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研究文献综述

2019-03-26 18:18:3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0期
关键词:修学研学旅行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0)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研学旅行”的概念尚未统一,国内学者在早期主要使用“修学旅行”,“修学旅游”等概念进行研究。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从此“研学旅行”一词被学者广泛使用[1]。而国外学者主要使用“教育旅游”一词。

修学旅游一词源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鼓励修学旅行。它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谓之修学旅行[2]。日本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游的形式,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学习自然文化,知识培养与人相处的协调性。国内学者认为狭义的修学旅行主体是学生,目的是教育科普,是主要以“人格修炼”为主导的旅游活动。广义的修学旅行是一种“游学相伴、游学交融”的旅游项目,其主体包括任何旅游者[3]。

研学旅行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视角的界定。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指任何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在人生任何阶段暂时离开常住地以独立出游、结伴或团队到异地开展的文化考察活动,旅游界学者一般采用这个界定[4]。狭义的研学旅行特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下,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旅行主体强调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旅行目的强调探究学习,旅行方式强调集体旅行并集中住宿,旅行功能强调综合实践育人,教育界人士往往采用这个狭义的界定[5]。

关于教育旅游Rodger(1998)认为,教育旅游是指任何类型的项目,其中参与者旅行到一个地方,或在一个团体中,以参与并有学习经验为动机[6]。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过夜游客和远足游客)将“学”作为主要或次要的旅游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普通教育旅游,成人教育旅游,国际和国内大学及学校学生的旅行(语言学校学习,学校远足和交换项目)。教育旅游可以独立或正式组织,教育旅游目的地可以是自然或人文景点。

通过对“修学旅游”,“研学旅行”和“教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中发现本质上几乎没有差别,三种概念都是以“旅行”作为学习载体,不同点在于旅行主体、旅行目标及旅行目的地等,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将使用“研学旅行”作为本研究的关键词。

二、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

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在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下面我将分成以下几个时期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一)2013年之前的研学旅行研究

杨俊才(1994)对首届中国修学旅行研讨会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研讨会上中日双方为了进一步促进修学旅行的顺利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上海市和江苏省还在会上接到了各自接待日本修学旅行的现状[7]。吕可风(1996)对来华修学旅游学生教学方式探讨进行了研究,指出来华修学旅行的外国人逐渐增加,希望通过修学旅行期间提高游学者的汉语水平,并对口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建议[8]。陈建南(1998)指出香港回归后到内地学习的研学旅行越来越受欢迎,我国国内研学旅行市场已展露头角,研学旅行将成为我国国内旅游产品开发和品位提升的重要动力,并对集美区开发修学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9]。董红梅,程伟华,姚红,石松,张红生(2010)通过对南京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海外修行项目进行回顾,认为修学旅行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扩宽视野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提高海外修学旅行活动成效的建议[10]。曹晶晶(2011)对日本修学旅游繁荣的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是政府高度重视,为修学旅游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修学旅游产品形式多样,适应时代需求,并对中国修学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其中提到中国政府应将修学旅游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且设立专门的修学旅游管理机构[11]。杨生,司利,张浩(2012)对日本修学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进行了探究,认为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具备了让学生们践行修学旅游的条件,且我国与日本有着类似东方文化,应借鉴日本修学旅游的发展模式[12]。

从学者们这一时期对研学旅行的内容可知,我国初期的研学旅行主要受国外研学旅行的影响,其中日本对我国影响最大。起初中国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在接待外国研学旅行的团队时了解到了研学旅行,为了加强与国外研学旅行的合作与接待能力学者们开始对研学旅行进行研究,并随着研学旅行的不断发展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对中国的研学旅行进行研究,其研究主要参考了日本修学旅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我国发展研学旅行奠定了基础。

