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
香花村位于娄底市双峰县甘棠镇,始建于元代以前,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目前,该村落现已被列为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香花村地处丘陵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村内有香花河东去汇入湄水,村内山脉属龙山山脉的尾峰,形成方式为自然聚居,当地人以汉族为主要聚居民族,文化深厚,建筑颇具当地特色。本文针对香花村古镇,研究总结古镇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导则。
(一)聚落选址。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香花村四周山栾起伏、绵绵相连、山脉围绕,从西向东整体像船型。整体规划选址巧妙,讲究风水,遵循自然,村落地形地貌四面青山,中间平坦开阔、稍有起伏,像艘巨轮启航,民居借助山水格局,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理念。
(二)聚落组团。由于香花村处于湘中地区地形复杂,水资源与丘陵山地相结合,聪明的古代香花村村民将村落布局与地理环境相结合,自由分布特点与带形分布特点在村落中共存,这样的布局有效的结合了地理环境与资源分布,体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
(三)街巷空间。街巷是聚落村民的交通空间,同时也是生活的舞台,多重的功能使其呈现出变化有序的形态。香花村传统村落中的古街道布局合理,纵横交叉,呈“井”字型,街道以青色为主色,房屋建筑用青砖青瓦。街与巷构成村落的道路系统主干贯穿了整个村落,成为村落与外界交流的纽带。街道、巷子、弄都有各自的相应尺度其分布四通八达,促进着邻里交流,同时也烘托着香花村人淳朴的生活气息。
(一)空间布局。香花村乡土建筑多为“丰”字式大屋民居,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的纵横轴线。建筑群以纵轴线的一组正堂屋为主“干”,横轴线上的侧堂屋为“支”。正堂屋相对高大、空旷,为家族长辈使用,横轴上的侧堂屋由分支的各房晚辈使用,如此发展。纵轴一般由三至五进堂屋组成。每组侧堂屋即为家族的一个分支,而一组侧堂屋中的每一间堂屋及两边的厢房即为一个家庭居所。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和屏门隔开,回廊与巷道将数十栋房屋连成一个整体。
(二)立面组合。香花村乡土建筑以主分次而布置,从平面分布上来看,房屋结合了周边地理环境,依据 地形分布而形成了一条或几条主要的分支。从立面上来看,山墙与房屋连接,此起彼伏,连绵有致。内院横屋山墙连接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立面的空间层次。立面上山墙将建筑间隔断,设置在外墙屋脊处,保留了单体建筑的完整性。有部分山墙设在外墙入口处,将外墙屋面打断,使山墙与外墙相结合布置并通过山墙形式的变化,构成了外墙起伏的轮廊。建筑的高低错落使得间与间,户与户之间联系错落有致连绵不断。依山而筑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如同梯田般层层叠叠。梅山人建房讲究“三合”,即天时地利人和。
(三)营建方式。根据现状勘察以及对香花村乡土建筑现状的分析,建筑除天井外,全部为三合土地面,天井为青石地面,周圈青石阶沿。建筑墙体为青砖基脚上砌土砖墙至顶,横墙厚 220mm,纵墙厚 260mm,基脚高:300mm,土砖墙表面抹白灰,基脚青砖为带刀缝墙。建筑硬山搁檩构造,屋面盖小青瓦。建筑中厅为露明造,其余房屋设有两层木楼板,既扩大了使用面积,有助于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四)艺术特点。我国传统村落在规划与建筑装饰风格中讲究其整体性,建筑装饰多以“三雕”为主:木雕、砖雕、石雕。历经千年的发展,雕刻的技术早已发展成熟。在香花村传统村落中保留着大量精美的木石雕刻、灰泥塑以及壁画,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谱写着香花村古人的勤劳勇敢与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同时,这些雕刻被赋予在建筑上,使得建筑艺术与技术相交融,谱写出浪漫与细腻的篇章。
(五)建筑色调。根据现存状况,天地国亲师位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旧时民居多设一牌位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体。木装饰为朱红色油漆,可以判断除明间摆放牌位的(神龛)外,露明部分木构件均为原木本色;建筑墙体基脚部分为青砖清水墙面,基脚以上土砖墙抹白灰。
(一)人性化尺度的传承。当代城市、建筑的尺度策略:向传统的回归。通过对香花村传统建筑、街巷的尺度分析和对当代城乡规划对尺度的应对方式的借鉴,基于整个村区的发展趋势,技术的进步和香花村的地理气候特征,得出新建建筑尺度策略应为向传统的回归。这样的回归方式并非是传统的复制,而是继承传统区域尺度对气候的应对方式,传承传统建筑尺度的情感特征,结合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而得出的处理方式。
(二)空间形式的传承。香花村新建筑对于空间形式的传承更新首先得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在这一基本观点之上,再来讨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问题。建筑传承策略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
(三)传统文化的承载。除开产生于物质基础这方面,建筑的地域差异更表现在人文地缘这样的各种意识形态上。不同的风俗礼制和宗教信仰都会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作用,因此建筑承载着地方文化和传统精神,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也就深深关系到地域文脉的延续。
(四)材料与构造的传承。传统材料的当代转化原则和手法,是指要是保留了原有的材料,则相对的最好要改变原有的做法及形式,比如图底转换、虚实变化;要是保留了原有做法和形式,则相对要改变原有材料的性质,比如前文所提及的编织物转换。比如香花村的传统木雕,就可以将之转变为成品。
(五)建筑细部的传承。传统细节的转译,是指用当代的语言对其进行转译,存其神,去其物质形式,令其既符合当代的语汇法则,又存有传统细节的感人之处。对传统细节的当代转译,首先应当分析的是各个细节的不同存在状态。对细节进行存在状态分析并提取主导属性后,我们就可秉承其主导属性并运用不同的当代手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转译传承。
香花村古镇有些传统民居也被破坏改造,有些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却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传统民居建筑所在的特有的环境而进行保护改造导致与原貌相差较远。通过研究传统聚落中的文化内涵、自然历史环境,从而增强对传统聚落保护的前瞻性。探索与总结归纳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得出计对性的保护更新导则。一方面,从聚落的保护更新方面总结对应导则,另一方面,从建筑的传承式更新方面归纳注意事项原则。希望通过适当的更新手段延续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的生命力,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