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春节假期,给大家上一堂中国诗词课,且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愉悦,不觉得枯燥,能达到这种效果的电视栏目非《中国诗词大会》莫属,从2月5日初一开始,到2月14日初十,《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于春节在京城绽放,连续播出,让观众享受到了一次精神之旅。
虽然中国诗词浩如烟海影响深远,但是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诗词也面临危机,出了校门,离了课本,人们生活中少有浅斟低唱、吟诵诗歌的时候,如何让传统诗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是教育文化机构面临的问题。而媒体尤其是央视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尝试,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经典咏流传》,多个节目对诗歌进行了各方面的普及和推广。
《中国诗词大会》是其中专业性最强的节目,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参加节目的选手众多,涉及诗词范围广,程度深,通过比赛,通过点评嘉宾的点评,将中国诗词各方面展现于观众面前。节目不但展示了选手的诗词知识水平,同时展示了选手的个人情况,像去年第三季中,快递小哥获得冠军,今年第四季,理科生陈更夺得冠军,就生动地诠释出诗歌扎根在普通的老百姓当中,无论什么职业,只要爱诗词,一定能收获一份美丽的心境。
这份心境需要我们传承,《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延续了前三季的特点,同时,节目中也有多种创新,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小选手更多了。据介绍,第四季开始前的几个月,节目组从十几个分会场30万报名选手中精挑细选出140人,组成了本季的百人团和预备团。这些人在场上又分为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搭档团和预备团,其中少儿团由年龄12岁以下的小朋友组成。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能背五百首古诗词的7岁萌娃张益铭,他作为第一名选手上场,吟诵“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看到了年仅12岁的少儿团选手陈滢具有庞大的诗词量;看到了13岁的邓雅文成为连续四期擂主。孩子们的口号是,“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因为他们的表现,观众感到振奋。同时,其他的选手也表现不俗。本季参赛选手覆盖范围更广,其中有空乘人员、工程师、保安、出租车司机、公务员等33个职业。他们中有把所有业余时间都交给诗词的超市生鲜售货员,有每天爬楼56层、用诗词自我鼓励的自来水查表员,有在飞行途中传播诗词之美的飞机机长,有清洁工、保安等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诗词,这岂不让人觉得欣喜。
第四季让诗歌的花开得更艳丽,它的创新还来自于舞美的升级,结合过年气氛,舞台如同一个大大的牡丹花,雍容高雅,寓意传承五千年的诗词文化能在无尽的春色里永远盛放。而每当有百人团答题失误时,舞台上则呈现出击碎冰花等图像,尽显中国传统元素,诗歌的美和舞台的美因此而交融。
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風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董卿在大会的开场白中如此道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特点还在于主持人董卿更加从容不迫。第一季她对于某些诗词还有些生疏,到现在,她在对话中能将诗词信手拈来,难道不是对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生动反映?不是对于节目带给每个人进步的深刻体现?第四季的冠军陈更已经是第四年参加节目,不夺冠军不言败,她说,参加诗词大会就是为了享受死去活来、冲锋陷阵的过程。《中国诗词大会》对于参与者是一次诗歌的洗礼,也是一次人生的洗礼。
花开四季动京城,《中国诗词大会》的内涵已经超出了诗歌,比如陈更比赛中遇到的一道题,“岂因祸福避趋之。请写出上句。”
这是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要不是这类节目,在生活中,并不是经常能读到的,而如今读到它,自有一种感动在里面。因此也可见《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节目不但在教读诗,也在教做人。
寓教于乐,是很多节目的追求,而《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将诗歌的花开在观众心中,《中国诗词大会》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