(二)2013-2015年之间的研学旅行研究内容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13],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14],研学旅行逐步成为了我国落实素质教育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知网输入“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2013年-2015年期间共有35篇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相比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上有一定的增长。白宏太,田征,朱文潇(2014)对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进行了调查,介绍了安徽省号召教育部的研学旅行落实方案,采访了学生及老师对此方案的看法,吸取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对研学旅行的内在规律与运作机制没有吃透等问题[15]。丁元超(2014)提出研学旅行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6]。杨艳利(2014)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朱立新教授进行访问,朱教授对研学旅行的内涵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定义,对推动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提出了建立推行机制,促进机制,联合机制,安全机制,规范机制等建议[17]。赵锐,关小风,贾秋容(2015)通过对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青少年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优化研学旅游管理机制,立足产品设计,加大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等建议[18]。腾丽霞,陶友华提出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特征和要素作分析,以便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方向,促进研学旅行事业不断深化和升华[19]。

通过对2013-2015年之间的文献整理可知,这一阶段学者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停留在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全国部分省市的试点学校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研学旅行的试点动员、研学旅行开展的必要性、概念界定以及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推进等。

(三)2016年至今的研学旅行研究

2016年至今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逐年增多。2016年共检索到30篇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2017年研学旅行研究达到了顶峰,共检索到177篇文献,其中包括十篇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至今共检索到82篇文献,关于研学旅行研究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高。

2016年至今关于研学旅行的试点动员、开展的必要性、概念界定等内容的文献不断深化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视角的研究。其中包括不同地区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中小学作为研学旅行主体的研学旅行分析,红色研学旅行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研学旅游内容。

对这一阶段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关于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中大部分只是围绕研学旅游产品具有的教育性、针对性、文化内涵、主题华、体验性等特性对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进行指导,大部分论文围绕地方特色给出了产品类型开发建议。如杨懿(2016)对大别山地区研学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20],马悦,张曼,李苗苗(2016)对陕西省研学旅行市场市场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陕西省研学旅行市场的开发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21]。张岱楠,罗瑞琦,马志鹏(2017)通过对重庆市7所不同类型高校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需求价格较低的研学旅行产品,建议旅行社基于大学生需求情况对当前产品进行改善和调整[22]。杨永爽(2018)指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应坚持政府统筹,构建研学的协同配合机制,构建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机制等[23]。莫芮(2018)通过文献量化分析,得出中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关键词的网络关系图,并提炼出研究热词,通过对热词聚类得出研学旅行研究的维度,结合成都金苹果锦城一中的实践案例对研学旅行进行了一些局部的微分析[24]。吴涛(2017)指出,红色研学旅行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寓教于游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大力推进大学生红色研学旅行,充分发挥红色研学旅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5]。孙茜(2018)构建了红色研学旅游基地满意度分析PDCA模型;以陕西、河北、河南省开展了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初高中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及意见反馈数据作为基础,利用SPSS因子分析法揭示了影响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满意度的六大主要因子,提出了红色研学旅游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6]。

三、不足之处及展望

(一)概念界定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当前关于研学旅行的综述性研究较少,仅有几位学者对研学旅行的定义进行研究,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结合已有的概念拟定一个符合自己研究需要的概念,而不是从研学旅行本应具备的特性进行一个完整的定义。目前学者们普遍以中小学生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来界定概念,虽然符合当前的国家政策,但具有局限性,不利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因此对于研学旅行要对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尽快对概念进行统一[27]。

(二)旅游产品界定

虽然许多学者对研学旅行的产品进行了研究但是尚没有形成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因此设计出的研学旅行产品无法突出研学旅行的特色,多是一般旅游产品与“研学”的简单嫁接。因此,学者们可以通过其他研学旅行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的相关产品开发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真正突出研学特性的旅游产品[28]。

(三)研究方法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论文停留在描述成眠,研究方法单一,只有近期的少数论文使用了文献搜集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等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修学研学旅行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人民教育(2017年23期)2017-07-13 08:25:26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小黑去旅行
夏日旅行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
环球时报(2014-04-18)2014-04-18 1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