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25)
近年来,人们对旅游的追求逐渐趋向对于其文化属性与核心内涵的探索中,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文旅融合作为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业态的有效途径被广泛提出并运用到实践中。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的鄂豫皖交界之地,是河南省唯一处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城市。生活在楚头豫尾、江淮之间的信阳人民世代辛勤劳作,共同创造豫韵楚风的信阳文化,信阳民歌由此应运而生。
信阳民歌风格独具,兼收并蓄。由于地处南北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信阳民歌兼容北方民歌的豪迈、粗犷、大气和高亢,和南方民歌的细腻、绵长、温婉和含蓄,南北并蓄,融会贯通,独具特色。
信阳民歌品类繁多,数量众多。根据歌词内涵、时代特色等因素,可分为号子、田歌、小调、山歌、灯歌、革命历史情歌、儿歌、仪式歌、叙事歌、水歌、时政歌、叫卖、新民歌等十余种之多。
中原地区历代以农耕文明为主,原始的劳动生产和祭祀等各类活动孕育了历史悠久的信阳民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变迁,信阳民歌逐渐成为地域特色浓厚的社会生活与艺术文化的有声百科书。
信阳民歌的起源较为遥远,因此已无历史实证作为参考,由此演化出劳动节奏说、达尔文的性欲要求说、感情说、模仿说、呼喊说等十几种假说。
上古时期,以鸟为图腾崇拜的东夷集团居住在淮河流域。可以设想出鸟类的歌唱即为民歌的初始形态,鸟类的飞翔即为原始舞蹈的雏形。封建社会初期,商人“喜歌舞、敬鬼神”。商之后的淮地先民信神事鬼,盛巫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原始歌舞。出土于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的战国编钟成为信阳民歌曲调丰富的证明。明朝服饰以挂带、网巾为特点,对信阳民间歌舞服饰产生影响,如《花鼓灯》的大长裙、《十把扇子》男子抓髻发式、蓄发绾髻的遗风、丝带结衣的习惯都是明代以前的产物。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鄂豫皖红色地区的人民根据时代特色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红色歌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红旗插遍大别山》、《送郎当红军》以及由《八段锦》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优秀作品,至今广为流传。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推进“双百方针”作为指导,信阳民歌在这一时期发展迅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民歌艺术家和优秀作品。20世纪80年代,河南电视台拍摄的以信阳民歌为主体的音乐专题片《歌乡行》和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
2008年,信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近年来,信阳民歌不断丰富创新,逐渐被更多的大众所熟知。信阳民歌作为信阳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地区旅游业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信阳民歌的流传现状不容乐观。加之其口述性与乡土性,决定了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难度较大,对其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
(一)保留本质,推陈出新。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信阳民歌的特性促使其传承必然结合时代特点、社会热点,在保留民歌本质和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内涵与形式,不断创作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又不背离民歌本身文化内核的优秀作品。在音乐创作、歌舞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声腔处理上,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表现出具有新时代要素的民族特色和社会风貌。吸收外来文化,采取类似南北交融的艺术形式,做到中西融合,合理利用。
(二)加强重视,培养意识。信阳民歌最重要的受众是广大人民,其得以传承至今也要归功于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随着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相继辞世,许多技艺失传或面临濒危的境地。要加强社会大众的重视和关注,集合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共同保护。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让信阳民歌走进课堂,例如,开展“信阳民歌进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信阳民俗文化的内涵,接受民俗艺术的熏陶。华锐学院举行了《信阳民歌》进校园文艺交流活动,逐步培养信阳民歌的专业性人才。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信阳民歌贴近人民生活。例如成立了信阳中国民歌研究会,并举办了“彩虹杯”信阳民歌大赛等。
(三)利用媒介,数据管理。民歌需要动态的、能够保存信阳民歌生动的声与影的表现形式,作为替代传承人。②在信阳民歌的宣传和记录中引入新元素——VR技术(Virtual Reality),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民歌情景的仿真三维立体动态画面,让听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对信阳民歌有一个立体感官认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库,采取数字化管理,更全面的保存和收录信阳民歌。
(四)文旅融合,创新业态。信阳民歌作为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兼顾了信阳民歌的传播与保护。在文旅融合下,信阳民歌将为信阳旅游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层次,彰显信阳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点,创新旅游业态,而旅游业发展会促使信阳民歌通过游客这一媒介,传播至更广的范围。
1.开展民歌活动。相似类型的国际著名文化品牌有贵州大歌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③信阳民歌可以依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举办民歌比赛,如彩虹杯民歌大赛。除此之外,还可以链接信阳茶文化资源以及茶文化旅游,将民歌与采茶活动一起融入旅游,打造特色采茶歌旅游精品线路。或者定期举办民歌音乐节,聚集民歌爱好者,大力宣传民歌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游客。
2.景区互通合作。信阳民歌可以以信阳景区为载体,作为其保护传承的基地,利用景区资源,促进共同双向的发展。例如著名信阳民歌艺人李扬受鸡公山旅游文化局之邀,为鸡公山全体旅游讲解员,教授信阳民歌及演唱方法。通过讲解员,让游客了解信阳民俗风情及信阳民歌文化。鸡公山景区对于信阳民歌的讲解科普也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游览学习。
3.开发民歌衍生旅游纪念品。开发信阳民歌书籍与音像制品,既能够宣传民歌文化,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开发信阳民歌工艺品与民歌道具,例如,音乐表演时所需要的传统乐器、音乐盒与音乐饰品等。不仅避免了旅游市场上旅游纪念品同质化、质量差、实用属性较低的痛点,更重要的是成为信阳民歌的传播载体和实体呈现,将文化属性与实用属性相结合,成为信阳民歌文化旅游重要的衍生品。
信阳民歌作为信阳民间艺术中重要的一员,经历了岁月的淘沙捡金,成为淮河地区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及为中华民族灿烂民间艺术的重大贡献,是信阳人民代代薪火相传的生命之歌。将中华文化瑰宝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竭力传承保护,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永远歌声嘹亮。
【注释】
① 李仁莉.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音乐时空,2015(22):22-23.
② 沈蔷薇.浅析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6.
③ 杨茜,杨万玲.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J].黄河之声,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