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深度报道的“四度空间”

2019-03-26 12:09:41■魏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4期
关键词:张军检察长检察

■魏 星

一直以来,深度报道被视为新闻报道中的“高端产品”。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但读者在“遍阅奏章”之后,仍希望看到更多更有分量的重磅信息,解疑释惑、来龙去脉、内伸外延,需要有人把一些关键点讲清楚,把一些问号拉直。这也许就是深度报道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019年7月12日至13日,《检察日报》头版,连续两天刊发了“检察机关承担主导责任、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深入落实纪实”的深度报道,分为上篇①和下篇②,《法制日报》同步推出,受到检察系统内外的广泛关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头等大事”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2018年10月刑事诉讼法修改,将“认罪认罚从宽”确立为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司法改革成果。

2018年11月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反复出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的讲话中。

2019年3月18日,最高检召开全国两会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会,张军检察长向记者们重点“推介”了新一年检察机关继续要做实做细的几项工作,其中,就特别强调了“落实好修改后刑诉法所规定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把检察主导责任承担好”。

报社编委会当时就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列为重点选题,启动采访报道工作。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迅速落实,派出张伯晋、李春薇两位记者赴河南、湖北实地采访,写成一篇深度报道《“法律给了我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检察机关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于2019年5月6日《检察日报》一版头条见报。

这期间,报社接到张军检察长关于采写检察机关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侧记”的指示。报社高度重视,钱舫总编辑要求全媒体采编中心把完成这个任务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我们立即成立了采访报道小组,由我牵头任组长,报社编委、全媒体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治国担任副组长,全媒体采编中心二审张伯晋负责统筹稿件,全媒体采编中心记者戴佳、史兆琨、李春薇组成采访组,建立了“头等大事”微信联络群,迅速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5月9日,我带领采访报道小组全体成员到最高检机关调研采访,与第一、二、三、四检察厅的相关检察官座谈交流。在消化吸收掌握的报道素材基础上,指定由张伯晋、戴佳、史兆琨、李春薇各自拟出采写提纲。5月13日,经研究策划形成统一的写作提纲定稿。随后,派戴佳、史兆琨、李春薇“兵分三路”到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甘肃、重庆、四川等试点和非试点地区深入一线采访。

11个版本

各路记者采访归来,我们要求每位记者都拿出采访内容的整理稿,再次召开集体策划会,对照此前确定的写作提纲,商议如何用好采访素材,进一步明确写作重点。会后,决定由张伯晋具体统稿,限时交出稿件。

统稿是个辛苦活,需要吃透记者采访的全部材料,吃透领导的各项要求。6月9日,张伯晋交出第一稿,整篇稿件2万多字,交由王治国负责审阅。治国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带领大家共同商议,对文章的主题、逻辑关系、行文细节进行修改提炼,成稿后,交由我审阅。

审稿时,我的突出感受是文章的高度还不够。出现这一问题,肯定是学习领悟不够深。于是,我又带领大家对张军检察长的指示精神、记者采访素材、相关法律规定等进一步研读领悟。一番恶补后,大家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稿件篇幅过长,我们决定将整个报道拆成上、下两部分进行。上篇突出“法治智慧”,深入阐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时代背景、出台过程、重大意义;下篇侧重“检察担当”,全面展示检察机关的社会贡献、整体司法能力的提升、最高检的顶层设计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这个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是否精准,是否符合最高检党组的要求,可以说,事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全国检察机关的推进和落实,宣传报道必须慎之又慎。稿件经过反复修改后,我们向钱舫总编辑提交送审稿,最后送最高检办公厅、新闻办、第一检察厅直至张军检察长审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审稿期间,张军检察长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我们准确理解“量刑建议”确定性的问题,随后又提出了“长篇”修改意见,为这个报道“一锤定音”。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办主任王松苗也对稿件作了数次修改,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副厅长张晓津以及资深检察官曹红虹等也都进行了把关修改,最终定版时已经是第11个版本,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过分。这么多领导和检察官们对一篇报道如此重视,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这在检察日报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思考和启示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个选题,从动议到见报,历时两个多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操作深度报道,积累了经验,带来了启发。

