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国内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增长的过度重视,忽略了环境和生态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等,我国的空气污染严重,雾霾现象严重,同时,还有大量源源不断地二氧化碳的排出。我国的各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的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的生活。[1]植被遭到无节制的滥用,沙尘暴现象日益突出,发生频率逐年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大。
青藏铁路(Qinghai-Tibet Railway),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共设85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16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截至2015年3月,青藏铁路的运营速度为14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
青藏铁路建设中出现的难题:
1.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铁路沿线是珍稀动物藏羚羊的繁衍之地,青藏铁路必须尽可能减少对藏羚羊正常生活的扰动。为此,青藏铁路专门修建了野生动物通道,让藏羚羊从铁路桥下方,或者在隧道顶上越过铁路,保持正常的繁衍节律。为了防止铁路工程导致的水土流失,工程技术人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在措那湖施工时,为了避免施工过程影响湖水清洁,工人们首先用沙袋建了一道堤坝,作为铁路工地与湖区的界限,并规定所有人都不能“越界”;施工结束之后,再将堤坝拆除,成功地使措那湖保持了“纯天然”的状态。
2.冻土问题
冻土是当今世界上的难题,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的因素,温度非常的低,所以就形成了这种冻土。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我国的工程伦理建设虽然相对滞后[3],但我国一些重大工程的做法在客观上也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践行工程伦理的最高标准,承担了工程造福人类的最高伦理责任。我国工程师在建造青藏铁路的整个过程中,切实有效地保护了沿线地方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藏铁路工程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奇迹工程,由于工程师和建设者从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到运营管理,始终把尊重与保护青藏铁路沿线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摆在突出地位,始终注重工程建设对青藏铁路沿线文化资源的多重影响,始终遵循最高的伦理标准,所以,有效避免了我国工程领域广泛存在的“一边建设、一边破坏”现象,沿线的河流水质、冻土环境、野生动物、自然景观与沼泽湿地等自然环境并没有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其中许多工程伦理的自律行为与做法,在人类铁路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工程伦理总是涉及某一工程行为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种种影响。遵循最高的伦理标准,首要任务即是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免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评估生态影响,提供可持续方案。[4]所有的设计、施工、运营方案,都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5]我国决策者和工程专家们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后达成共识,认为青藏铁路里程最短、对铁路沿线文化资源的损害最少,青藏铁路应成为进藏铁路的首选。[6]广泛采用以桥代路技术、“旋挖钻机钻孔”技术,尽量减少对青藏高原冻土、植被资源的破坏与影响。兼顾生态承受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到沿线水土的承受力,采取措施尽量遏制沿线水土流失。[7]采用草皮、干砌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方格型骨架护坡、挂网喷射混凝土等防护措施。采取选线避让、设置桥梁通道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沿线的黑颈鹤、藏羚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维持物种多元平衡,提倡资源替补复原。
工程师履行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伦理责任[8],是依靠实实在在的工程行为来完成的。在我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下,工程师在整个工程领域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既受制于行政指令,又受制于无伦理规范约束的诱惑,因而缺乏独立的职业判断,工程决策与行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往往不能保证[9]。因此,加强工程职业自治势在必行。
清醒认识我国工程伦理建设现状,强化建设意识和自觉性现今,工程伦理规范呈现全球化趋势。“工程师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伦理责任及其行为指引”的论述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是工程伦理规范。工程伦理规范,是指“工程职业人员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设计高效率的建造以及安全适用的目标产品等共同理想,自愿达成的合作公约,主要表达“由工程专业协会或社团所倡导并由从业人员认可的工程师道德。
工程活动是许多要素的集成性活动。虽然工程活动的第一本性不是伦理活动,但任何工程活动中都必然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目标、伦理关系和伦理问题。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与伦理无关的工程。社会必须深刻关注工程的伦理维度,如果丢失或轻视这个维度,就会出现危害社会的不道德的工程。