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鸥
摘 要: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及再利用的主要场所。然而,在商业界备受推崇的知识管理策略并没有真正在大学得到推广和实施。知识管理策略的关键是隐性知识共享,尤其是教师科研团队成员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基于此,首先阐述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一般含义,并对企业隐性知识与高校隐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比较;其次以甘肃省高校为例分析了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渠道障碍;最后,提出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隐性知识;共享渠道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5;F062.3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159-0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的核心资源。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教师所拥有的各种专业知识是学校、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然而,由于教师个体、学校组织、氛围以及信息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使很多专业知识无法被有效利用。因此,实施高校知识共享,整合教师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分享与沟通、应用与创新,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强学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以甘肃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出发,分析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障碍,深入探讨如何在科研团队之间开展隐性知识共享。其目的在于唤起甘肃省各高校组织和教师对于知识共享的重视,以此来提升教师科研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推动高校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高校隐性知识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能够系统表达的形式知识和规范性知识,是客观和有形的知识;然而,隐性知识并不能系统地表达出来,它是高度个性化的非正式知识,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它存在于人类的无形观察中,难以形式化或交流。因此,显性知识易于掌握和传递,而隐性知识则无法形式化或用语言表达,传递难度比较大。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体,在特定条件下两者会发生转化。
(二)高校隐性知识
高校隐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学生及校内各级组织(如部门、教研室、科研团队等)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尚未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其具体表现为个体层面的工作方法、思维模式、经验、心得体会、价值观、信念,以及组织层面的组织惯例、组织文化和共同愿景。
这些知识是高校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专业知识的增长点,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通过获取、存储、共享及再利用等四个环节,展现知识由隐性到显性再到隐性的这一过程,即知识管理活动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一)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经济社会发展属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研究实力受人才、资金和整体环境的制约,在多个方面都有欠缺,体现在在科学研究、知识管理、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特别是知识管理机制相对缺乏,尚未形成沟通和协作的氛围。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甘肃高校教师尤其是承担很多科研任务的教师,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听其他老师上课、上公开课等方面。此外,高校教学科研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缺乏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共同体仅仅限于教师工会、教学学科等一些正式的组织,鲜见专门的科研兴趣之类的教师联盟、学会等交流团体。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研究思路和方法、完成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方法、快速的形势判断、精准的专业直觉、实践技能、应用技能和技能。这些内容对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理解和实践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相当复杂的。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与他人交流,共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才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创新,从而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然而,目前甘肃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工作无论是在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方面,都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大量共享交流的程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隐性知识,更没有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互相探讨交流的氛围。具体而言,甘肃省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仍存在以下问题,即知识获取渠道比较落后、知识存储方式还很单一、知识分享意愿不高、知识应用能力还比较缺乏、知识创新能力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教师自身知识管理动力缺乏。同时,高校管理体制还比较僵化、高校文化的偏行政倾向、高校的科研平台支撑不够等。其中,最关键是问题在于隐性知识共享。如何发挥教师科研团体整体力量,深入探讨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形成一个良好的共享机制,明确并充分分享每个教师的隐性知识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障碍
高校教师科研团队成员间需要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但实现共享必需通过某些渠道进行,可以看出这些渠道是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模仿等渠道实现向新的隐性知识的转化,即社会化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比喻、图像、演绎等渠道实现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外在化过程。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障碍主要来自非技术方面和技术方面。
1.非技术方面的障碍
(1)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多样性。共享隐性知识可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如果不能以适当的渠道进行共享,就会成为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2)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的复杂性。无论是教师之间的私人交流、会议交流、会议讨论,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共享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然而,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教师的个体特征和组织体系、文化的影响、教师之间沟通的频率和深度不够,使得隐性知识难以共享。
2.技术方面的障碍
为促进隐性知识共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和技术手段是其必要条件。一般意义下的隐性知识共享是指教师、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方式经常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约束,导致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较低。
三、甘肃省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对策研究
(一)学校层面
1.营造分享经验的文化氛围
为使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互信机制,加速科研团队成员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互信的校园文化。隐性知识属于教师个人,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对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具重要作用。通过创建有共同学术兴趣和爱好的学习型“知识团体”,有利于教師在学术科研上的专业隐性知识实现共享,培养乐于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教师、学校领导平等对话,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第二,培养教师的新思想、新观念。教师应将自己视为学习者,而不仅仅是传统概念的“教师”,要不断反思和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他人的关系。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在沟通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放弃传统的竞争观念并建立起双赢的关系,通过集体、团队的智慧来解决科研问题。
第三,树立合理的价值取向。高校要从精神层面培养教师的知识共享意识,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及荣誉感,并认识到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对教师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应充分激活和分享教师个人思想中的隐性知识,同时教师也需要被激励,这样他们才能从共享他们的隐性知识过程中获益。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活动中,高校对教师的激励包括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知识激励。
在物质和知识激励方面,高校应补偿教师在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额外劳动以及给教师带来的风险。首先,隐性知识是对长期科研经验积累的深刻认识。其次,具有隐性知识的教师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来总结并形成书面形式,支付一定的补偿才能实现心理和利益之间的平衡,让该教师付出的同时获取一定量的价值补偿。例如实物、金钱、住房或提供培训和培训机会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价值,使广大教师愿意奉献自己的知识。
(二)教师层面
1.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其一,数字经济时代下,知识正在越来越快地得到更新。其二,学习可以丰富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让知识跨度大不再成为新知识难以传播的理由。
2.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仅仅依靠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不足以提高高校竞争力,与其他学科形成知识联盟是必要的。高校需要从科研机构等机构吸收一定的知识资源,进一步扩大教师自身知识资源的范围。通过建立学习型研究和创新团队,建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心,如法商结合学术研究中心。
3.推广教师博客,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教师博客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客交流和互访,教师可以相互展示和欣赏,积累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的个人优点。通过博客,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在做科研过程中的发现、理解和认识,其内容可以是自己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自己的困惑及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既是未来想研究的课题等内容。
4.确立谦虚、开放而友善的态度。在交流过程中,大学教师科研团队的成员只要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双方就都会去考虑反思自己与他人的隐性知识。
(三)技术层面
1.构建显性化平台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师自身拥有的高度个性化知识。开展科研团队内部互动,构建其隐性知识显性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学习、创新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2.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
除了加强文化的氛围,还需要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使大学的老师能够更好吸收、消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明确、传播和共享需要一个互动的技术平台,这是知识传播的必要手段,作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们为很好地进行隐性知识管理提供可能。这是大学教师研究团队成员轻松获取和利用对方隐性知识的保证之一。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技术、群组技术、知识地图、人工智能和知识供应链等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团队成员可以更容易地学习隐性知识。
3.建立教师科研知识库。其目的是存储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并以易于获取和理解的形式将其呈现给需要这些知识的研究团队成员。科研知识库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师和管理者所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成功案例等。为了使知识库长期有效运作,必须设立特定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其任务是了解学校和教师的信息需求,监督和保障科研知识库的内容质量与深度,对知识库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并提供相应的检索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贤泽.大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J].江苏高教,2001,(1):46-48.
[2] 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丛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1):33-37.
[4] 赵硕.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教师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7,(6).
[5] 马秀峰,周洋.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7):35-39.
[6] 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7] 易凌峰,杨向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8] 岳亚平.融合中静悄悄的成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与自主专业发展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9] 腾平,杨向谊,朱海燕,景洪春.在共享中求发展: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校本构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0] John M.Carroll,Mary Beth Rosson.Frameworks for Sharing Teaching Practic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5,8(3):162-175.
[11] Alex Ramirez,To Blog Or Not To Blog: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 Of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