第一,深度报道要有“深度”。深度报道是跑出来的,不是编出来、梳理出来的。记者采访时,既要根据事先制定的采访提纲,不折不扣地去落实,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允许有“自选动作”“临场发挥”,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挖深、挖透。记者在采访时要不断地问自己,是否采到了让自己兴奋的“料”和“干货”。如果没有,那就是不成功的采访。我们要求记者,采访必须沉下去,多与一线办案检察官聊,只有深入地挖掘、全面地占有各方信息,才能在最后统稿时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找到更多的“新闻点”。“深度”还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力上,这个报道中,有不少评论性的语言散落其中,与文章的叙述有机融合,可谓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第二,深度报道要有“角度”。张军检察长强调,检察工作要做到“双赢多赢共赢”。检察宣传报道也是一样,不能唱“独角戏”,要有“多声部”,要从不同侧面来反映不同的声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个报道,各路记者都分别采访了办案检察官、警察、法官、律师、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等,即便是同一类采访对象,也要采访两人以上。这样一来,整个报道既有专业讲述,也有当事人声音,更有社会评价,立体地、多维度地来审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三,深度报道要有“高度”。这也是深度报道的“高难度动作”。如何做到?一是要吃透、领悟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最高检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要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张军检察长特别强调的“确定的量刑建议”“整体司法能力”和“消除社会戾气”等,这些理念和观点要在文章中得以充分体现,化为文章的“主线”“主调”;二是要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确立的形势背景、重大意义阐释清楚,回答好中央为何积极推进这项制度,最高检领导为什么如此重视这项制度落实的问题;三是要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19条具体规定烂熟于心,有了这些“功课”垫底,才能深入思考与法律规定相对应的现实问题;四是要破除社会上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比如,针对“自找麻烦”“花钱买刑”“代替行使法官权力”等方面的质疑,摆事实、讲道理,一一破解。

第四,深度报道要有“温度”。深度报道不是材料的罗列堆砌,不是冷冰冰的长篇大论、面目可憎的“巨无霸”,而是带有温度的报道。“温度”体现在第一手的材料和现场感上,体现在那些独家的最高检的权威声音上,体现在那些各地检察院的火热实践上,还有那些来源于基层一线的生动案例,冒热气,接地气。有“温度”的深度报道,还体现在文字表达的鲜活度上,对有关阐述要进行“表达提纯”,避免流于一般的论述,要求能给人以启发,特别是对文章的起承转合,段落之间的“穿针引线”,下了一番功夫,要求必须有点睛之笔。

综观这两篇报道,还有不少遗憾和不足。一是篇幅过长,影响阅读效果;二是开头节奏缓慢,过渡有些拖沓;三是记者的采访还不够深入,存在一些疏漏,以至于“材料用时方恨少”;四是对领导指示精神的把握还不够精准;五是关于新媒体的报道,没有很好地统筹考虑,一体推进。这些都为我们今后操作类似的深度报道带来警示和提醒。

注释:

①《共同凝聚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智慧”——检察机关承担主导责任、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深入落实纪实(上)》,http://newspaper.jcrb.com/2019/20190712/20190712_001/20190712_001_5.htm。

②《自觉扛起中国社会治理的“检察担当”——检察机关承担主导责任、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深入落实纪实(下)》,http://newspaper.jcrb.com/2019/20190713/20190713_001/20190713_001_8.htm。

猜你喜欢
张军检察长检察
篆刻:张军
万松浦(2023年6期)2023-04-08 11:57:16
对人大常委会接受检察长辞职、决定代理检察长相关法律程序的思考
检察版(五)
检察风云(2020年10期)2020-06-29 07:55:26
检察版(四)
检察风云(2020年8期)2020-06-09 12:25:47
检察版(十)
检察风云(2019年20期)2019-11-06 02:59:01
检察版(九)
检察风云(2019年18期)2019-10-18 05:05:59
人大常委会接受检察长辞职能否同时决定代理检察长
人大研究(2012年3期)2012-12-22 19:22:58
贪小便宜毁人生
CO2 Capture by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Using F200 and Sorbead WS as Protective Pre-layers*
真假张军对簿公堂
检察风云(2004年11期)2004-04-29 1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