础。

在此期间,作为《档案》栏目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黄炜逐渐发现这一北京电视台的品牌,正在经历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栏目组长期以来承担重大题材项目,人员频繁调动,长于输血却疏于造血,导致日常节目逐渐变成了空顶着‘金牌名头,实则却如‘鸡肋一般的存在——播出时间在晚间11:30前后、收视排名常年徘徊在十名开外、拖欠外债近百万、团队创作激情减弱、疲于奔命,节目质量难以保证,即便是制作得很精良的节目,也会在将近午夜的播出时段败下阵来。尤其是在2018年3月,原有的冠名到期之后,《档案》这个已经成军十年,备受赞誉的品牌栏目,却面临着随时有可能下马的严峻局面。为此,黄炜经过认真周密且极其慎重的思考,认定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只能把《档案》拖向死路。因此,在2018年3月份当月,黄炜即向领导提出申请:《档案》调整回晚间920黄金档,恢复为周播状态,冲锋到战场的最前线,并同时立下军令状,如果不能在半年内有所改观,则由本人承担一切责任。为此,领导组织了《档案》全组的动员会。最终,在台领导、中心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该申请得以通过,《档案》迅速筹备转型升级方案,于2018年5月8日即推出第一集改版节目《汶川地震十周年祭》,当期节目即取得全国收视第五的名次。其后,《档案》团队统一思想,高速实现转型,以‘英雄谱,‘名城范儿,‘中国星,‘大史纪等理念形成题材线索,更紧密结合历史节点和当下热点,不断寻求突破,丰富《档案》思路、强化《档案》标准,相继推出了《你不知道的狼牙山五壮士》《我和中国发生了化学反应》《宋庆龄同志逝世纪念》《6·26国际禁毒日特别节目》《睡美人洞中生死劫》《不是公主的德龄公主传奇》《春天,又见科学的春天——国科大40年巡礼》等节目,收视率、全国排名逐渐回升,并日趋稳定。尤其是在北京卫视大剧《娘道》播出期间,《档案》紧随热点,巧妙策划,推出《这就是娘道》系列,并邀请该剧导演郭靖宇、主演岳丽娜担纲特邀讲述人,系列中《英雄母亲戎冠秀》一集全国收视达0.92,排名第一,自此稳固住北京卫视每周二920时段的收视底盘。

密档6

2019年开播十周年我们为什么那么好看?

责任编辑王潇玄:

我们见过凌晨1、2、3、4、5点不一的北京

从2009年2月至今,《档案》已经播出了近3000期节目。《档案》栏目责任编辑王潇玄表示:“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说长不长,但也真不算短,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档案》栏目组工作,没想到这一结缘就是10年、而10年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意味着观众的认可和肯定。十年的磨砺,十年的积累,十年的坚持才有了《档案》栏目的金字招牌,讲故事,说历史,我们从来都是认真的。10年里总能听见观众说‘北京卫视那个戴白手套讲历史故事的节目,真的很好看。对,我们就是那个戴着白手套讲故事的节目,北京卫视《档案》栏目。”

王潇玄坦言,“《档案》每一期节目我都看过不只两遍,从我手中发送到播出线上的节目占到了90%,我很骄傲地说我看到《档案》所有播出过的节目,不仅仅是因为职责所在,也在于节目内容对我的吸引。而这10年我们《档案》团队也从一个不到10人的团队,发展成了80多人的团隊,从2014年开始我们也开始承担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重大电视项目,也在观众心目中深深地种下了‘重大题材看《档案》的观念,而大项目的制作让我们团队所有的人更是学到了更多。让我们有梦可以追,有想法可以实现。为了追求节目制作,我们见过凌晨1、2、3、4、5点不一样的北京,为了拍摄美丽的画面,我们也见过凌晨1、2、3、4、5点不同时间的西藏。为了还原历史,我们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每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或者观众看见的是一期完整的50分钟节目,可这50分钟的节目,却是几十个故事点的选取,几百个图片的挑选,几千分钟的素材剪辑。我一直以我是《档案》团队的一员感到骄傲,祝我们《档案》10年生日快乐,希望下一个10年,我们还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猜你喜欢
档案栏目纪录片
Rough Cut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